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英希
海口騎樓老街,作為海口的城市名片、文化的扉頁,是現今國內騎樓建筑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極富中西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街道兩側是近百年歷史的充滿南洋建筑風情的騎樓,串起了海口變遷的歷史。
什么是騎樓?初到海口的人總會禁不住問。對于“老海口”來說,騎樓是80年前,先人們下南洋、闖西洋、到東洋,賺到錢后,用見過的最漂亮的東西建成的家。印象中的它,是由基座或十余棟騎樓參差錯落毗連一起,店屋前連廊連柱的長廊鏈接起整個街區,既可謂往來的行人撐起一片遮擋烈日暴雨的天地,營造出相對涼爽的環境,又可成為商家謀業招徠顧客的開放交流場所。
海口騎樓的前世今生
海口騎樓老街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南宋時期,隨著海口海上貿易與航運的發展,活躍于東南亞與大陸沿海區域的華僑將南洋的建筑風格和樣式帶到海口,形成了海口近代騎樓老街歐亞混合的城市風貌。
騎樓是融合了巴洛克、文藝復興、南洋三種風格的建筑。1849年,最早的騎樓在水巷口、博愛北路一帶的四牌樓街區建成,整片騎樓街區就是從這里延伸開來,形成了規模。海口的騎樓老街建筑群初步形成于1920年代至1940年代,距今有600多年歷史。騎樓的歷史與海口早期的對外開放息息相關。晚清時期,海口是當時全國對外開放的口岸之一,全島對外開放的窗口,在南洋謀生的人開始回家鄉投資建設。
海口騎樓就像海口的祖屋,民族的文化和凝聚力就在這里體現,小小的騎樓街區就是一部完整的海南近代史。老街內鮮活的、可體驗的市井百態,是騎樓文化的真實寫照。但經過時間的變遷、風吹日曬、自然災害等,改造前的騎樓老街已不復當年的風采,建筑多危房,業態漸單調,交通擁堵,居民生活質量差,為此,2007年起海口市政府著手騎樓老街系統保護和修繕。2009年因其唯一性和獨特性,海口騎樓老街榮獲首批十大“中國歷史文化名街”稱號。組委會給出的入選理由為:海口騎樓老街是現今國內騎樓建筑保留規模最大、保存基本完好、極富中西特色的歷史文化街區。街道兩側是近百年歷史的充滿南洋建筑風情的騎樓,串起了海口變遷的歷史。
修舊如故,老街新生
中國的古城和歷史建筑,都蘊藏著自己獨特的歷史文化,在世界上獨具一格,具有豐富的歷史價值。說起騎樓,在廣東、福建一代也有騎樓,但是很多都在城市建設中拆掉了,而海口騎樓保存相對完好,規模很大,反映了歷史的真實性,保持了風貌的完整性,有深刻的生活性,是具名真正生活的地方,是動態的、活態的,傳承著歷史。
據了解,騎樓建筑的壽命是五六十年,到了年限以后就應該修繕,通常三年一小修,五年、八年一大修,三十年、五十年一翻修,這樣可長期保存。但是20世紀80年代以前,國家窮,老百姓也窮,只能小修。由于年代久遠,年久失修,海口騎樓建筑多數已成為危房,面目全非,再加上老房翻新改造和一些違章建筑,都在一定程度上破壞了老街的風貌。海口作為歷史文化名城,騎樓老街是其最重要的組成部門。它不僅反映了海口的成長歷程,也是海口商業、文化、娛樂活動的見證和載體,因此,保護騎樓迫在眉睫。
據海口旅游文化投資控股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海口市騎樓辦常務副主任趙愛華介紹:“老街保護和綜合整治首先進行摸查和規劃。”趙愛華告訴記者,摸查分為三個方面:第一方面人文歷史。主要涉及老街故事、傳說、背景;第二方面房屋狀況,每棟建筑現狀要登記、調查、檢測,同時對具有保護價值的建筑進行掛牌;第三方面商業業態調查。對人口、社會環境、資源進行調查。
在摸查中,趙愛華發掘出很多有關騎樓的故事,讓她感受到做老街項目,其實做的是文化。面對城市的不斷發展,騎樓也面臨著危險,于是保護加快了腳步。“當年水巷口騎樓很快要被拆光了,我們搶下10棟騎樓進行搶救性修繕,原樣恢復。”趙愛華說。
經過多省市的走訪考察,修繕方案的不斷完善、確定等等工作后,海口騎樓建筑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與綜合整治項目修繕工程在2009年10月正式開工。據了解,目前,中山路、水巷口、博愛路等已經修繕完成,并成為最受游客向往的騎樓文化街區。
騎樓老街改造后未見繁華?
