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大話西游》20年的加長版重映,一句"內地觀眾欠星爺一張電影票",又成了近日網絡熱門話題。
于是乎,但凡能和“情懷”兩個字掛上鉤,“欠XXX一張票”就會被翻出來。
忽然一夜,我們欠了導演和演員們的票,也欠了老歌手老明星演唱會的票,甚至好萊塢那些經典電影,“星球大戰”“終結者”甚至“速激”們也不放過我們。一個好端端的觀眾,無緣無故的,忽然就欠下了一屁股人情。
你看,流行到惡俗,其實沒幾步路。
《大話西游》也有過類似的經歷,它本來是一部不賣座的平常電影,卻在機緣巧合之下變成了一種流行。在經歷過論壇和bbs的那一代網友那里,“大話西游”是一種用以識別彼此的語言,是一種現象級的存在。
時至今日,《大話西游》又變了一種身份,在老同志的眼里,很容易厭煩它被灌了雞湯再擺出來。而新一代的年輕人,并不會對“那個人好像一條狗”有什么額外感覺。
不喜歡喝雞湯,也不喜歡“情懷說”,不是因為狂轟濫炸的宣傳,而是它會把水給攪渾了。一個電影上映了,買票看戲,你情我愿,挺簡單透亮的一個事,別給整擰巴了。
當然了,不喜歡,和不買賬是兩件事。作為看香港電影長大的70、80后,我相信不少人會為“情懷論”買單的。好比我,在北方的小城市長大,從錄像廳到VCD、DVD出租店,周星馳這種霸占點播榜的人,怎么能沒有點回憶?
說起來,在娛樂貧瘠的那個時代,誰沒看過周星馳呢?多年之后的今天,我身邊仍有不少周星馳的影迷,他們中的一些人會被打上“星迷”的標簽。“喜歡周星馳是一種信仰”這種話,我也聽過不止一次兩次。
在今天的語境里,周星馳是大賣的導演,也是頭發花白卻保有童真的代表。他和《大話西游》曾經的經歷一模一樣,被抽象成一個符號,而不是簡簡單單,就是一個人,一部電影。
作為周星馳的影迷,我從來不敢說什么信仰,我愿意承認周星馳是個演戲拍戲的好人物,他會有《喜劇之王》那種好到叫人“不忍看”的好戲。
但是,周星馳是天才,或者信仰?抱歉,我很難這么認為。
這件事簡直有點荒誕,很多年前的“后現代結構主義”的笑話,到今天似乎仍不過時。就像周星馳個人的評價一樣,我們很容易把《大話西游》過分地貶低又或拔高。
平常心很珍貴,這件事你我都知道,只是太難做到了。
《大話西游》很好笑,但它是個悲劇。至尊寶到底是凡人,或者是踏上前路的行者,難以抉擇的原因是愛情。
這個男人的命運是被注定的,正因此他的愛情才額外動人。至尊寶時拒絕了紫霞仙子,因為他以為自己還愛白晶晶。事到最后,當他意識到自己愛的是紫霞,卻又陷入了兩難全的殘酷選擇:要救紫霞,就要戴上緊箍咒變成打敗牛魔王的蓋世英雄,而戴上緊箍咒,就要斬斷青絲,了卻塵凡,踏上黃沙漫步的西天路。
你看,讓人卑微的是愛情。
劉鎮偉在這部戲里,不只是來搞笑的,而是讓童話破滅,從務虛到務實,編制了一場夢。至尊寶歷經了一萬年期限的“我愛你”,到最后還是戴上了緊箍咒,踏上了西行路。
夢醒了就上路,這是戲中人至尊寶的,也是每一個看客的。這種戲里的穿越和戲外的移情,才是《大話西游》能被反復咂摸,成為了經典的魔力來源。
有句話說的爛俗,經典之為經典,是每個人都看到了自己的故事。實際上,《大話西游》之于不同的人,也就是完全不同的故事。當年我看這部戲,到人到中年再看,只能感受到一種危機即來的恐慌。
“造夢”兩個字在故事里,其實也在故事外,誰沒有過蓋世英雄的夢呢, 說起來神采飛揚,到最后連唐僧都懶得多說一句廢話了。
所以最后是這樣的, 要我說好簡單,《大話西游》是個經典。這意思是說,你不用為它而操心,經歷了時間它不會褪色。在今天,這仍然是個好電影,老同志們看了會流淚,不是因為這一版有了什么孔雀王子,而是又看到了春三十娘,和紫霞仙子的一滴眼淚。
沒看過的小朋友,我會建議你別錯過,別聽那么多有的沒的,看個電影哪兒有那么復雜,這是會讓你激動的一個電影,就像多年前的我們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