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特色海南年俗,陪您過大年

      電影
      現代青年·精英版
      2017年08月05日 12:05

      海口:“采屋除塵”喜迎雞年

      每年一到臘月二十八,春節轉眼就到眼前了。大伙見面打招呼的方式,都從“您吃飯了嗎”變成“你們家準備得怎么樣了”。那到了臘月二十八這天,還真有些事情需要特別準備下。因為按照傳統年俗來說,今天是“洗邋遢”的日子,在這一天,全家都要來一次大掃除。

      記者來到海口市三江鎮吳大姐的家,在這棟新蓋的平房后,還有幾間祖屋,院落三進三出,別致講究。而依據習俗,往年貼在門上的對聯都需要重新清洗更換。當記者進門時,吳大姐已經開動了,踩著梯子幾步就上到了高處,將門楹上的舊橫批撕下,再用掃帚掃掉灰塵。吳大姐說“這些陳舊的對聯比較難弄,要用水洗干凈,一年一年的對聯不一樣大,有時候大的有時候小的,痕跡清理就很麻煩。”

      不僅干活利索,說起話來的吳大姐更是快人快語。吳大姐說,對于她而言,過年前的準備工作就講究一個“快”字,因為瑣事實在是太多了。不過,哪怕瑣事再多,“采屋除塵”的老習俗都不能丟。吳大姐說:“屋頂打掃干凈,又要洗一下 門窗,床鋪全部洗一下,什么都干干凈凈的好過年,我們農村就是這樣子。”

      說起“采屋除塵”的老習俗,掃屋有兩大講究,第一,要用青竹枝葉捆成的大掃帚打掃屋子,第二,在除塵之后,還要拜一拜土地公公,保佑一家老小全年太平順意。如今,雖然時代不同了,但老習俗中的大部分依然被延續下來,尤其是過年時節少不了的文昌雞。

      屋后的文昌雞滿地跑,吳大姐的婆婆林阿婆看著非常高興。這雞是她專門為過年時拜公祭祖準備的。林阿婆說,等到過年時,大兒子一家會從海口回來,和他們團聚,而為了這幾天的團聚,林阿婆和孝順的小兒媳,也就是吳大姐,從去年冬天就開始準備了。

      眼下,各種吃的、鞭炮、對聯全部一應俱全,就等著農歷新年的來臨。

      臨高:人偶戲里過大年

      有一句老話叫“三里不同鄉、五里不同俗”。在海南,由于語言文化的多樣性,這個南國小島有著種類繁多的人文風俗,吸引我們去一探究竟。比如說臨高縣,它的方言在海南省是獨樹一幟,因此衍生出了臨劇——也就是當地人喜愛的人偶戲,每當月色降臨,好戲正要開場。

      記者走進臨高縣和舍鎮先光村委會的美育村,對于當地老百姓來說,在過年時,聽人偶戲已經成為了一個傳統,一個必不可少的助興項目。當夜色降臨,家家戶戶、老老小小都在晚飯后,搬著凳子、帶著孩子來到了村子里的小廣場上,起初是三三兩兩,隨著過門兒奏起,聚集的人越來越多,此時,演員們登臺亮相,時間剛剛好。

      當天演出的選段叫《三元爭妻》,主角們一一亮相。戲臺上顧盼生姿、眼波流轉,戲臺底下,全場人脖子拉得老長,兩眼直直地盯著看,年長的還搖頭晃腦,嘴里念念有詞,不大懂聽戲的小孩子也被這花花綠綠的木偶吸引著,坐在距離戲臺最近的地方。雖然說是人偶戲,但它卻有著不亞于電影般的緊湊劇情,看到精彩激動的劇目時,大家是直拍巴掌。

      臨高人偶戲,講究的是“人偶合一”,演員在演唱時,要根據曲調的變化,控制自己的表情,更難得的是,他們還要手撐木偶、化妝登臺,在唱念做打間,控制手上木偶的表情、肢體,人偶相互配合,才能表演出完整的曲目。

      其實,每逢過年前,人偶戲演員們就開始勤加練習,為了讓鄉親們在年節里好好熱鬧一回,戲臺上的演員們沒少花心思。在臺上表演的是臨高縣城里非常出名的一個劇團,雖然演員們都是戲臺上的“老江湖”,但為確保萬無一失,大家早早就從臨城鎮出發,到了村里之后,看場地、搭戲臺,調試音響設備,一切都熟悉了之后,這才開始認真地化妝。劇團里的演員林大姐告訴我們,每年他們都會籌備一些劇目,走村竄巷給大家表演,助興,“雖然過年天氣還是很冷的,很多鄉親都在家里看聯歡晚會,但是還是有鄉親來捧場,心里也挺高興的。”

      但和其它傳統曲目一樣,臨高人偶戲也面臨著后繼薄弱、支撐不足的情況,劇團里的年輕小伙林智承,在13歲那年,自薦進入了團里,打那時開始,他就是團里最年輕的演員,為了培養他,這些年,團里的老人們費了不少功夫,如今的他也成了臺柱子,在小林心里,也有著新年愿望,那就是好好努力,爭取早點可以帶徒弟。臨劇團的團長表示,團里的人都是中年人,以后想將臨劇傳承下去,就要有年輕人走出來,教他們唱,他們學會了,會唱了,會表演了,就可以把人偶戲發揚下去。

