咘哩一直都很喜歡權威媒體定期發(fā)布的電影排行榜。
在排行榜上,總能發(fā)現(xiàn)一些錯過的冷門佳片。
6月11日,《紐約時報》評選出了21世紀迄今為止25部最佳電影。
《紐約時報》是美國嚴肅報刊的代表,長期以來擁有良好的公信力。
這次“新世紀25部最佳電影”由該報首席影評人Manohla Dargis 和A.O. Scott聯(lián)合多位電影學者共同評選得出。
評選導語中這樣寫道:排名前25的電影注定將會成為未來的經(jīng)典,而且我們相信絕大多數(shù)人都會同意我們的選擇。
《紐約時報》首席影評人的專業(yè)性當然是無可置疑的,但欣賞電影跟享受美食一樣,各有所愛。
榜單如下,來看一看,有沒你心水的?
1、《血色將至》/美國/保羅·托馬斯·安德森(2007)
19世紀末二十世紀初,一個美國石油商人的創(chuàng)業(yè)故事。關于資本,宗教,家庭,瘋狂和背叛。
2、《千與千尋》/日本/宮崎駿(2002)
《千與千尋》的經(jīng)典,就在于這是一個純真的女孩成為女人的閾值時刻。
榜單如此高位,我毫無異議,因為這也是我心目中動畫的NO.1。
3、《百萬美元寶貝》/美國/克林特·伊斯特伍德(2004)
一個貧苦出身的女孩兒,想靠著拳頭,改變自己命運的故事。《紐約時報》認為本片走出了拳擊電影多愁善感的濫觴,為拳擊營造出了一種優(yōu)雅和靜水深流的感覺。
4、《天注定》/中國/賈樟柯(2013)
四個暴力故事,四個真實事件改編,屠村的礦工,搶錢的槍手,揮刀的弱女子,跳樓的富士康青年。《紐約時報》在入選理由中評論:中國導演賈樟柯的《天注定》“彌漫著暴力與哀傷的氛圍”,是“一部精彩萬分的電影”。
5、《無醫(yī)可靠》/羅馬尼亞/克利斯提·普優(yōu)(2006)
一個酗酒的窮阿伯想要去急診室,卻屢次被醫(yī)院拒收的故事。影片曾拿下58屆戛納電影節(jié)一種關注大獎,也算是獲得了很高的肯定。
6、《一一》/中國臺灣/楊德昌(2000)
關于臺灣一家人的雞毛蒜皮。理工男楊德昌對世界,對人生的一些看法。
7、《頭腦特工隊》/美國/ 彼特·道格特、羅納爾多·德爾·卡門(2015)
皮克斯多年低迷后的翻身之作,也有人說,這是皮克斯的最高峰,集大成之作。影片對心理學抽象概念的擬人化以及對人類內部意識的視覺呈現(xiàn),皆體現(xiàn)了無與倫比的創(chuàng)造力。
8、《少年時代》/美國/理查德·林克萊特(2014)
一個男孩的成長歷程,從做著白日夢的6歲到開始步入大學的18歲,導演理查德·林克萊特連續(xù)跟拍了12年方才完成這部作品。
9、《夏日時光》/法國/奧利維耶·阿薩亞斯(2009)
故事從三兄妹齊聚鄉(xiāng)下為母親慶祝生日開始,但這種其樂融融的氛圍立馬便被打破,眾人紛紛陷入棘手的遺產處理爭端之中。《紐約時報》認為如何處理去世父母的財產正是當前許多家庭面臨的一個實際問題,應當?shù)玫疥P注。
10、《拆彈部隊》/美國/凱瑟琳·畢格羅(2009)
《拆彈部隊》作為一部反戰(zhàn)電影,并沒有簡單地批判戰(zhàn)爭,而是向我們赤裸裸地展示了人類對戰(zhàn)爭的渴求。
11、《醉鄉(xiāng)民謠》/美國/科恩兄弟(2013)
一個音樂上頗有造詣的鄉(xiāng)村歌手的失敗人生。科恩兄弟懷舊之作,歌很好聽。
12.《延巴克圖》/毛里求斯/希薩克(2015)
關于陷入宗教極端分子控制下的地區(qū)中“男女平民對恐怖主義的寂靜反抗”。
13、《在杰克遜高地》/美國/弗雷德里克·懷斯曼(2015)
紀錄片,有關杰克遜高地這個地方的文化,傳統(tǒng),與價值。
14、《孩子》/比利時/達內兄弟(2006)
20歲的街頭混混,做了父親后,考慮如何賣掉孩子賺筆錢,一個半熟爸爸的故事。
15、《白色物質》/法國/克萊爾·德尼(2010)
一個殖民時期白人女性在非洲保護咖啡豆種植園的故事。而這個保護咖啡園的白人女子,則由三大電影節(jié)滿貫伊莎貝爾·于佩爾飾演,相信她也為這部影片的入選,帶來了不少加成。
16、《慕尼黑》/美國/斯蒂文·斯皮爾伯格(2005)
《慕尼黑》的故事取材自摩薩德的復仇行動,是現(xiàn)代間諜史上最有名的事件之一。正義和復仇之間的界限是什么?人類如何能在與狂熱的對抗中體面地生存下來?這些倫理問題,就是《慕尼黑》得以如此優(yōu)秀的核心。
17、《最好的時光》/中國臺灣/侯孝賢(2006)
侯孝賢的在這部影片中展現(xiàn)的精妙結構和流動情緒,東方而細膩,也讓《最好的時光》成為了華語電影中最優(yōu)秀的作品之一。
18、《拾穗者》/法國/阿涅斯·瓦爾達(2000)
紀錄片,導演用數(shù)碼攝像機拍攝當代法國的拾荒者。
19、《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美國/喬治·米勒(2015)
要選一部21世紀最好的動作片,會是誰?《瘋狂麥克斯:狂暴之路》就是《紐約時報》的答案。那些漫天黃沙、那些朋克和廢土的元素,或許就是它打動這些影評人的原因吧。
20、《月光男孩》/美國/巴里·詹金斯(2016)
去年奧斯卡的大贏家。講述一個同性戀黑人男孩的少年,青年和成年時代。
21、《溫蒂和露西》/美國/凱莉·雷查德(2008)
一個姑娘和她的寵物狗的故事。
22、《我不在那兒》/美國/托德·海因斯(2007)
鮑勃·迪倫的傳記電影。分別讓6位演員扮演不同時期的鮑勃·迪倫,也算是一個非常大膽的嘗試了,凱特·布蘭切特還憑借這個女扮男裝的角色,提名了奧斯卡,拿下了65屆金球獎最佳女配角獎。
23、《寂靜之光》/墨西哥/卡洛斯·雷加達斯(2008)
關于宗教的故事。
24、《美麗心靈的永恒陽光》/美國/米歇爾·岡瑞(2004)
科幻包裝的愛情故事。假如拍攝和剪輯不那么炫酷,評價可能還能更高些。
25、《四十歲老處男》/美國/賈德·阿帕圖(2005)
一群狐朋狗友幫助一個40歲的男人破處的喜劇故事。
你心中的佳片入榜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