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國昌
紀錄片《海之南》作為一種可參考的材料信息可以透視出海南影視業與旅游業互動發展的眾多可利用之處。旅游學作為一門學科它應該是集地理學、經濟學、社會學、文化學、歷史學、藝術學、建筑學、環境科學、飲食科學等等包容最多學科的集合性學科。旅游地和旅游點的宣傳和傳播應該有各種手段,除今天我們通常所用的平面媒介和各種形式的廣告,它還必須有一種手段把它的文化內涵和歷史、現代文明等介紹出去,什么樣的方法最好,這就要選擇它本身所影響到的旅游者自身習慣和愛好的特點上了。電影是目前全球較為綜合性地傳達人類關照的藝術形式和重要的思考借助的“閱讀”文本,無疑紀錄片《海之南》含納了更豐富的旅游藝術成分。
胡塞爾曾經簡明地把現象學的一切重要原理,歸結為一條最根本的原則,這就是他所說的“一切原則的原則(Das Prinzip aller Prinzipen)”。[1]根據這個最重要的原則,解釋為任何原本地給予的直觀,都是認識的一個正確源泉;也就是說,在其具體的現實性中,就其發生自我給予的范圍內,向我們在直觀中原始地呈現出來的一切,都是可以直接類似于它自身所給予的那樣被接受下來。眾所周知的國際旅游島海南島是一個風光宜人的省份,她具有美麗、詩意、神奇的自然地理風貌,且有極其豐富的文化蘊藏和表達。一部紀錄片《海之南》播出,可以帶給我們更多的海南影視業與旅游業的互動發展聯想。
就海南的影視來說,能影響到旅游方面的除了以前馮小剛在海南島拍攝的故事片《非誠勿擾Ⅰ》《非誠勿擾Ⅱ》,還有再以前更早時間拍攝的紅色經典故事片《紅色娘子軍》《南島風云》《南海長城》《南海風云》《海霞》《海防前線》等故事片。但作為旅游資源最直接最豐富的依然是紀錄片,因為,它所涉及的人文地理風貌與旅游的某些因素重合,一次性抵達了旅游者的目的地全視野之中。紀錄片《海之南》共七集,從各集的名稱來看都符合旅游地特點,具有旅游的學科元素。第一集《天堂島》、第二集《沉香》、第三集《花梨》、第四集《人家》、第五集《滋味》、第六集《海口》、第七集《祖宗海》。我們在這七集紀錄片中也能分類出直接影響旅游的幾個方面。
一、《海之南》中清新的氣候最具當下意義
環保和綠色是當下全球性發展命題,在有的城市籠罩在霧霾之時,紀錄片《海之南》作為天堂島的海南島清新氣候呈現自然具有言說的當下意義,僅就這一點構成了旅游的專項話題,吸引各方游客。《海之南》第一集的《天堂島》可以算作旅游地理方面的,就某一個人的一處旅游來說,地理概念是第一位的,到什么地方去,今天就海南島旅游已經成為人們的旅游選地主要關注的地方。海南島在近十多年來名稱越來越火熱。
克·麥茨曾在其第二電影符號學的研究中指出:“經典電影是作為歷史故事,而不是話語來呈現的。”“它的確切性質以及它作為一種話語的效力之秘密在于,它抹去了話語陳述的一切標記,并偽裝為一種故事形式。”[2]換言之,經典電影敘事的基本特征是以呈現(showing)而不是講述(telling)的方式隱藏敘事行為與符號痕記。于是,經典電影作為“由烏有之鄉產生、無人來講述而只有人來接受的故事”[3],紀錄片《海之南》用鏡頭自己演繹故事,人們在想到冬天旅游的時候,首先要想到海南島,《天堂島》中的溫暖清新畫面浮現在眼前,綠色蔥蘢,鮮花盛開,碧空無染,海水蕩漾。在全國都冰冷難耐的時候,就唯有這里的海南島氣候是最宜人的,相當于各地春天的感受,氣溫在攝氏20度左右。而且陽光溫暖,海水柔爽,可以下海游泳,水溫適度。配置各種藥物和香花的天然溫泉也比比皆是,認人隨意挑選,外地游客臉上綻放的笑容在鏡頭里映現在觀眾視線里,這里就是最好的養生度假天堂。
冬季的海南島度假不僅是溫暖的,并且是浪漫的。在時間上看,可以在這里過個年,非常多的情侶和家庭都選擇在海南島過年。每年春節都是海南島的旅游旺季,賓館客滿為患,各個景區游客遍布滿園,車輛擁堵,道路兩旁車輛排成長隊,很多私家停車位都能賺個鈔票滿盆,熱忱的生意招攬聲音和討價還價也頓時變得不無熱鬧。
