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奔跑吧兄弟》在國內大火,各個電視臺立刻跟風制作各種的《真人秀》,所謂“秀”即是杜撰一個環境和前提,讓參加節目的人自由發揮,其實說是自由發揮因為是“秀”故避免不了“演”,而且請的大多是職業明星,對情節發展的把握都很不錯。

觀眾對這類節目也是空前的喜愛,因為看到了相比在影視鏡頭前和舞臺上明星們看似更加真實的一面,他們動作夸張表情豐富語言直白,明星們也十分愿意參與這種“秀”,首先比起出演影視作品這類節目在專業技巧上要求更低,再者獲得的報酬也是頗豐的,他們不再只依靠于參與作品得到名和利,因為他們本身的行為就是一個可觀賞作品,這也降低了影視圈的入行門檻,導致近幾年出現了一些諸如baby之類一大批職業秀者,他們除了活躍在各種綜藝節目外你找不到其它任何堪稱作品的東西,當然借助綜藝節目中火起來之后他們也會參演了一些不入流影視劇,演技實在慘不忍睹甚至侮辱智識水平。好了,今天小編無意吐槽這些,說國內真人秀完全是為了拋磚引玉。今天小編要引的這塊玉是此類節目的祖師爺,里程碑,終極版。下面先來一段臺詞欣賞一下:
楚門:你是誰?
創造者:我是創造者,創造了一個受萬眾歡迎的電視節目。
楚門:那么,我是誰?
創造者:你就是那個節目的明星。
楚門:什么都是假的?
創造者:你是真的,所以才有那么多人看你。……聽我的忠告,外面的世界跟我給你的世界一樣的虛假,有一樣的謊言,一樣的欺詐。但在我的世界你什么也不用怕,我比你更清楚你自己。
楚門:你無法在我的腦子里裝攝影機。
…………
創造者:你害怕,所以你不能走,楚門不要緊,我明白。我看了你的一生,你出生時我在看你;你學走路時,我在看你;你入學,我在看你;還有你掉第一顆牙齒那一幕。你不能離開,楚門你屬于這里 ,跟我一起吧。……回答我,說句話?!f話!你上了電視,正在向全世界轉播。
楚門:假如再也碰不到你……祝你早安、午安、晚安……

以上是電影《楚門的世界》結尾的一整段臺詞,我直接搬運了過來。小編在四年前看的這部電影,看完的感受就是四個字“細思極恐”! 當時看的起了一身的雞皮疙瘩,汗毛直立,或者更直接誠實的說我被嚇哭了。
今天小編就帶著大家徹底的“細思”一下。《楚門的世界》是派拉蒙影業公司于1998年出品的一部電影。由彼得·威爾執導,金·凱瑞、勞拉·琳妮、諾亞·艾默里奇、艾德·哈里斯等聯袂主演。該片于1998年6月1日在美國上映。 金凱瑞飾演的楚門是一檔熱門《真人秀》的主人公,和其他節目不同的是他在完全不知情的情況下參演了這檔節目,他的出生以及他生命中遇到的每一個人包括父母愛人都是職業演員,每一次日出日落狂風暴雨都是精心安排的,簡而言之他生活在一個巨大的謊言之中,他的一生就是一場人生大秀,最終楚門識破了這這一切,不惜一死的代價走出了這個虛擬的世界。是的,影片的結局是楚門“走出了虛擬世界”,思考從此開始,劇中的虛擬是否就是生活的真實?我們所有人是否在不自知的情況下也如楚門一樣參與著一場被人或者神靈處心積慮編排的“真人秀” 之中?我們對自己的認識是否有絕對的把握?我們是否可以肯定真實識破謊言?我們是否在識破虛擬之墻后能沖破出去?我們是否有勇氣去識破然后有勇氣去出去?那么出去之后呢?出去之后是否又真的可以面對所謂的真實?那真實是否真的真實嗎?這八個是否八個問號就是問題所在!對于這些問題我至今沒有一個敢于給出自己的意見,因為在生命思考深處是一片混沌,是一片耀眼的黑暗,我們的大夢初醒保不齊就是另外一場夢魘,魯迅說“世界上最痛苦是事莫過于夢醒了發現自己無路可走,所以如果不知道自己醒來要怎么走最好是不要叫醒他”,可是又在給許廣平信中又鼓勵青年人應該大膽在荊棘中行走不可慟哭而返。以此來看魯迅先生終于還是沒有想清楚到底是該走該留,該睡該醒。

