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性戀題材的電影并不好拍,拍不好就會落入俗套,像《斷背山》這樣的電影可以說是真的是精品了。其實在愛情世界里,無論是男女,亦或是男男女女,其實都是一樣的。都是從最初的吵吵鬧鬧到至死不渝,從相互吸引到刻骨銘心,但是對于無論是男女來說,有一種東西是通殺的,那就是性感的肉體。今天這部電影我們很難將它歸類,但是對于很多觀眾來說,這部電影有著20分鐘的肉體感官刺激,就已經足夠了。
拳擊勵志題材的電影一直是好萊塢的最愛。從拳擊勵志片的始祖《洛奇》到近年來大熱的《斗士》和《勇士》,每隔一段時間就會有幾部關鍵詞相似、故事情節也大同小異的拳擊片出現。它們在給觀眾帶來熱血澎湃的拳擊場面和積極向上的情感表達的同時,也往往能夠收獲奧斯卡評委們的青睞。《洛奇》、《憤怒的公牛》、《百萬美元寶貝》和《斗士》等都先后獲得了奧斯卡獎。若是把題材的限制放寬,體育勵志類電影則更是遍地開花佳片無數。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則是國內的體育勵志電影,也不知道是因為國人天生不愛運動,還是愛運動的人都去了體校,從而造成無故事可挖,今年來國產體育累電影大多只打到了偶像劇的水平,比如同樣是拳擊題材的《少年阿虎》,還有一些是連偶像劇水平都達不到的,比如周董的玩票之作《大灌籃》。總而言之,如果非要做什么比較的話cctv5的《體育人間》作為一個紀錄片欄目在激情和勵志方面都可以完爆以上的電影作品。
《激戰》的出現則讓人眼前一亮,香港導演今年來在為電影取名方面的詞窮,并沒有掩蓋這部電影的閃光點。作為一部“戰”系列電影,它的動作戲絕對對得起這個名字。影片采用的快速剪輯鏡頭和快節奏的背景音樂讓拳擊場面更加立體化,給觀眾帶來了華麗的現場即視感。而片子講述的新老兩代拳王的師徒情深,以及彭于晏和張家輝的那三次接吻,也非常貼合于這個時代搞基的主題。
如果仔細審視《激戰》這樣的拳擊類電影就會發現,這類影片的創作過程對于導演來說,就像是在做一套英語考試的完形填空題。影片的基本架構都大同小異,導演需要做的就是在拳擊電影關鍵詞庫中選取自己所需要的元素,來完成角色的人物設定和影片的細節布局。而走向最終結局過程是否能夠讓人覺得合情合理、感情表達是否到位、動作場面是否過癮,就要考驗導演的功力了。從這一層面來說,《激戰》中男性角色的背景設定是成功的,落魄拳王和毛頭小子的經典組合,再加上張家輝和彭于晏對角色的用心投入,使得兩個角色豐滿地呈現在了大銀幕上。林思齊作為一個落魄的富二代選擇了參加MMA來向破產的父親證明一切皆有可能,程輝則是為了彌補自己過去犯下的過錯而下決心參賽,另外還可以贏得獎金償還賭債。為了使得角色的轉變更加有說服力,導演在影片開篇安排了平行剪輯的敘事,來描繪幾個主要角色的形象。這些合理的鋪陳使得角色在影片中成長和轉變的心路歷程顯得自然而然而富有合理性。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這部充斥著男性荷爾蒙的影片中,一些女性角色卻成為了游離在電影之外的幽靈。梅婷所扮演的不知名的母親本該作為一條重要的情感主線推動電影故事發展。由于人物和劇情細節設定的缺陷,最終卻造成了一條重要感情線索的表達與電影主線之間的脫節。這位不知名的母親也快要成為了不該有的細節。在劇本的設定下,梅婷的表演可謂是盡心盡力,但持續全片的歇斯底里般的呼喊,和被老公拋棄且拖家帶口的凄慘處境,讓我們多次以為自己觀看的是《不要和陌生人說話》的電影續集版,以至于影片快結束時,當梅婷的前夫出現在程輝面前時,我們不得不對沒有請馮遠征出演此片而表示遺憾。李馨巧扮演的小女兒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并和張家輝碰撞出足夠的感情火花。如果本片走的是《伊莎貝拉》那樣的父女感情線,或許是一個更好的選擇。梅婷母女這樣的悲催家庭設定類似于《門徒》中張靜初母女,但考慮到后者是為了表現毒品的邪惡,而在前者這樣一個勵志題材的電影中,一味地的比誰更慘顯然不是一個好的選擇。而影片中多余的女性角色除了延長影片的片長,讓彭于晏多打幾個電話之外,也許還是不要存在的好。
但無論如何,《激戰》仍然算是一部優秀的拳擊動作電影,林超賢帶著張家輝和彭于晏雖然還有一些距離,但也正在向國際水準看齊。電影從開頭就下了一盤很大的棋,然后漸漸收攏,達到興奮點,具有成熟商業電影的素質。暑期檔上映的它也給被”富二代“們輪番刷新下限的國產電影市場注入了一針強心劑。它的成功證明了,中國導演如果安分地按照完形填空的方式來進行商業片創作,而不是自作聰明的寫命題作文,是能夠拍出好電影的。
《激戰》幾乎吸收和借鑒了一部成功拳擊類電影的所有精髓。《畢業生》中的主題曲《the sound of silence》成為了串聯起本片情感表達的關鍵,當程輝在獨自一人跑在澳門的街頭上時陪伴他的只有孤獨、黑暗和恐懼這樣的“老朋友”,他們就是夢想的另一面,它們從未離開,夢想也不曾遠離。電影中這一幕戲不得不讓人想起來《洛奇》系列電影中洛奇在費城街頭晨跑的場景。費城的街道和標志行建筑見證了洛奇的追夢之路,也見證了他的漸漸老去。時光流轉,總有一些東西未曾改變,在貫穿影片始終的主題音樂陪伴下,一個始終相信夢的人開始了生命中的新的每一天。無論是林思齊還是程輝,他們都還能聽到自己內心的呼喚,向著夢想前進。這也是所有體育勵志題材電影的主題。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說,人類,尤其是雄性群體對體育運動的熱愛源于我們被壓抑的那個屬于穴居人時代的靈魂。人類社會和科技的迅速進化雖然剝奪了我們內心深處渴望的集體狩獵和貼身肉搏的機會,但幸運的是,這個世界上還有電影的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