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事件改編的電影往往有很大的局限性,因為核心故事大家已經輕車熟路,尋找特殊的突破口能夠吸引觀眾是重點。寧海強導演的《勇士》將我們小學課本上的課文《飛奪瀘定橋》搬到了大熒幕上。十三根鐵鏈、一百二十公里、強渡大渡河、奪回瀘定橋,這些特殊設定曾經是這個事件最吸引人的部分,但是在電影里,導演和編劇需要盡可能的在展現故事亮點時繞開這些。
導演除了延續傳統戰爭動作電影呈現擦槍走火、槍林彈雨的緊張感,同時也試圖突破其帶來的沉悶和疲勞。紅四團官兵穿梭在四川中西部特有的竹林景區,風吹過竹梢,本就草木皆兵,沿途都到處布滿了敵軍的埋伏,當觀眾以為紅軍身處危機之中,劍拔弩張之際,竹林隱秘深處,卻緩緩爬出來一只可愛的大熊貓,導演試圖改變該片的格調,這算是戰爭題材電影的風格突破。
一些人把《勇士》的核心點定義為“飛奪瀘定橋”這個事件上,在我看來,這是一部講述兄弟情的電影,紅軍戰士之間的兄弟情。只是電影將兄弟情建立在了“飛奪瀘定橋”這個基礎事件上。關于兄弟情的電影有很多,《投名狀》、《英雄本色》、《艋舺》、《古惑仔系列》,很多都耳熟能詳,這個題材也是商業片中較為重要和受歡迎的一部分。
兄弟兩個字承載了簡單但很重的感情,這兩個字也一直為人們所宣揚,如今也越來越多用在日常中對于朋友和陌生人的稱呼,其含義也漸漸跑偏。電影里描繪的兄弟情多數是有福可能不必同享,但有難必當。人們更多的是對于在快意恩仇的江湖里,擁有意氣相投的兄弟的一種幻想。
影片中,中央紅軍部隊的主力由安順場沿大渡河右岸北上,天下大雨,山路崎嶇陡峭,戰士們一晝夜奔襲120公里,創造了人類行軍歷史上的奇跡。在這個過程當中,我看到李東學飾演的黃團長為救小女孩受傷,隱忍的性格又多了一份熱血,他是所有戰士心中沉穩內斂的主心骨,率領勇士們穿越槍林彈雨;我看到廖大強為了使主力能夠突出重圍,不顧生命安危引開敵人;我看到宋佳倫勇當先鋒,在渡河時沖在最前頭。兄弟情在這一刻是所有的人擁有一樣的信念,只為完成一件事情。
每個男生曾經都或多或少的有過當兵的夢想,當我看到這一群兄弟們擰成一股繩,連夜奔跑,彼此照顧的時候,手掌里也仿佛涌動著熱血,少年時的夢想如同再被喚醒。
清朝的劉大櫆在《送張閑中序》中寫道“於是吾徒夙與張君有兄弟之好者,各為歌詩以送之。”而《勇士》當中,所有的戰士一鼓作氣,連夜狂奔趕赴瀘定橋,在路上,他們丟掉作戰之外所有的包袱,兄弟之間互相鼓勵,令人熱血沸騰,縱然有很多人在途中犧牲,但是為著同一個信念,奔跑吧,兄弟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