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這兩年國學文化節目頗受關注,可以看出國民對于祖國文化的關注。從《朗讀者》等一眾國學節目的成功中可以深刻的了解到觀眾對于國學文化的關注。恰逢“國學熱”,《同一堂課》聯動臺灣和內地課堂,利用中國傳統文學傳播倡導新模式教學。

區別于娛樂類綜藝,《同一堂課》的嘉賓以學者和非流量明星為主,意在以文化交流為根本,以小學教學會范本,利用綜藝的模式,進行新模式教學的探索。并且試圖通過探索反應了目前社會狀況,在通過兩岸的教學中追溯同根同源,同時喚醒了更多的人文關懷。

創新課堂思維 打破傳統教學模式
《同一堂課》以文化教育公開課為定位,讓節目本身立于示范課的范疇,旨在為目前課堂教育模式起到示范作用。以節目第三期于丹所說為例,中國內地傳統的課堂主要以學生上課坐直背手為常態,課堂環境拘謹,且有嚴格的規章制度,以老師講,學生聽為主要的教學方式。缺少實質互動性。不可否認的是,在內地已經有一部分課堂進行改革,但是從總體來說,還是傳統課堂模式居多。

《同一堂課》從第一期起,就提倡新式課堂教育模式。孟非讓同學通過李白的詩編排節目,張大春帶領學生到大明湖泛舟游湖,尋找絕句創作方式。對于小學生來說,開放式課堂的教學方式顯得更為生動,接受度更高,參與感增強,學生對于枯燥的經典文學的記憶點提高。從課堂內到課堂外,《同一堂課》每一期都展示了不同的教學模式,為教育者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模式,雖然是一檔綜藝,但是卻沒有過多的花哨情節,實質回歸課堂教育,這一點可圈可點。

情感至上 喚醒人文關懷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同一課堂》打破地域,每期展示臺灣課堂跟內地課堂。從節目中我們可以看到,雖然兩岸課堂初始狀態截然不同,但是卻同樣學習中國經典文化。以中國文化為同本之根連接兩岸,意在喚醒同根同源的中國情。

不僅以文化鑄就中國情懷,《同一堂課》還利用教學的方式,引發觀眾對于留守兒童和偏遠地區教育的關注。第二期,徐帆以朱自清的《背影》為源,深度挖掘父愛,引發留守兒童缺少父親的陪伴問題,催人淚下。但《同一課堂》并不僅僅停留在表面,深度挖掘留守兒童家長不在身邊實屬無可奈何,并未添加任何責備元素。從這點來說,《同一堂課》從辯證、正面的立場只愿喚醒更多人對留守兒童的關注,希望更多的人去關心關愛留守兒童,能夠給留守兒童在生活上提供安全和教育保障。

手握多項優勢 卻無奈美中不足
從題材到社會意義,作為一檔文化教育公開課《同一堂課》從節目上來說,足以稱為一檔優秀的示范課堂。但作為一檔綜藝節目來說,《同一堂課》還是有些美中不足。

從觀眾角度看,《同一堂課》每期想表達的東西過多,導致節目很多內容表達得不夠全面,每期兩個班共六堂課僅50分鐘呈現,導致節目很多看點都沒有細致的展現。另外,據節目組介紹,其實嘉賓在進入校園的時候都是有著前期的準備,作為綜藝吸睛點,節目摒棄了這段畫面,著實可惜。

同時,作為一檔節目,僅建立了百度百科發布了幾篇通稿,官微僅為日常宣傳,并未做任何的互動以及亮睛的手段。除這幾項之外并沒有更多的宣傳手段,使得節目的影響力不足,從官方微博日均“轉贊評”數量充分體現出節目宣傳力度還是有些差強人意。讓人覺得著實可惜。作為一檔值得發揚正能量的節目,浙江衛視如此宣傳模式稍顯不重視。

對于在互聯網時代成長的一代來說,傳統模式教學是否應該進行新的改革,《同一堂課》給出了最好的答案。利用互動機制,從學生的角度出發,將傳統與新時代的教學方式結合,達到最大化的高效傳播。作為一檔文化類綜藝節目,結合親情話題,引起觀眾對于貧困地區的教學關注,可以說《同一堂課》針對孩童教學方面考慮得十分完善了。從整體來說,《同一堂課》在文化傳承和人文關懷達到了預期的效果,是一檔值得持續關注的節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