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斗》里的華子,《我的青春誰做主》里的方宇,以及湯唯的初戀朱雨辰記得伐?

火類~
芒果臺照搬泡菜的綜藝《我家那小子》我是沒看,但擋不住錢楓武藝和朱雨辰變著花樣上熱搜。
其中,朱雨辰身上最具社會議題——大家驚覺懟天懟地的華子,私下里竟然是個媽寶
他媽媽在節目里的表現,實在是太夸張了。她對朱雨辰的生活、精神、婚姻,全都無孔不入。
她是兒子的移動廚房,兒子去拍戲,她就帶一個電磁爐出門,隨時開火。
家務更是全包,一天到晚都在忙碌狀態,反正不能讓兒子動手,號稱自己可以頂兩個菲傭。
朱雨辰要找個東西,沒有媽媽是找不到的。
有的時候,兒子動手給她做了好吃的飯,媽媽的反應不是自豪,而是心疼兒子受苦了……只要兒子做菜,她就會有愧疚感。
兒子的事業也要多加干涉,因為不想看到兒子被打,就要求他別接打戲。
兒媳婦,更是各種挑啊,要會做菜,必須要賢妻良母。
總結就是——“我是用整個生命去對待我兒子的!”
當然,說朱雨辰媽寶其實是不公平的,因為他并沒有享受在這種狀態里。甚至,相反的,“咱倆沒法過了,你會把我搞死”的重話他都說過▼▼▼

用朱雨辰的話來形容,他很孤僻,也經常感到壓力太大,壓得喘不過氣來。
受到媽媽壓迫的還有他的姐姐,姐姐至今未婚,因為覺得負不起這個責任,做不到媽媽那樣。
活生生被帶歪的例子啊!
這樣的母親有多恐怖,我們通過真人秀只能感受到十分之一。
而最近,有一部臺劇把它夸張了十倍,通過一個略帶科幻的故事講了出來。
這樣一算,倒是剛好還原。

劇中媽媽,因為丈夫外遇而離婚,唯一的堅持就是獲得兒子的撫養權。
對兒子有著極強的控制欲,表現在方方面面,比如成績▼▼▼

但沒有如愿,初三的小偉盡管讀著很好的私立學校,但他只喜歡畫畫,對學習毫無興趣。
為了能和同學一起畢業旅行,他甚至還想出了偽造成績單的辦法▼▼▼

如你所料,偽造成績單被媽媽發現了,母子倆陷入冷戰。
這時候,吳慷仁出現了▼▼▼

媽媽買到了一個能任意操縱孩子時間的遙控器,兒子不承認偽造成績單?
那你就給我一直卡在偽造的這天吧。
于是,小偉連過了三個星期三。一直到他拿著真正的低分成績單回來承認錯誤,這個可怕的星期三才終于過去,媽媽才肯把時間往前推進▼▼▼

有了這個遙控器在手,母親的操控終于達到了百分之百。
只要小偉不聽話,她就讓他的人生永遠卡在同一天,一直到認錯為止。
學習,一次學不會也沒關系,學上10次總會了吧?
穿衣要管▼▼▼

社交要管▼▼▼

早戀,更不允許的。
不管是現實還是古今中外的文藝作品里,人們總是缺什么就容易被什么所吸引,小偉喜歡上了一個家庭自由的女生——媽媽是畫家,爸爸是音樂家,他們不限制女兒的一切,她可以染發、玩音樂,她想做什么做什么▼▼▼

阻止兒子戀愛的方法有很多種,小偉媽媽選了最偏激的那種——她按下遙控器,讓一切回到他們倆相遇之前。
小偉是有記憶的,而女生已經記不起他了▼▼▼

終于,小偉再也無法忍受這一切。
他決定自殺。
割腕、觸電、跳樓……他嘗試了各種各樣的死法▼▼▼

但一次都沒死成功
媽媽不斷地用遙控器倒回他自殺之前,他本就是逃避,到后來崩潰,問出:你到底還要我再死幾次?

