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在家看書,小編為大家提供一點點心。華爾街投行簡史。本文是上部,希望能夠為大家提供一點有用的資料。等小編看完了書,在繼續上傳完全部的歷史。
無論是金錢永不眠的《華爾街》,還是欲望、貪婪、奢靡交織的《華爾街之狼》,或者是《大空頭》中“市場精英”們的愚蠢與自大……政治正確的好萊塢一向樂于對華爾街“不道德的血液”口誅筆伐。但是電影終究是電影。在美國兩百多年的歷史長卷里,在紐約高樓聳立的叢林中,華爾街一直扮演著舉足輕重的角色。
百年華爾街的主流是由摩根、高盛這些古老的名字主宰的。這些歷史悠久的權勢集團見證了一個金融帝國的起伏跌宕。他們的一舉一動或操控價值上百億美元的大宗并購,或影響著企業財團的重大商業決策。尤其是20世紀后半期以來,隨著全球化和金融市場一體化的浪潮,這些金融巨擘的手更是時不時掀起資本市場的驚濤駭浪,成為無數聰明的、野心勃勃的年輕人頂禮膜拜、爭相追逐的對象。除了高定服裝、拉菲、私人會所這些常被街頭小報被過度渲染的浮華外,常青藤名校、不知疲倦的高強度工作、冷靜乃至冷酷的快速決策、操控巨額資金和企業生死的快感,可能是這個行業更貼切的肖像。這個群體有個共同的名字——“投資銀行家”。理解現代金融資本市場,從理解華爾街的投資銀行開始。
獨立戰爭廢墟上開始有價證券的承銷、混亂無序的股份制企業中產生的兼并收購,大蕭條后的分業經營、慘淡世道中開始的股票零售經紀,因為戰后社會財富快速累積導致交易型投行、全球金融自由化帶來了投資銀行的狂歡時代、混業經營型的全能銀行再成為趨勢、21世紀初的次貸危機后,獨立投行又成為歷史……
從出生那天開始,投資銀行一直沒有停止過變化的腳步。每一次變化,都是時代深刻的烙印。就像鮑勃·迪倫在歌里唱的:“時光流轉,一切都已改變”。一切都已改變,而未來可期。
一:源起——投資銀行業務始于有價證券的承銷
1783年,獨立戰爭結束的時候,美國聯邦政府面對的是個債務纏身的爛攤子。為戰爭欠下的各類負債達到2700萬美元,支付貨幣五花八門,金融市場一片混亂。為了改善混亂脆弱的財政狀況,33歲的財政部長漢密爾頓設計了一個大膽的方案:以美國政府的信用為擔保,統一發行新的國債來償還各種舊債。
這種現代最司空見慣的“以舊換新”的債券融資在300年多年前確實算得上超前妄為。為了使得債券的發行籌資能夠順利行,大量的“掮客”涌入,充當了發行人(政府)和投資者之間的橋梁——他們尋找投資者,并負責將債券以特定的價格賣給投資者。這些人有傳統的銀行家、投機商,和形形色色的交易者。這些掮客在債券發行的條件甚至定價方面都起到重要的作用。
債券市場的發展為新生的美國提供了強大的資金支持,經濟活動以一日千里的速度在發展,反過來又推動了資本市場的空前活躍。在這個過程中,新大陸第一代“投資銀行家”的雛形開始形成。
在隨后的幾十年里,美國版圖不斷擴大,經濟的快速增長對交通運輸的需求使得開鑿運河和修建鐵路成為最迫切的需要。單獨的企業個人顯然沒有能力承擔這些大型項目所需要的巨額資本。 面對公眾的籌資(IPO)和股份公司因而走上歷史舞臺,現代意義上的投資銀行業就此拉開帷幕——早期的投資銀行家們通過承銷有價證券,將投資者手中的財富集聚起來,為實業家們提供項目融資。
初生的美利堅合眾國很快就看到了金融資本對實體經濟發展的巨大推動力:美國以超乎想象的速度完成了工業化進程,培育了像卡耐基鋼鐵公司這樣的超級企業。到1900年,美國已經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第一經濟強國。
連漢密爾頓可能都沒有想到,他的這一設計,使得美利堅合眾國的發展從一開始就帶著金融資本的基因,并創造了一個至今未衰的金融資本世代。那些從承銷債券、股票和各種票據起家并累積了大量財富和人脈的金融家們,從此在世界歷史的舞臺上翻云覆雨。
二:興起——J.P. 摩根帶來了企業并購重
鐵路的發展產生了第一批現代股份制企業——企業的所有者(股東)和經營者(管理層)分離。雖然股份制公司在項目籌融資上的好處顯而易見,但在缺乏有效公司治理和法律監管的情況下,鐵路股票的發行成了一夜暴富的投機工具,千奇百怪的鐵路公司資本結構、惡性的重復建設和價格戰使得19世紀中后期的鐵路工業成為名符其實的蠻荒叢林,全國大大小小的鐵路公司有幾百上千家,混亂無序地橫貫著新大陸。