拉康關于“眼睛與凝視”[4]的觀點顯示出思想驛站在行為上的設立和關注,在拉康的前期論述中,眼睛與凝視的敘述,圍繞著他關于鏡像階段及主體結構的討論,其中眼睛是欲望器官,欲望被投射在所有被看的對象之中。被看對象可以生成行為的預設,關于“凝視”問題的緣起,晚年的拉康受到了好友梅洛·龐蒂的遺著《可見的與不可見的》影響。在這本書中,梅洛·龐蒂強調不可見的世界與可見的世界同樣重要。在紀錄片《海之南》中這種生成的預設最少有五點可選的方式構成了鏡頭之后的擴散,即為春節期間在海南島旅游度假的人流形成:
一是情侶度假。包括一對情侶和情侶團集體度假。他們基本上要把海南島看夠、玩透,否則,新郎或者男朋友表達不出對新娘的滿滿愛意。各個景點是都要游個遍的。亞龍灣、南山寺、大小洞天。大東海、小東海、蜈支洲島、檳榔谷、椰夢長廊、鳳凰島、三亞千古情、紅色娘子軍紀念園、五公祠、西沙、博鰲論壇地、天涯海角,水上樂園的潛水都要好好踏一踏,盡興而歸。
二是全家福旅游。有的是老少三代,有的是哥幾個或者姐幾個集體來三亞旅游度假。這些人不一定每人各個景點走完,老年人和孩子可能在賓館呆著,年輕人出去狂游一番,回來再滔滔不絕講一日的開心游歷。
三是老年人夫妻雙雙游海南島。他們可以在這里租個房子住上它四個月半年的,等這里有些熱了再返回家鄉。這些老人不是一次性來三亞看完就了事,而是常年如此,是到海南島的“候鳥”隊伍。他們已經和當地的很多地方建立了長久的聯系,比如,房子常年租,房價可以優惠,活動場所固定,和當地人較為熟悉,到這里有回家的感覺。他們可能來的時間還要稍早一些,想到的是機票可以打折更大,省上一千元,就可以多住一到兩個月。
四是視海南島為第二故鄉的“外地海南市民”。他們已經在海南島購置了一套房子,面積從40~100多平方米到別墅不等,他們平時一年四季不將房子出租,天冷必來過冬、過年,享受這里的陽光雨露,過田園般的生活。這些人有的是成功人士,不考慮花銷問題,有的是創作、設計人員,可以在這里延續工作日程,獲得好的業績。這些人旅游不是他們的主要目的,居住在這樣舒心的房間里集中精力投入自己熱衷的事業,休息時到外面透透新鮮空氣,能有力于恢復身心健康,而后繼續工作狀態。
五是外國友人來海南島觀光旅游。近十多年來,俄羅斯、日本、韓國、馬來西亞的游客來海南島的居多。因為海南島有東方馬爾代夫、夏威夷的美稱,中國的海南島作為旅游地已經遠遠超過于北京、上海、廣州、蘇州、杭州等大都市和國內旅游名城,它的主要勝出原因就是氣候好,冬天沒有霧霾,四季花香水清,天空湛藍,空氣純凈,這是他們首選這里的重要理由。這里尤其要提到的俄羅斯人,他們是最喜歡海南島的,相當多的俄羅斯人都在這里買了房子,有的在對海南的熟悉程度上已成了地道的“海南通”。三亞的銀泰酒店和大東海附近的各大酒店也成了俄羅斯人的聚集地。
拉康的“凝視”進一步發展成福柯的“全方位敞視監控”概念[5],紀錄片《海之南》有效借助了電影的理論深度,極力發揮和解釋了海南島的天堂島特點,片中出現國家南繁育種基地鏡頭,一年四季的種子實驗都可以在這里進行,聞名世界的解決了中國吃飯問題的袁隆平的小麥多產實驗就是在這里宣告成功的。這對電影觀眾說起來,可是個令人驚喜的秘密,它是在生命學的闡釋上做了海南天堂島的寶地性質的闡釋。
紀錄片《海之南》把鏡頭對準海南省一些市郊,作長境式掃視,遠處連綿的青山,近處婆娑的椰影,并在一處部隊農場的連片稻田里作攝影機定位拍攝,集中介紹了一個育種農場從1968年就開始接待各省來海南育種的單位,解說中強調,目前這里仍出租了2000多畝水田用于“南繁”育種。約納斯認為,視覺生動地表現出它的“沉默的因果系列”,為人們提供一種特殊的具有中立性的感覺效果。[6]這樣的信息完全可以吸引除了來海南島游玩,只求開心以外的另外一些特殊身份的“游客”,他們是帶著更大使命的專家、學者、實驗員、投資商,他們出現了一個也許就頂上一個旅游團隊十好幾年的收入。科研系列的人員不是以賺錢為代價的,但作為旅游業來說,他們可要把利潤放到首要的衡量標準上。這一點當然是旅游業要思考的問題了。