最終,小偉選擇接受。
他徹底被遙控器、也就是母親綁架,順著母親想要的,活成了她心中完美的樣子——一個有出息的高管經理▼▼▼

無疑,他是不快樂的。
他郁郁寡歡,把所有希望托給了已然把他忘記的初戀身上,常在半夜偷偷搜她的消息,看著她的照片痛哭。
這個故事最妙的地方,就是小偉在無形之中,越來越像母親。
故事最后,小偉找機會打開了母親的保險箱,試圖搶奪遙控器。
在這場爭執中,他不小心被卡車撞死▼▼▼

沒人知道故事的結局,或許小偉就此如愿,又或許,母親再一次調節時間,讓一切回到出事之前。
這個故事自然是夸張的,但夸張的只有科幻情節,劇中母親近乎變態的控制欲,我們在生活中隨處可見。
比如朱雨辰母子。
所謂的母愛便是控制器,她自說自話地賭進了自己的人生,只為負責兒子的生活。
以上劇情,來自由網飛出品的臺劇《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中的一個單元,《媽媽的遙控器》。
這部臺劇最近風頭剛起,豆瓣一千多人評價,8.0分。
劇集根據吳曉樂的同名小說改編。
吳曉樂法律系畢業,當了七年家教,而后把擔任家教期間目睹的各種因教育而扭曲的親子關系寫成書,并加入了科幻的元素,對變形的親子關系做了深刻的探討。書一出版,便在臺灣引發了大討論。
從上面這個故事里,你也可以聞到《黑鏡》的味道。
差別在于,《黑鏡》是關于科技發展的警示預言,而《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不過是利用了一些天馬行空的設定,去給予家長反思。
*當然,還有個差別是臺劇很窮,拍出的科幻感很廉價*

最近一共有兩部臺劇都非常出彩。
都是根據小說改編,都在揭露社會問題。
我們再看一個故事。
1977年,有三位性格截然不同的女工。
成績優異的高中生陳雨娟,迫于家庭經濟狀況輟學,放棄作家夢,從鄉下來到高雄打工。
她為人單純,有正義感,是個自帶光圈的勵志型代表人物▼▼▼

好朋友淑美和她一同進入工廠,她們的性格很兩極。
雨娟想的是實打實靠自己打拼,而淑美一心只想找個好男人改變生活▼▼▼

還有從名字就能看出家庭重男輕女的林昭免。
臺語的【免】是不要的意思,名字里加這個字,意思就是不要再給我女兒了。
而林昭免一身反骨,偏偏獨立要強,業務能力也不錯。
但就一直無法升職▼▼▼

這三個人設一立,那個時代的問題就已經清晰了。
林昭免遭遇的是性別歧視,家里不看重她是其一▼▼▼

工廠不公平是其二▼▼▼

女人想升職,只能走淑美的那條路——潛規則▼▼▼

當然了,工廠的黑暗并不局限于性別。
上層領導受賄昏庸▼▼▼

底層工人被無限壓榨。
廁所只能上兩次▼▼▼

工傷費要從離職金里扣▼▼▼

工人們都默認自己要比其他人矮上一截▼▼▼

正義代表陳雨娟就主要反抗這種無人權的壓榨▼▼▼

本片結尾走的是諷刺路線。
雨娟引發了一場罷工,正逢蔣經國要來工廠視察,那工廠沒人怎么辦?
領導一個電話,從別的工廠借來了一群女工來幫忙頂替,工廠里又坐滿了人▼▼▼

最終,這座工廠在電視上看起來,一片和平美滿。
這部劇看的人更少一些,豆瓣只有兩百人打分。
《奇跡的女兒》改編自臺灣作家楊青矗的小說《工廠女兒圈》,通過講述三位臺灣窮女孩在工廠打工的經歷,揭露了當時工人們遇到的種種不公。
雖描繪深度不及《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但連著兩部現實題材的臺劇,絕對不是巧合。
《奇跡的女兒》導演叫鄭文堂,可以說是個專攻社會題材的導演。
鄭文堂出身底層,剛工作時正逢各項社會運動興起,深受感染,于是拍攝了不少臺灣社運紀錄片。
一部涉及了警員涉黑、校園被毒品滲透等種種問題的《眼淚》,把他捧上這個高度▼▼▼

