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秋時節,大銀幕上迎來了國產片爆發的小高峰,九月份的《解救吾先生》、《夏洛特煩惱》、《九層妖塔》、《港》,雖然口碑參差不齊,但都賺得盆缽皆滿,其中《港》更打破了多項紀錄,這意味著國產商業片以越來越成熟的姿態來面對市場。這里的“商業”不單單指影片的類型和題材,更包括影片后期的發行、宣傳、硬廣和物料的投放,以及在主流媒體的曝光度。
競爭白熱化的國慶檔過后,十月份又迎來《心迷宮》、《家在水草豐茂的地方》、《喜馬拉雅天梯》等多部優秀文藝片,而賈樟柯導演的《山河故人》拿到了近三千萬票房,這幾乎是他之前所有作品票房的總和。這樣的數字讓人歡欣鼓舞,說明高水準的文藝片逐漸被市場接納,觀眾“只有特效大片才去影院看”的思維在扭轉;另外,也得益于市場的進一步擴容,讓文藝片有更多的生存空間。
但能說國產電影已經準備好了嗎?可能還未必,好萊塢依舊如洪水猛獸,并且,留給國產電影的時間真的不多了。WTO到2017年中國電影保護期到期,屆時引進大片開閘,不再有36部的限制,即便市場容量再大,恐怕留給國產電影的空間也不會太多。這是整個電影行業同仁都在面對的困惑,一方面要堅持本土市場的創新,另一方面是未來與世界接軌的喜悅和擔憂,該怎么辦?這個問題很大,很難給出標準答案,但有前輩的觀點可以借鑒。為此,我們獨家專訪了前中影集團董事長,一手打造出“賀歲檔”的韓三平,聽聽他怎么說。
不管怎么說,提升國產片質量都是重中之重,無論在內容層面還是技術層面。真人秀節目延伸出的大電影,在近兩年成為新的類型,受到觀眾熱捧。這類影片既要具備常規電影的故事性,同時又要保持和綜藝節目一樣的畫面風格,這對于影片的攝影是極大的考驗,《極限挑戰》大電影的拍攝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這部電影的拍攝運用了77臺攝影機,攝影團隊超過200人,攝影器材的選擇、工作人員的調度、機位的架設,都上升成為一項系統工程,我們采訪了電影的攝影技術指導劉昶熏,讓他來深度解讀攝影方面的經驗。
攝影機從膠片到數字、從重量級到輕量化的逐步轉變,也讓電影可以走得更高、更遠。十月份先后上映的《喜馬拉雅天梯》和《絕命海拔》先后上映,碰巧都是聚焦珠峰的兩部作品,前者首次讓攝影機登頂珠峰,用鏡頭真實地展現了珠峰峰頂的全貌;后者堪稱是好萊塢的一次大制作,無論扎實的攝影技巧和讓人屏息的音效都給觀眾留下深刻印象。因此,我們也分別針對攝影和音效設計,各自為讀者獻上一篇文章,讓大家對這兩部作品有更進一步的了解。
12月份,將迎來一年一度的CineAsia,這一期雜志將如約在展會上和大家見面,敬請關注,我們香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