J.P.摩根的出現改變了這一切。有著新英格蘭貴族血統的摩根是華爾街傳奇的標志。他高大穩重,頭發一絲不茍地向后梳,露出寬闊的額頭和一雙象鷹隼一樣炯炯的眼睛——好萊塢最經典的商戰片《華爾街》(1987)中,道格拉斯飾演的戈登·蓋柯就梳著摩根式的大背頭。這個發型后來被無數人趨之如騖,視為華爾街標志性的形象。
進入華爾街后,J.P.摩根開始著手一項整合美國鐵路系統的計劃。他出面策劃了一系列的公司并購和重組,通過并購重組,效益低下的小公司以合理的價格被收購,而大的鐵路公司實力大為增強。美國的鐵路行業進入一個前所未有的良性有序經營時代。紐約中央鐵路、賓夕法尼亞鐵路、巴爾的摩鐵路、伊利鐵路等樞紐干線和其支線逐漸形成一張鐵路網,使得這個遼闊大陸成為一個統一的經濟體, 開創了令人難以置信的繁榮時代。
1900年,摩根再次出面組織了巨型的財團(syndicate),開始對美國的鋼鐵行業進行并購重組。一年后,資本金達到14億美元的美國鋼鐵公司成立了,而當年美國全國的財政預算也不過5億美元左右。得益于規模經濟和專業分工的巨大優勢,美國鋼鐵公司迅速地成為了國際鋼鐵業的壟斷者,一度控制了美國鋼產量的65%,左右全球鋼鐵的生產和價格。
資本對于實體經濟的作用日益顯著。作為金融市場和產業發展之間最重要的媒介,投資銀行家在美國經濟生活中的分量舉足輕重。企業資產并購重組從此也成為投資銀行業務的重頭戲之一。
三、分水嶺:1933年投資銀行和商業銀行的分離
19世紀末20世紀初是華爾街的第一次盛宴。經濟的持續增長和資本市場的持續繁榮使得華爾街成為名副其實的金礦。這一時期,金融巨頭們扮演者上帝的角色,他們是最大的商業銀行,吸收了大部分的居民存款;同時,他們又是最大的投資銀行家,壟斷著證券承銷經紀,企業融資,企業兼并收購這些利潤豐厚的“傳統項目”。由于沒有任何法律監管的要求,商業銀行的存款資金常常會以內部資金的方式流入投資銀行部門的承銷業務。巨額的資金很容易催生股市泡沫,然后引發更大的資金流入。然而,一旦股市動蕩或者有債務違約,儲戶的資金安全就會受到很大的威脅。
1929年10月開始的經濟危機導致大規模的股市崩盤和銀行倒閉(沒錯,就是你小時候聽說過的“萬惡的資本家寧可將牛奶倒掉也不肯救濟窮人”的那個經濟危機),許多普通家庭的儲蓄一夜之間化為烏有。為了穩定資本市場,防止證券交易中的欺詐和操縱行為,保障存款人的資產安全,美國國會在1933年6月1日出臺了至今影響深遠《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Glass-Steagall Act)[1],規定銀行只能選擇從事儲蓄業務(商業銀行)或者是承銷投資業務(投資銀行)。這也意味著商業銀行被證券發行承銷拒之門外,而投資銀行不再允許吸收儲戶存款。根據法案,J.P.摩根被迫將自己的投資業務部門分離出來,成立了摩根斯坦利公司。
緊接著,第一波士頓公司正式成立,雷曼兄弟、高盛都選擇了他們擅長的投資銀行業務?!巴顿Y銀行”這個名字正式進入金融行業的辭典中。現代投資銀行業的歷史之門從此開啟。
四:時代變了——投資銀行需要變化?。?/strong>
對于剛剛獨立的投資銀行業來說,30到50年代算得上是生不逢時。大蕭條的余悸猶在,市場冷冷清清,羅斯福和杜魯門政府顯然對在資本市場“興風作浪”的金融冒險家們沒有太多好感,政府對銀行證券業的監管一再加強。幸好戰爭的爆發催生了大量資金需求,國債和國庫券的發行使得投資銀行業度過這一段艱難的日子。為了生存,投資銀行家們甚至只得屈尊進入不那么“上流”的證券零售經紀業務。在此期間,以零售經紀業務為主的美林證券迅速崛起。
隨著戰后美國工業化和城鎮化的高潮,60年代的華爾街迎來自己的又一個黃金時代,承銷和并購業務源源而來。與此同時,社會財富的急速累積催生了大量共同基金。隨著養老保險制度的建立,養老基金也開始大量的進入市場。人壽保險公司的資金實力在同一時期也快速發展。機構投資者在市場上開始形成巨大的買方力量。隨著資金量的增長,買方漸漸不再滿足投行所提供的單調的權益證券和固定收益證券。不同風格的機構投資者對風險敞口,風險收益,和投資組合提出了更多的不同要求,投資銀行家們必須適應這一趨勢,開發新的金融產品成為生存所需要的技能。
本文觀點僅是周末閱讀摘選所感。希望您能夠喜歡。
小編將繼續每日及時分享市場熱點以及投資機會。行業八卦人物,基金、資本圈歷史故事。喜歡小編請訂閱:基金記者八卦基金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