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煙
八十年代入行,先后合作過TVB、新藝城,銀河映像等制片公司,在他的掌鏡下,誕生了《英雄本色》、《一個字頭的誕生》、《倩女幽魂》、《喜劇之王》等雋永的作品,香港電影金像獎七次提名,現在仍以充沛的熱情前行在電影創作的路上。他經歷了膠片到數字的更迭,見證了香港電影的起落,有很多故事,藏了很多秘密
從TV8到新藝城
黃永恒在學生時代就對攝影很感興趣,但并沒有做攝影師的計劃。當時TVB如日中天,是香港眾多影視從業者心目中的圣殿,黃永恒的一個同學在TVB做收音助理,在他的介紹下,黃永恒也得到了進入TVBI作的機會。但他在TVB并沒有過久停留,就和同學出來自己成立了攝影器材租賃公司。在這個階段,黃永恒掌握了很多攝影技術,包括組合新器材,如何做器材的保養。由于有攝影基礎,加之公司業務的擴展,黃永恒開始負責外景拍攝工作,從攝影師助理慢慢做起,開啟了他的攝影師之路。
黃永恒入行時,正是香港電影的黃金時代。洪金寶、成龍等動作明星繼李小龍之后,繼續鞏固香港功夫片在東南亞的地位,洪金寶的《贊先生與找錢華》、 《雜家小子》、《敗家仔》,如今已被觀眾奉為詠春拳教科書。在這些經典作品背后掌鏡的,是由攝影師入行、后一躍成為導演的劉觀偉。黃永恒入行正是從劉觀偉的攝影組開始。“我跟劉觀偉的攝影組,第一次見到這么厲害的場景?!彪m是30年前的往事,但現在回想起來,黃永恒還記憶猶新。
參與了幾部電影拍攝之后,黃永恒轉投新藝城。在十年的鼎盛期,新藝城憑一己之力,抗衡嘉禾、邵氏兩大巨頭,從《鬼馬智多星》到《倩女幽魂》,在香港電影史上留下了濃重的一筆。香港電影一直以來,在制作流程上都不完善,片場往往一個人要做幾個人的事,攝影師更是如此。但到了《最佳拍檔》,攝影師陳俊杰改變了這個傳統。陳俊杰是從英國求學回港,拍胡金銓的《山中傳奇》拿了金馬獎,他規范了環節,細化了工種,他是香港第一個攝影指導,有專門的燈光師幫手。黃永恒跟了他五年,從《最佳拍檔》到《打工皇帝》汲取了不少經驗。
《英雄本色》一役成名
拍完《打工皇帝》,黃永恒參與了吳宇森的《英雄本色》,這是他第一次獨立掌鏡,同時得到了香港電影金像獎、臺灣金馬獎的最佳攝影提名,并奪得了金馬獎。值得一提的是,這是他第一次提名金像獎并輸給了杜可風(《老娘夠騷》)。
《英雄本色》拿獎讓黃永恒聲名鵲起,為他后續的事業打開了一片天,但事情都有兩面性,這個獎對他也帶來了不少困擾?!啊队⑿郾旧穼ξ业膸椭隙ㄓ校矌砹肆硗庖粋€問題,每個導演都想找我拍動作戲,槍戰、警匪,持續許多年我都被定性在這一類型片,反之容易獲獎和贏口碑的文藝片、愛情片就沒有人找我?!?/p>
拍《英雄本色》的經歷讓他很難忘,吳宇森的要求很高,八九十年代香港警匪片很流行,但粗制濫造者居多,比如墻壁里有火花爆出來,很多導演為了趕工和節約成本,只在表面貼個膠布,涂一層顏色就開拍,從來不敢給特寫,而吳宇森要求把墻壁鉆一個洞,把電線放在里面,然后再貼膠布、涂顏色,這樣墻壁表面光滑如初,非常完美。但這對攝影師是一個挑戰,因為不能確認爆點在哪,只能憑記憶去抓鏡頭,拍的時候高一點、低一點都會影響畫面,當時最多兩個機位,攝影師的壓力很大,一旦NG特別麻煩,又要重新布景裝彈藥。香港人都有很好的適應能力,在制作上也在不斷進步,到了《辣手神探》,為槍戰專門制作了石膏板,在石膏板后面裝反應彈,這樣即便有NG,也可以迅速換上一塊新的石膏板,節省時間。
香港導演擅于學習,迅速進步,一部有創新的戲出來,不超過一年就會被其他導演學會,因此80年代的《英雄本色》引領了槍戰片的風潮,并為整個類型片的質量帶來大幅度的提升。談及最想合作的導演,黃永恒表示肯定是吳宇森,不僅僅是因為通過吳宇森的《英雄本色》敲開事業的大門,更因為吳宇森精益求精的創作態度。
攝影師不是穩定職業
作為攝影行業的佼佼者,黃永恒一直片約不斷,九十年代的黃金期,最多一年接拍4部電影,當時香港電影產量高,拍攝周期也短,《倩女幽魂》只用了三個多月就拍攝完成,通常一部電影一個多月就拍完,每年的八、九月份就開始拍賀歲檔,春節后即開工暑期檔的電影。但在他看來,攝影師并不是一份穩定的工作,現在香港攝影師協會大概有100多人,但香港每年有30多部電影,參與合拍片的攝影師不算多,所以還是有不少人沒有工開。因此他并不希望子承父業。
對話實錄
《倩女幽魂》等電影,都有很多夜間拍攝的戲,如何布景?在器材上如何選擇?
