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愛玲曾經說過一句話,出名要趁早。
雖然充滿爭議,但用來形容現在童星當道的娛樂圈是再合適不過了。
正在熱映的《金剛狼3》里飾演小狼女勞拉的達芙妮今年才12歲。
而去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房間》里的小演員雅各布拍那部電影時只有10歲。
別看他們年齡小,演技可是杠杠的,鏡頭對準他們的時候,連旁邊好萊塢大牌明星都黯然失色。
但接下來影sir要說的這位童星卻有點不一般。
他16歲寫劇本,17歲拍電影,19歲憑借自編自導自演的電影拿下戛納三項大獎。
沒錯,就是有著“戛納親兒子”之稱的澤維爾·多蘭。
他的那部震驚四座的處女秀還有一個十分反人類的名字——
《我殺了我媽媽》
豆瓣評分8.3
故事主要講述了一個叛逆兒子和苦心老媽之間因為溝通而產生的一系列問題。
作為蘭蘭的處女作,電影本身就帶有一些自傳性質,畢竟在創作劇本時,他本人才16歲。
電影里的主人公叫于貝爾,他今年16歲。
父母在他7歲那年因為感情不和離婚,然后他便跟著媽媽一起長大。
小時候的他總是和媽媽無話不說,親密無間。
但現在,他能喜歡上除了母親以外的所有人。
連母親吃東西的動作在他眼里都是各種的不忍直視。
他討厭母親在開車時化妝,討厭她自私的闖紅燈,甚至討厭她說的每一句話。
這天早上,母子兩人又因為一件小事吵到不可開交,
一氣之下母親將兒子扔在了路邊,自己開車離去。
課堂上,老師要求學生在紙上寫下自己未來的職業規劃和一些看法,但必須要詢問自己家長的意見。
于貝爾找到老師,問可不可以換成其他親戚。
面對老師的疑問,于貝爾猶豫了幾秒后,說了一句話。
— 我母親已經去世了。
對片名不解的觀眾到這里應該明白了,電影里于貝爾并沒有真的殺了他的媽媽。
但事實上,在他心里,他媽媽已經“被殺”好多次了。
在成長的歷程里,孩子總是渴望媽媽從一個“老師”轉變成為“朋友”的身份。
但對于貝爾來說,母親根本不是他的朋友。
因為她從不守信,出爾反爾,明明白天答應好好的安排,到了晚上就翻臉不承認。
拿自己和其他小孩做對比,一抱怨就用辛苦做擋箭牌。
公共場合下從來不給自己留情面,大呼小叫讓周圍的人看盡笑話。
除此之外,她還虛榮,喜歡和別人攀比,總是穿著又俗又艷的衣服來顯擺自己的品味。
沒理辯三分,最后實在沒招的時候,還會用不給零花錢來壓制自己。
雖然于貝爾有幾千幾萬個嫌棄母親的理由,但明顯這種嫌棄里夾雜了太多的愛。
— 其實我還是愛她的,盡管有些不情愿。
— 奇怪的是,當別人傷害她的時候,我會有殺了那個人的沖動。
正是因為這份割舍不斷的親情,他才會在每次吵架之后主動選擇和母親妥協。
但主動做家務和親昵的行為無法阻止“控制欲”和“追求自由”之間帶來的裂痕。
母親在發現兒子是個同性戀之后,決心將他送完寄宿學校。
在校車前,于貝爾將所有的怨氣全部撒在了母親身上。
罵她是個獨裁者,還以斷絕聯系為要挾狠狠刺痛她的內心。
最后丟下一句“如果明天我死了你會怎么辦”便揚長而去。
灰暗的燈光下,她看著兒子離去的身影,許久。
— 那我明天也會死。
叛逆期的少年與更年期的母親的碰撞產生的化學反應堪比一顆炸彈。
生活細節上的爭吵和對立仿佛看到了自己青春期時樣子。
和父母賭氣時會產生極端的想法,會故意說些讓父母傷心的字眼。
電影開始時,導演用莫泊桑對親情的一段話引出劇情。
我們幾乎是在不知不覺中愛著自己的父母,因為這種愛像人活著一樣自然,只有到了分別的時刻才能看到這種感情的根扎得有多深。
是的,關于母親,你可以不喜歡她,但你不能不愛她。
話又說回來了,實在很難想象這樣一部對母子情感描繪如此細膩的電影是出自一個只有17.8歲的少年(雖然今年已經27歲了)。
另外在色調和鏡頭運用上也頗有王家衛的風格,比如開頭母親吃東西的那個慢鏡頭設定。
那本是一個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動作,但在導演授意下,它成了主角情緒的表達一種方式。
而結尾處兒子和穿著婚紗母親的追逐也指明了兩個人之間如情侶般相愛相殺的糾葛。
但時間總會過去,成長終將來臨,最后的我們一定會握手言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