漢斯·約納斯在討論人的“圖像制作”(Image-Making)的特征時,主張建構一種“想象的現象學”(Phenomenology of the imagination),作為生命現象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漢斯·約納斯認為,英國的休謨是想象的現象學先驅。在想象和感知之間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鴻溝。而且,想象也意味著“制造現在”(Making Present),即為人的當下生存創造條件。[7]紀錄片電影《海之南》從旅游電影的專業性上論,這樣,一來到海南的人可要用車拉來實驗設備,帶上被褥住上三年兩載的了。住宿和吃喝可以給旅游業增加收入了吧。
二、《沉香》《花梨》匿藏天涯海角
羅蘭·巴特在談到“交錯系統”時指出:“根據電影符號學所提供的分析思路和模型,把電影作品這一包含直接意指和含蓄意指在內的復雜表意系統分析為由兩類功能性單元和三個逐級生成的層面構成。兩類功能性的單元是指媒介單元(能指)和意義單元(所指)”。[8]《沉香》《花梨》使大量的海內外商人、收藏家趨之若鶩。《沉香》《花梨》是紀錄片《海之南》第二集和第三集的題目,這兩集播出后,海南島的各種珍寶紛紛從鏡頭里露了出來,這可讓懂行的人睜大了眼睛。這是羅蘭·巴特在電影里提到的能指作用,投資商和收藏家都乘飛機一路前往,大量的原材料、成品、半成品收購和就地加工以及一系列商業行為一時間就把這個聚寶地圍個水泄不通。這時電影的所指發揮了特有的行為趨勢,按照羅蘭·巴特四個單元的非線性說法,這些來海南島的人可不是能指意義的闡明,不是看景點、下海游泳、潛水,他們可不是以沒事來玩的放松心態到國際旅游島一游,而是實實在在地來干正經事,是搞事業和發家致富來了,電影的所指給紀錄片《海之南》以更大的鏡頭后的容量延宕。
紀錄片《海之南》的功能性也很明顯,依據羅蘭·巴特功能定位一說,意思是能指不一定總是能指,所指也不一定總是所指。上一層面的所指可以成為下一層面的能指,而且,還可以依次類推。這三個逐級生成的層面是:知覺—故事層面、故事—思想層面和思想—特征層面。紀錄片《海之南》中的沉香和花梨都不在市區的景區和旅游點,它們都是在離市區較遠一點的偏僻山區里生長的。紀錄片依然以氣候和地貌的原因介紹了這兩種珍寶的生長條件和品質的諸多長處,想探知沉香、花梨木的奧秘就有一個涉險的故事出現了,歷史故事在現實中形成了思想層面,把沉香和花梨木的價碼抬高到價值的合理性上,因此,它生成了鏈條式的電影特征層面。紀錄片《海之南》中的沉香和花梨已就成為一種文化。
“交錯系統”可以把“故事”換成“內容”,這樣一來,其中所包含的就是知覺、內容、思想和特征四個實質性單元了。在這里,知覺單元不僅傳達內容,而且表現思想和特征;內容單元不僅表現思想,而且表現特征;再加上思想表現特征。也就是說,這四個單元之間的表意關系不是線性的,而是非線性的。這樣,就在電影作品的兩類功能成分、三個層次、四個實質單元的表意生成結構中形成了六條表意線索。紀錄片《海之南》中介紹了龍泉鎮上的200多棵花梨樹如今每一顆都價值數萬元。當地人為了保護這些樹不被偷走,想出來各種護衛措施。它即倒敘了歷史成因,也承敘了它的被重視程度,中間是非常大的價值的概念、珍寶的性質、藏奇地域的天然優勢。《沉香》和《花梨》兩集給我們旅游業與影視業互動更多的聯想是,海南島的地域珍寶已經構成了國家范圍的旅游概念,誰不來這里親眼看看它的究竟呢。海南黃花梨珍稀罕有,因木質的細密花紋的絢爛,跟隨鏡頭我們從深山一路走進故宮皇帝的書房,飽覽這里成為中國人家居日用最上乘的首選材質。在影片的介紹中我們還知曉了儒家文化的熏陶正是從花梨打造的家俱樣式中完成了人的教化,并且警示人們,海南花梨的珍貴稀有,在今天成為瘋狂掠奪的財富傳奇,而我們在重建心靈與價值觀念的的時候,卻失去了自然最珍貴的饋贈。
海南島的深山老林中還有更多的珍寶同樣是供樂于幻想的探寶專家和探險家浮想聯翩的。像當年發現沉香和花梨木一樣,把他們在僻靜的遠處找回來。這樣的構思可以撰寫出同類影視作品,喚起人們的觀看情緒,調動起旅游興奮點來。
目前影視劇的拍攝范圍,有一些大量進入了驚悚片制作,刺激人的耳目,攪起心理的躁動和驚嚇,收拾另一種審美點的獲取,發掘觀眾的奇思妙想,為什么不找些有實物見證的文化想象紀錄片把有好奇心的觀眾吸引過來呢。如果海南還有其他的優秀人文紀錄片問世,相信會有更多的觀眾和旅游者前來旅游和駐足觀看,估計它也許要比海內外商人和收藏家以幾倍數的計算來統計其經濟效益,因為它的人員數量比例要遠遠大于商人和收藏家人數。