在布景方面要先和導演溝通,如果受限制的話,就把環境縮小一點。 《倩女幽魂》建的景比較大,所以夜戲用了兩臺升降車,盡量拍的大氣一點。當時用的是膠卷拍攝,感光度500,因為我不太滿意800的質量。用C4的光圈,才能滿足升格拍攝的要求,而動作戲上,使用了變焦鏡頭,但光圈就沒那么大了。
拍動作戲升格比較多?
每個動作導演拍戲時,很多動作瞬間閃過是看不過來的,正常格拍攝難以展現細節,想看清楚,就要用升格。每個升格的動作都有不同的效果,可能會用50格,也可能最快用到300格去拍,所以還是要看導演想要表達什么。
對于沒有武術功底的演員,在動作戲上有很大局限性吧?
看每個人的天分,有些人不能打,就看武術指導怎樣處理,或者直接用替身。有些演員會找一些與他神態很像的替身,也有一些則會先用替身拍,再自己上陣去做一些能做的動作。比如郭富城也能打的很好,我們認識的時候他跳舞已經很棒了,在《赤腳小子》里吊威亞,看起來像真的會打一樣。
降格用的多嗎?
要看動作而定。我們正常拍一般用25格,但也有用23格的,拍洪金寶時永遠都是22格,因為當時的功夫片一慢就不好看。到80年代以后,吳宇森開始用high speed,《英雄本色》里就有很多。每個階段風格都不一樣,現在影片會合理的用升格,每個高手最厲害的那一招怕你看不清,就會用,其他時間用正常格拍。
不同類型的電影,在拍攝上會不會有難易程度的不同?
拍戲就好像做廚師一樣,每道菜都有一種烹飪的方法。我們拍戲之前自己會考慮,比如拍槍戰片的時候要想想近幾年的同類作品,盡量不要跟別人一樣,看劇本的時候要想好每個鏡頭要怎樣去處理,給觀眾不同的感覺;喜劇的話,則找到搞笑的梗,去思考如何用鏡頭將其放大。
不同的類型片,在器材上的選擇有沒有規律?
這個是肯定的。愛情片對畫面的要求很高,要拍的很漂亮,我會選擇Alexa,但拍動作片,要過雪山、進沙漠,我肯定用EPIC,輕便。兩部攝影機畫質上有差距,如果Alexa打80分,EPIC可以打60-70分,但后期可以花多點時間將差距拉到最小,這樣的話在整個制作過程中會方便很多。另外現在又很多3D拍攝,兩臺Alexa太笨重,用兩臺EPIC就要輕便很多。
電影一般都是導演主導,作為攝影師如何將自己的特長發揮出來?
最主要還是多溝通。導演想要什么樣的效果肯定他自己最清楚,但你看過劇本之后有什么想法可以和導演交流,他信任你就會采納你的意見,如果完全按照他的要求去拍,那么自己就太被動了。
喜歡哪幾款攝影機?
真正開始用數字攝影機也就是這幾年的事情,目前用Alexa和RED比較多,其他如Panasonic也用過,但印象不深。不過對于我們攝影師來說,每臺攝影機的性能都要百分百了解,才知道拍攝么戲選擇什么樣的機子。目前來講,對畫面有高要求的文戲我會選擇Alexa,動作戲則交給RED。
膠片時代現場看不到畫面,拍攝流程是怎樣的?
現在我們有了監視器,導演隨時可以看到畫面,數據百分之九十一模一樣。膠片時代我們拍戲時導演從來都看不到畫面,所以拍攝時要跟導演講,兩個演員在畫面中大概多大尺寸,他要自己劃分演員的比例,當天拍完,最快也要明天下午才可以看到。我們要求沖印公司每天都洗出來,這樣第二天開工前會先去公司看一遍再開拍,比較有要求的影片都是這樣的。也有低成本的電影,可能一個星期才去洗印公司看片,發現拍的不好再重新補拍。
內地有些小成本電影,用膠片機的時候為7節約成本,會讓演員先走位,覺得差不多7才開拍,香港也是這樣嗎?
香港基本不會這樣去做,但新導演也不會拿到很多膠片拍戲,通常一部電影剪出來是8000-9000尺,但可能最多給你40000尺。動作片和槍戰片比例會高一些,5:1或6:1。吳宇森拍片的時候可能就是5:1。
如何看待技術的演變?從黑白到彩色、4:3到寬銀幕、從膠片到數字,分辨率也越來越高。
我沒接觸過黑白,入行就開始用柯達的彩色膠片。雖然早就演變到彩色電影,但有些導演會有拍黑白的需求,為了方便,多數都會將彩色交卷沖洗成黑白,但顏色上和黑白膠卷還是有差距,白色偏黃,黑色偏灰,像《辛德勒名單》這種是特例,用黑白膠片反而拍攝成本更高了。在畫面比例方面,我入行開始就是1:1.85,是歐洲寬銀幕的標準,比現在的寬銀幕小一點,而現在的IMAX又回到4:3,每個時代的要求都在變化吧!