看到楚門我還想到了另外一個人,即是娜拉,娜拉是易卜生話劇《玩偶之家》的主人公,該劇講述一個女人思想的覺醒,不同的是娜拉是對于生活層面的覺醒,也就是對于自我認識的覺醒,更多停留在價值觀和人生觀的層面,而楚門是對世界的覺醒,因為在此之前他并沒有一個世界可言,他的世界就是那個巨大的錄影棚。相同的是娜拉走了楚門也走了,前者離開了原本的生活,后者離開了原本的世界。他們都離開了自己以為不值得獻身的生活和虛擬的世界,投入了認識層面的真實之中,可真正的致命的問題是“此真實”和“彼真實”之間究竟區別何在?生活從來經不起推敲,除非你有堅定的宗教信仰,你信任冥冥之中的神靈對你的終極焦慮給出的答案,盧梭說善于推理的人才能擁有真理,可是,推理的終極之處除了科學的虛無就是宗教的騙局,這兩者都是真理,這真理與人又有什么好處呢?當然,我也絕不勸大家學什么“難得糊涂”,如果有人勸你要學諸如此類“傳統美德”的時候,你就直接讓他滾蛋。
那么事實到底是怎么回事呢?小編的結論是世界的本質是大無其外小無其內,真實沒有可靠的依據,虛假亦沒有可信的證明,每個人一生都在只能在自己所認識的層面上生活,我們改變生活,改變自己,改變的一切不過是認識的改變而已,我們以為的世界不過是各自所能認識到的世界而已。就像去年火遍全國的那封辭職信中所寫的“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那位女職員意識到了世界的大,想做“娜拉”,但是也有人意識到了世界的小,比如康德,他一生都在自己的家鄉生活,他就覺得“世界那么小,我哪都不想去”。這兩者都是對的,故,你是怎么認識的你就盡管怎么誠實的去生活,不必覺得別人言之有理就一心想要效仿之,你是怎樣就是怎樣,你大可不必為某種看似高尚的覺醒整日想著變態自己,你要走就走要留就留,要睡就睡要醒就醒,萬萬不要一天思考走還是留,睡還是醒,這太無聊也太痛苦。

我們今天的社會一切信息來的太快,快到我們根本沒有選擇的余地它就出現在我們的眼前,我們會非常輕易的被一些文藝作品震動,被一些只言片語感動,被別人的生活迷惑,我們經常好似恍然大悟然后又整日悵然若失,我們開始不快樂,實際我們的不快樂之根源在于我們總是覺得丟失了很多東西,甚至丟失了尋找它的勇氣,其實,我們什么都沒丟,我們唯一丟掉的是單純的去欣賞那些“詩和遠方”的心情,我們總以為那些使我們短暫的夜不能寐的就是我們夢寐以求的,什么時候你明白了這些不過是美好的比喻,是鼓勵生活的口號,那么快樂也會隨之而來。當然,如果你真是一心對“遠方”無比向往的人,那么終究有一天你必定是要走的,如果不是無論你再怎么呼喚,也終于留在了塵世的碌碌之中,就像娜拉出走,楚門離開,走后怎樣?各自為其決定負責而已。顧城說“一個誠實的人是不會面臨選擇的,他是蘋果樹無論他多么想結出一個橘子最終還是結出了蘋果”,小編說“人是從來不會背叛自己,他騙了這個自己也就忠于了另一個自己,所以他必須為自己一生中做出的一切選擇承擔所有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