前兩年,他拿出了時代劇《燦爛時光》,以1945年和1980年為背景,講述了白色恐怖時期一群受害者的故事,還涉及了男同問題。
所以,鄭文堂拍出《奇跡的女兒》,不奇怪。
奇怪的是《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導演,陳慧翎。
她的前作是:《下一站,幸福》《拜金女王》等經典臺偶。
陳慧翎的故事非常具有代表意義,她不是沒來過內地,也不是沒拍過爛片▼▼▼

而后,她在長時間的商業化體制下逐漸麻木,直到身體出現問題,正式停下腳步——
幾年間游走兩岸拍攝偶像劇、電影,在商業操作的體制下已漸漸遺忘好好說故事的能力。
直到身體出現警訊停下腳步,才思考“如果我只能再說一個故事,如果我只剩下一部片可以拍,我要說一個什么樣的故事?我要拍一部什么樣的片子?”
她選中了《你的孩子》這個故事。
最初,臺灣公共電視想把它拍成青春偶像劇,除了教育之外,還扯出了一條愛情線。
但在開拍前四個月,陳慧翎突然意識到,這樣的題材,拍成青春偶像劇太浪費了,也使得這部劇失去了原有的初衷——她希望有人可以從孩子的角度出發,去呵護孩子的心理。
所以,即使劇本已經做好,她還是決定重來。
其中《貓的孩子》這個單元還請來了電影《紅衣小女孩》的編劇簡士耕負責改編。
據說,《你的孩子》一共花了陳慧翎3年的時間。拍攝期間,她因宮頸癌復發中斷,化療后又回接著拍。
帶病把這部劇完成,完全是因為心里的一個執念——“有太多的孩子和家長,都在受苦。”
鄭文堂和陳慧翎當然都算在如今臺灣優秀導演之列。
除了他倆,還有很多。
比如《一把青》的導演曹瑞原。他請了編劇用兩年半時間打磨劇本,然后用七個月拍出這部性價比低到沒有一家商業電視臺愿意購入的作品。
結果豆瓣9.2分。
還有《麻醉風暴》,新人導演蕭力修憑著這部劇也拿下了50屆金鐘獎最佳迷你劇集導演獎。整部劇更是獲獎無數。
2016年刷屏的8.6分優質臺劇《荼蘼》,導演王小棣。
評分突破9分的《花甲男孩轉大人》,導演瞿友寧,前作是《我可能不會愛你》《惡作劇之吻》。
普通講到這里,就要拿來內地的臺灣導演作品做對比了。
像是曾經拍《公主小妹》《海豚灣戀人》,如今拍出新版《流星花園》的林合隆。
曾經拍《王子變青蛙》《命中注定我愛你》,如今拍出《人間至味是清歡》的導演陳銘章。
但有趣的是,瞿友寧這幾年也有來過內地拍戲哦。
3.9分的電視劇版《小時代》,導演欄赫然掛著瞿友寧三個字。
搭配陳慧翎的經歷食用,臺灣導演來內地撲街后,回去了,還是能繼續拿出高質量的作品。
內地的環境,太吃人了
我們總說臺灣導演跳不出臺偶的固有套路,但,究竟是他們跳不出,還是資方不讓他們跳?
香港導演賴水清在采訪中說過,在大多數投資人和制作公司心目中,港臺導演只擅長拍攝情感劇和偶像劇。配合陳慧翎所說,在內地這樣的商業化的市場中,他們已經麻木了,他們已經不會拍片了。
反倒在電影電視市場不景氣的臺灣,質量不佳的鄉土劇和偶像劇倒推著導演革新,放手一搏。
堅持如鄭文堂,細細膩膩地描繪底層階級向上攀爬的丑陋不堪▼▼▼

勇敢如陳慧翎,當然,也是走投無路如陳慧翎,她回到了臺灣,花三年拿出一部《你的孩子不是你的孩子》。
難道,內地沒有這樣的書和現象供編劇、導演靈感嗎?
朱雨辰的母親簡直就是從電視劇里走出來的極端例子。
但我相信,綜藝消費過了就是消費過了,沒人會拍,沒人敢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