膠片到數字的變革如何適應?
相對而言,數字攝影機比較容易掌握。畢竟有攝影基礎,在拍攝過程中已經可以看到成品,如果有問題可以馬上改,這是數字時代最大的便利。拍攝時的亮度也可以根據150隨時調整,不像膠片的感光度是固定的。膠片時代大家用的膠片一樣,鏡頭也一樣,所以掌握的好不好很重要,現在多機位很保險,如果你擔心整部戲看起來很暗,用Alexa會比較放心,它在黑暗中的表現很出色,熟練運用器材后,拍什么戲都會把握的好。
數字代替膠片是重要進步,但也帶來爭議性,不少導演都還是支持膠片,對此你有何看法?
我也聽說還有不少導演在堅持用膠片,侯孝賢、杜琪峰等。
但對于大家強調的“膠片質感”,現在也越來越不明顯了。也許三年前你一眼就能看出來數字和膠片的區別,但近兩年很難再做區分。隨著數字技術的發展,二者的質量已經很接近。三年前已經開始流行用數字攝影機,我為什么不用呢?試片的時候大家都知道是數字機拍攝的,它的黑色只有全黑和少量的淺灰色選擇,膠片的黑色有黑、灰等多層次感,目前的數字機已經做的很好,跟膠片差不多接近了,CMOS越來越大,只有專家次啊能看出細微的差別。
如果將來再也沒有膠片,在你看來會不會是一種缺憾?
對于我們老一代的攝影師沒什么,新一代的攝影師可能是個遺憾,因為他們可能沒有機會再接觸膠片了。我們則將膠片和數字時代都經歷了?,F在很多電影都要拍3D,做特效的話,更是需要數字攝影機才方便,所以,數字攝影機是巨大的進步。
現在的調色技術,是否能達到和膠片一致的效果?
如果膠片100分的話,現在的數字能拿到80、90分吧!但要細究的話多少還是會有差別,但時代變了,膠片不生產,我們也只能向前看。
數字拍攝比膠片時代節約多少成本?
以前在香港,膠片的成本大概是兩塊錢一尺,膠片沖洗費用大概要10多萬,沖洗、剪片、拷貝花費很多。現在數字機沒有膠片的成本,但剪輯更加辛苦,每部片子至少用兩三臺攝影機,拍完回來挑鏡頭、剪輯才是最辛苦的,攝影師也很少會介入到剪輯環節,所以我現在很擔心,一些拍的很好的畫面,導演和剪輯也不一定有時間仔細看,都剪掉了。
提名香港金像獎7次,但都沒有獲獎,如何評價金像獎的口味?三次輸給杜可風(英雄本色vs老娘夠騷、喋血街頭vs阿飛正傳、和平飯店vs墮落天使、)怎樣看待杜可風攝影?
我覺得拿獎是要講緣分的,當然,也要承認確實對手太強。我提名的很多都是動作片,通常金像獎喜歡把獎頒給文藝片,杜可風在我看來,是大師,他有很強的自我風格,比如《阿飛正傳》,我也非常喜歡,他跟王家衛一起的作品特別好看。而拿不拿獎對我來說并不是最重要的,很多人也像你一樣,會時常跟我提到《一個字頭的誕生》,拍攝的作品能得到你們的認同已經很開心了,反之,就會有點失落。
香港和內地電影很少能在國外拿獎,你覺得我們的差距有多大?差在哪?
我們跟好萊塢用的器材都是一樣的,但人家做出來就是要先進一些。很多東西我們還是人手去做,好萊塢已經開始用電腦,即便都是用綠幕做特效,差距也還是挺大的。除了技術上的差距,在攝影環節也有差距。好萊塢每個環節分工很細,有專門的工程人員,負責搭建模板等等,但我們沒有這些,就算是預算足夠的電影花時間去做,也都沒有那么完美。好萊塢十幾年前就開始用Cable Cam,這在國外很普通,也都是由專門的工程部門設計出來的。但我的想法其實很前衛,早在《英雄本色》的時候,片尾狄龍那場戲,我就想用直升機來拍,當時還沒有航拍的小飛機,但當時的預算明顯不允許,包括最后狄龍被警車圍住,其實連警車都沒有幾輛,我用了一些紅藍燈,交替閃爍做出來的效果。
有沒有想過什么時候退休?
沒有想過,真的有一天再也沒有人找我拍片,或者身體撐不住了才會退休吧!現在進片場比沒有工作更開心。其實現在已經很幸運了,我剛入行的時候,我的前輩通常都是五十出頭就退休,我現在55了,還能繼續工作,所以現在我更珍惜拍攝的每一部戲,所以會減產,5年拍10部戲,但一定都會選擇最有價值的,賺錢已經不是我的第一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