在內地喜劇界如今郭德綱已經成為了大腕,不僅占據了相聲大半個江山,也活躍于各大電視臺的綜藝節目中。在郭德綱之前相聲已經頻臨危境,很多人都不怎么喜歡聽相聲了,更愿意看小品。
但自從出了郭德綱之后,相聲又一次煥發活力,為很多人所喜歡和接受。郭德綱的相聲很接地氣,和觀眾之間也拉近了距離。并且郭德綱將一些傳統的相聲段子進行了革新,使得這些段子也得到了新生。
郭德綱1973年人,出生于天津,父親是個警察,機緣之下,跟著好友的父親學習評書。說起跟著評書老藝人學藝的過程,也是苦中有樂,"早上先買張報紙帶去,進門時伺候老爺子起床,倒痰桶收拾屋子,給老爺子沏茶,一切忙完了,就要說活了”。
雖然現在是風風光光的,但是在沒成名之前,老郭經歷的苦難也是不少的。當年最早來北京的時候,沒人愿意收留他,就這樣一共來了三次北京。
最后一次來的時候,老郭選擇了妥協,在一次采訪中說:“和你們一起穿個小西裝,抹個紅嘴巴兒,演一場一百塊錢,一個月兩千塊錢,我懇求你們收留我啊,生生是他們把我逼出來的呀。”
最后老郭說:“但凡一個有文化的人說一句:‘讓他來’,留在手底下當個馬仔,我就認投了呀。我愿意給你當狗,你不要,你怕我咬你,你非把我轟出去,結果成了龍了。”
2005是郭德綱名聲鵲起的一年,但是在入京的十年間,郭德綱也是嘗盡人間的冷暖,像他這樣的沒有名氣和背景的相聲演員根本沒有登臺的機會,為了糊口,郭德綱在各種小劇團里唱戲,過上"跑江湖"的日子。聽郭德綱自己回憶,最落魄的時候曾被房東追著交房租。甚至把身上僅有的一塊懷表當掉,為了換兩個饅頭充饑。言之以此,相信很多北漂者也或多或少有過類似的經歷。
在郭德綱最困難的時候,他去了德云社,和張文順老先生一起說相聲。當時德云社叫作“北京相聲大會”,只有郭德綱、張文順和李菁三個人在廣德樓等茶館演出。
但是那個時候正是相聲的沒落時期,一大批的優秀相聲表演藝術家退出了相聲圈,正是青黃不接的時候。郭德綱那個時候選擇了堅持,為了讓觀眾到劇場,跑到大街上發傳單,常常是聽眾沒有后臺演員多。
直到于謙于大爺加入了德云社之后,這才開始慢慢好轉,老郭和于謙的搭檔也開始慢慢被大眾所熟知。而相聲也再次被大家說接受,慢慢聽相聲的人也多了起來。
郭德綱,這個一直自稱非著名相聲演員的小學生如今一個人撐起了相聲的大半壁江山。最感謝的就是侯耀文。當年在他幾乎走投無路時,侯耀文不顧同行的勸阻,執意收下郭德綱為徒。侯先生沒什么目的,就覺得郭德綱是個人才。現在看來,侯先生當初這個決定是多么英明。
當年侯耀文突發心臟病離世后,其女候瓚和伯父侯耀華陷入遺產之爭,郭德綱不怕得罪侯耀華,支持候瓚,仗義執言。因為侯耀文生前欠債,所住別墅欠貸,法院查封拍賣,但一直沒人買,畢竟侯耀文在別墅中離世,國人忌諱。
郭德綱便高價出錢買下,給師父還債。把錢給了兩個師妹。郭德綱對侯耀文的感恩可以說是一言一行中。一日為師,終身為父,老郭感恩侯耀文也是正常,但侯耀文對郭德綱的意義不是一般的師父傳道授業解惑。如果沒有侯耀文當年的收留,哪有今天的郭德綱。
當年主流相聲演員,有的還是前輩,就是瞧不上郭德綱。打的旗號說郭德綱的相聲俗。其實是因為,原來小劇場演員上臺一般就說十幾分鐘,就下臺拿錢演出完成。而郭德綱卻一上臺能說將近一個小時,讓觀眾覺得物超所值。
“壞規矩”的郭德綱不被主流相聲圈所容,這一次他沒有選擇妥協。有人攻擊他,他就反擊,段子里也常常諷刺一些同行。于是就有人勸侯耀文,讓他管管徒弟。別讓郭德綱亂說,一天到晚得罪人。
侯耀文就說一句話:郭德綱一路坎坷走來,他勢必要嫉惡如仇。
一句話讓勸說者啞口無言。侯耀文先生豈能是非不分,他知道郭德綱這一路走來,吃盡了苦,受同行排擠打壓。磨練了他的性格。郭德綱當年有多苦,不必多說,鋼絲也都了解。老婆王惠當初賣車賣首飾幫助他。這些苦在創業的過程中誰都能遇到。沒什么可說。
所以郭德綱有今天的成就不是偶然,和個人的拼搏是分不開的,在尊師重道這方面也是榜樣,尤其是從岳云鵬的嘴里我們也能聽到他對師傅的感激。一時的苦難不可能成為一世的苦難,與大家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