三、“滋味”吃出海南的黎族地域文化
謝芳在分析電視片《舌尖上的中國》時談道:“意大利社會活動家與美食家佩特里尼所創作的《慢食運動》,對該書中深層次認識與理解美食加以借鑒 ,并將食物和人類情感、自然環境以及社會變遷等有機聯系起來 ,由此得出‘轉化的靈感‘自然的饋贈等制作規劃。”[9]
“滋味”是紀錄片《海之南》第五集的標題,到一地旅游,除了看就是吃了。中華飲食文化是世界第一位的。除了大家津津有味談到的川菜、湘菜、粵菜、東北菜等等,還有瓊菜或者叫海南菜。海南菜也是別有一番滋味的,不吃不知道,一吃便明。外地人對海南的菜不僅沒吃過,甚至也沒有聽說過,它就來自于“自然的饋贈”。五腳豬就是一例吧,不僅這個菜各地都沒有,就五角豬也只能生長在海南地區。一個菜就是一種飲食文化,紀錄片里若不詳細介紹,咋一聽五角豬還真以為是五個腳呢,這個豬不是怪物也是畸形。就從這一點也要親眼一睹五腳豬的長相,當然也要嘗一嘗了,看看長著五個腳的豬是個什么味,再啃一口它的第五個腳的豬蹄,借借鮮。當客人們下了筷子夾上一口之后,感覺味道也和四個腳的豬沒有什么兩樣,原來聽服務員小妹一介紹,這五腳豬的概念并不是長了五個腳,是它的嘴長到快拖到了地面,和四個腳一起并著,像是五個腳,五腳豬的來歷原來是這樣。
海南的菜是有故事的,生活中的人就是要尋找他的樂趣嘛,吃個飯,講一段故事,這個飯吃得就有意思了。“轉化的靈感”從吃到自然環境的思考,從自然環境到社會文明的變遷,從社會文明的變遷到指定地域文化到少數民族黎苗族人的文化……
海南的文昌雞也很有意思,這種雞又肥又大,肉質鮮嫩可口,做出來就品它的原味,不用放什么佐料,也不要什么多余的顏色,是什么色就什么色,海南的文昌雞做出來就是白的,這跟東北菜中的小雞燉蘑菇可大不一樣,小雞燉蘑菇的雞和蘑菇都是紫色的。海南的文昌雞味淡,通常它吃起來是不蘸醬的,蘸的是有鹽水和制的專門的佐料,佐料自己參兌,而且不太咸,耐于品咂,很有意思,且少食鹽就有利于健康,這里有海南人對你關懷愛護的情感俯帖。
海南還有椰殼飯,外面是椰殼,里面是大米飯。有米飯的醇香味,還滲透進去了椰子的清爽,這個就是海南島獨有的地方滋味了,因為其他地區沒有椰子,做不出這種飯來。
海南島的海物不用說是最鮮美的了,這里的蟹子、大蝦、魚都比其他地區海里的、江里的、河里的好吃。
海南的飲食文化是有本地域獨一無二特點的,它都帶上了海南島的風味和風情,別有一種情調,它是少數民族地域飲食文化的一個標本。這些《海之南》紀錄片里的媒介傳播,同等分量地給海南的旅游業帶來了更多的想象性生機。
參考文獻:
[1]Husserl.Ideen zu einer reinen Phnomenologie und Phnomenologischen Philosophie[M].Tübingen:Max Niemeyer
Verlag,2002:43-44.
[2][3](法)克·麥茨.歷史和話語:窺視癖的兩種類型[M]//李幼蒸.結構主義與符號學.北京:三聯書店,1987:226.
[4][5]伊麗莎白·萊特.拉康與后女性主義[M].王文華,譯.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100.
[6][7]Jonas,H.The Phenomenon of Life.With a Foreword by Lawrence Vogel.Evanston Illinois:Northwestern University
Press[M].2005:26-30,157-166.
[8]羅蘭巴特.符號學美學[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87.
[9]謝芳.從紀錄片《舌尖上的中國》看對傳統文化的傳播[J].新媒體研究,2015(10):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