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讀者》真是年度催淚綜藝,前面麥家的信已經讓豆子哭成淚人,這周斯琴高娃的朗讀又戳中心弦。
從業幾十年,斯琴高娃塑造過的經典形象數不勝數,單是《大宅門》和《康熙王朝》,就能拎出來說很久。
而在拍戲背后,斯琴高娃受過的苦同樣是數不勝數,是圈內出了名的敬業。
三次從馬上摔下來,有嚴重的腿傷,自嘲說已經成了半殘廢,也沒有掉過一滴淚。
她說,這都是媽媽的剛強給自己的影響。
隨后,斯琴高娃朗讀了賈平凹的散文《寫給母親》來致敬自己已經過世的母親。
可能是代入感太強,想到了自己母親,斯琴高娃一度涌出熱淚。
其實這篇散文很短,內容也沒有過度煽情,就是在用很質樸的語言描寫賈平凹對母親的思念,但斯琴高娃的朗讀卻將這種感情傳達得恰到好處,臺下的觀眾也跟著難過起來。
回憶母親在世的時候與自己說笑,聲調舒緩,一句“誰想哩,媽想哩”,像極了在訴說想念的老太太。
讀到“每聽到我媽叫我”,斯琴高娃聲音微微顫抖,感情上來,但還是很快收住。
最后,無論母子曾經多么親切說笑,多么想念彼此,但母親終是走了,讀到“陰陽兩隔,母子再也再難相見”,斯琴高娃眼含熱淚,飽滿的悲傷快要沖破。在接下來的長聲哭泣達到頂峰。
讀到這里,董卿已經哭得不成樣子了。
豆子覺得,斯琴高娃的朗讀不像簡單的讀書,更像是一場表演。
將賈平凹的思念與自己對母親的思念融為一體,每句話的停頓與轉折、動作的配合都恰到好處,活脫脫就是一個悲傷的孩子。
表演、朗讀甚至說話,都是藝術。
這讓豆子又想起了我們安利過的一檔綜藝——《見字如面》。
跟《朗讀者》一樣的是,嘉賓都要通過朗讀來表現情感。
第一季里王耀慶的朗讀就收獲了頗多好評,王耀慶作為一個臺灣演員,知名度不如很多流量小生,但這扎實的臺詞功底,可真是甩小生們幾條大街。
讀劉慈欣寫給女兒的信,信中是優美的景色描寫,朗讀就是悠閑寧靜的語調,再把手一抄。
讀到未來人們奇奇怪怪的工作,為了強調科幻與新奇,情感開始激昂。
最后收尾落點在對女兒的祝福,言語間充滿慈愛與寬厚,語調變得溫和卻有力量,微笑也是滿滿的父愛。
不矜持的主持人聽完就坦言要跪了……
寶寶也要跪了好嗎!
再來幾張有聲音的圖,你們感受下……
張涵予讀林則徐寫給夫人鄭淑卿的信,將民族大義與家庭之愛相融合,時而慷慨,時而溫柔。
何冰讀的是鄭國強寫給鄭藝的信,在父母的溫情和慈愛之中,還多了幾分搞笑與生活氣。
談及兒子小時候不懂事的游戲,何冰將童趣表現得很自然,期間隨時轉換父母與孩子的角色也切換自如。
嘉賓們在朗讀中把情感的高低轉折把握得非常好,這不是一個讀信節目,這分明就是老戲骨教你念臺詞啊!!
—我是臺詞好爛的分界線—
要說當今最火的女演員是誰?
楊冪?唐嫣?劉亦菲?劉詩詩?
她們都不是!!!
是她。
她是甄嬛、也是羋月,是李未央、也是白淺,是小龍女,也是東方不敗。
真是流水的女主,鐵打的季冠霖啊。
還有流水的男主和鐵打的邊江……
除了近期大熱的夜華與墨淵、還有《周末父母》里劉愷威飾演的于致遠,以及《錦繡未央》里的拖把君。偶爾玄幻當一當無心法師,或者穿越回民國變身張大佛爺去挖個墓……
這不是神馬小花小生的時代,這根本就是季冠霖和邊江的時代好嘛!!
李易峰拿最佳男配的時候為什么那么多人群嘲,撇去演技不談,《老炮兒》里作為一個地道的北京孩子,說話一點點京腔都沒有,能不違和?
什么叫臺詞好?
他一開口,哪怕不看屏幕,你都知道這句話是喜怒哀樂,人物是什么表情。陳道明在《康熙王朝》中痛斥群臣那一幕簡直教科書般的臺詞。
且不說陳道明、張國立、何冰這些老戲骨們,就是青年演員中,也足足有可以吊打的典范。
蔣欣在《甄嬛傳》中是原音出演,一句“賤人就是矯情”,短短六個字,被蔣欣說得,三分嫉妒三分羨慕又有三分不屑,還有幾分傲嬌和不服輸,分明就是華妃本人啊!
從《惡棍天使》開始有點用力過猛的鄧超,雖然這幾年主要搞笑去了,但影視劇中的臺詞功底一直都是在線的。早期的包青天,是青澀中透著正直與剛毅,到了《烈日灼心》,能聽到的是掙扎。
同時還要點名表揚老公!
《瑯琊榜》里原聲出演的老胡,不僅演出了宗主的大智慧,連聲音都是一個柔弱病體的聲音,發聲、語調、停頓都可圈可點,臺詞功力確實見漲。
雖然現在配音越來越普遍,但豆子還是覺得,一個演員,如果臺詞都說不好,難以說是很優秀。
臺詞是挺難的,演技派的孫儷就想用自己的聲音出演《羋月傳》,最后還是被導演否了。
拿過很多獎的趙薇說起臺詞也不是很好,到現在都有人批評。
演技可以吊打一眾小花兒的趙麗穎飾演的小骨和碧瑤聲音都是陳奕雯配的音,清新軟萌,到了原聲出演的《胭脂》,豆子還是聽出了很大的上升空間。
但難不是拒絕的理由,張國立為了拍《一九四二》學河南話學了很久,最后才能有電影中一水地道的河南話。
鞏俐為了演秋菊在陜西農村生活了三個多月,最后拍完電影說話還是像個陜西人,而且是地道的村婦語言。
真心希望現在的年輕演員們把臺詞功底練好,像王耀慶和斯琴高娃們,才是走遍天下都不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