海口騎樓經過三番兩次的改造整治后,卻意料之外的不見繁華,讓許多慕名而來的游客看大失所望,紛紛發出“見面不如聞名”的感慨。
北方游客張先生今年1月到海南旅游時,來到了騎樓參觀。張先生表示,很早以前就向往海口的騎樓了,印象中總覺得騎樓應該是集南洋文化和特色于一處的別致街景。但是,當自己真正走在老街中的時候,張先生卻覺得意猶未盡:“似乎沒有什么能夠吸引我的地方,街上冷冷清清的,感覺不到一絲人氣,讓我這個慕名而來的游客失望而歸。”
雖然中山路、水巷口一帶的老街經過改造,保留了騎樓老街原有的模樣,人氣卻不如從前。騎樓老街翻新改造后,許多第一批進入的新業態商家都紛紛易主了,除了老業態的五金店、燈具店,其他的咖啡廳小店都十分蕭條。而記者走訪中也發現,雖然老街成了游客的必游之地,也是修建了不少富有特色的擺設,增加了文藝氣息,但海南的氣候潮濕多雨,騎樓的建筑樣式便于商戶和購買者在雨天的交易,這決定了騎樓趨向于生活化而不是藝術化。換言之,騎樓的改造要回歸生活化。
對此,不少游客紛紛表示,在騎樓老街,引進老爸茶坊會比引進高檔的咖啡廳更能吸引人氣。與其舉辦外國文化交流周活動、青年實驗藝術節之類的藝術活動,還不如來幾場瓊劇、海南題材的電影更能深入人心呢。
而作為文化歷史街區,文化保護是歷史第一要位。年久失修的騎樓、新建的廣告牌、防盜網等已經與傳統騎樓保護嚴重不符。而一度即將搬遷的中山路天后宮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騎樓老街文化保護的現狀,并不給力的騎樓老街文化保護已經讓騎樓街區失去了歷史的味道。
由于騎樓老街地處海口老城區,城區的街區布局,道路設置等,都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游客的出行便利,這便是旅游要素欠缺所造成的。雜亂的交通、無景點指引的標志牌、無供游人休息的板凳、無旅游文化的介紹,這些都是需要去改善的。
調整騎樓業態 增添繁榮
據了解,經過一系列的走訪調查,相關管理部門對騎樓進行商業業態調整,采用自然更新的漸進性業態調整戰略,使騎樓街區重現昔日商業發達,人流如織的景象。
而由于騎樓老街是由歷史街區改造而成的,其實存在著很大的難度,趙愛華說,難點在于產權關系復雜以及資金問題。“具有歷史價值的建筑300多棟,政府的投入有限,老街騎樓產權復雜,有工坊、私房、僑房,要根據實際情況,先對公房進行調整帶動業態發展,再動員私房住戶。”現在,在多方面的努力和支持下,騎樓老街有了全新的面貌,而游客人數也在一年比一年上升,店鋪的生意也越來越好,整條街趨于穩定發展態勢,也有望恢復昔日繁榮景象。
同時趙愛華向記者介紹,騎樓街區將注入更多文化元素,包括建設多個主題性文化展示館。“未來幾年里,核心區內11條街區,將精心保護、改造、梳理,通過文化注入和資本市場開拓,未來老街集文化展示、旅游開發、商業購物為一體,是非常好的具有人文情懷去處。”
趙愛華對騎樓保護開發信心十足。她告訴記者,上海綠地集團已正式參與騎樓保護與開發,總規劃面積達176公頃。開發將從核心區到非核心區呈階梯型:外圍充分舊城改造,核心區系統保護。“綠地集團為騎樓保護開發加入新鮮血液和資金支持,同時也為企業未來在資本市場謀得好的發展空間。”
新騎樓里的“老海口”味兒
記者從小就是在博愛南路長大的,當有記憶開始,我們這代的孩童時光很多都是在騎樓下度過的。那時不懂什么叫做騎樓,就記得在博愛路那條街上,每家每戶都有一個前庭,整條街賣著各種各樣的商品,好是熱鬧。每天一放學就一群孩子在長廊里奔跑玩耍,無論風吹日曬都不會有影響。
如今長大了,從外地求學后回到海口,懷揣對改造后騎樓老街的向往,特意故地重游一番。記憶中的騎樓老街,業態單調,交通擁堵,整條街都彌漫著一種壓抑沉重的氣息。街道兩邊的白色騎樓墻體上斑駁不堪,經歷過近百年的風雨后,已經垣壁斷裂,墻泥剝落,風雨侵蝕之后的磚頭和木料暴露在外。欄桿或樓頂生長著青草和蕨類寄生物,甚至有些騎樓上竟長著兩三棵數米高的榕樹,根須垂向地面。一些店鋪門口張貼著“轉讓”的信息字樣,店中厚厚的積塵,無所事事的店員,街上稀少的人煙,凹凸不平的坑洼路面。如今,改造后的騎樓老街,給人一種耳目一新的感覺,告別了舊有的經營模式,取而代之的是舒適休閑的商業業態。各種書吧、咖啡館、飾品店、茶室、特色文化小店接踵而至,平整干凈的街道路面,復古的街邊塑像,特色的小吃店鋪,都是騎樓的新面貌。
現在的騎樓老街,成了海內外的游客到海口后必去的景點之一,有些游客一邊欣賞建筑一邊拍照留念,有些游客在路邊商鋪購買旅游紀念品,有些坐在店門口遮陽傘下喝老爸茶,品嘗當地的特色小吃,還有不少年輕人在老街拍攝婚紗照或藝術照,讓騎樓老街的元素為自己的旅途和印記增添一點別樣的風采。
海南一年四季如夏,夜晚海風徐徐,飯后散步乘涼、三五成群圍在一起喝椰子水,嬉笑玩鬧,這就是海南人原汁原味的“夜生活”。現在的海口騎樓老街隨處可見這樣悠閑的一幕,透露著“老海口”的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