      臨近深夜十二點,戲臺上的全部選段已經表演完,意猶未盡的鄉親們放起了煙花,照亮了整個村莊,鄉親們說,他們也希望,能夠在年年春節里,看到如此精彩的人偶戲,因為正是有了它,這個年,才過得喜慶圓滿。

      陵水:“送年南”里的疍家祝福

      在中國人的傳統里,過年,就要鬧出喜慶吉祥,舞出燦爛多彩。而在海南更稱過年為“做年”,一個“做”字,不僅形象生動地突顯出了海南人過節的興頭和沖動,也反映出了海南過年的熱鬧和喜慶。不過,“十里一風,百里一俗。”在海南,還有一支存在了上千年的族群,他們孤懸海上,在新年里,會選擇安靜地訴說一份對天、對大海的尊重與敬畏。

      “一唱雄雞天下白”,不遠處傳來一位老者的歌聲,低沉、悠揚,在晨風中飄向遠方。老者名叫郭世榮,今年70歲,在陵水縣新村港的疍家人口中,大家尊稱他“阿西哥”。阿西哥是疍家漁歌為數不多的幾位傳承人之一,這首《水仙花》也是疍家漁歌中最著名的“流行曲”。陵水縣新村鎮居民郭世榮表示:“這首歌代表我們疍家人過著那種辛苦的勞動、生活,就是常年都在海上漂流。”

      疍家人,世代以捕魚為業,他們的房子不是建在陸地,而是漂浮在海上。關于疍家的起源時間,歷史上沒有明確的記載,但它的得名,卻是有兩種說法,一說來源于其舟楫外形酷似蛋殼漂浮于水面,另一說是因為這些生活在海上的人家,像浮于飽和鹽溶液之上的雞蛋。的確,“以海為田、以漁為活”是這一族群的生活寫照,也是阿西哥歌詞中代表的含義。

      記者到來那天,正好趕上漁民們回港整修,陵水縣新村鎮居民黎桂英正在漁港里查網、補修。而旁邊,網箱里滿滿當當的魚,都是前幾天出海的家人們捕撈的,從廣闊的大海到空間略小的養殖箱,這些海魚被擠得有些轉不過身。于是,放不下心的黎桂英也是起了個大早,挨個看看它們的情況。言語間,黎桂英高興地告訴記者,這些大豐收,多虧了如約而至的“送年南”。

      黎桂英口中的“送年南”本意所指是一種天氣,說的是在過年前幾天,海面上會刮起南風,風浪較小,而這種風向,向來都對海上作業十分有利。而如今,“送年南”已經成為了疍家人來年收成的一種預告。陵水縣新村鎮居民郭世榮告訴記者:“往年靠近春節這段時間,肯定會吹起南風,我們漁民就喜歡出去打漁,肯定就抓到很多魚,就有錢回來過年了。就好像是天老爺對我們抓魚人來一個回報,送一個紅包。”

      春節前,“送年南”給整個疍家族人帶來了好心情,每逢過年,疍家漁排上處處掛著紅燈籠,格外喜慶,而在喜慶中,大家也感慨,如今的疍家人,生活是越過越好了。

      新村港有漁排500多戶,大小漁船1200多艘,大約有6000多名疍民生活在這里。而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如今的疍民們幾乎全部都在陸地上建起了房屋,結束了海上漂泊生活,這些漁排組成的大大小小的社區已經成為了大家出海捕魚的集結地以及養殖場所,從漂泊、不曉耕種到如今的善商、落地生根,疍家人靠著堅強的意志,跟孤寂和苦悶永遠再見。

      每到春節,上了年紀的疍家人一定會在漁排上守歲,唱起疍曲,感謝一年里的天順人和。他們相信,如此,便會有“海闊疍家強”的迅猛發展。

      保亭:刀尖上的苗家勇者

      海南是一個多民族省份,不得不說說海南的苗族同胞,雖說春節不是苗族同胞們的新年,但在這樣喜慶的日子里,苗族同胞當然是要拿出頂尖的絕活共慶佳節——上刀山!

      在保亭縣三道鎮鎮上的廣場,每到節慶時節,苗族同胞們攜家帶口盛裝出席,奔赴一場冒險盛宴。遠遠的從廣場傳來一陣陣的歡呼聲,記者也擠進擁擠的人群中感受那一份熱烈。伴隨著越來越急促的鼓點聲,一位苗族小伙子身手敏捷的爬上了空中吊梯,可仔細一看,他腳下踩的不是木板、竹板,而是一把把刀片!

      而小伙在那一把把刀片上,做出各種高難度懸掛、倒掛等動作,能利落地如履平地般在刀片上跳來跳去。小伙子的鎮定自若和梯子下圍觀朋友的表情形成了鮮明反比,直到他各種難度的表演一氣呵成后,大家這才緩過神來,使勁地拍著巴掌。

      當小伙子結束表演下來時,記者向前進行了詢問,于是小伙子給記者遞過來一根布條,讓我試試刀的鋒利程度。記者看到手上的布條比較結實,卻很輕易就被刀片割斷。而當記者問起這個“上刀山”有啥技巧,小伙子說這是他們苗家的傳統,要想練就這么一身本領,少說也得有十年的功夫。記者看到,小伙子的手腳都長著厚厚的繭,可見是長年累月形成的。

      據了解,“上刀山”又叫“爬刀梯”,是苗家地域文化一種獨特的表現形式,歷經百余年的傳承流變,至今仍不衰。表演時,表演者要赤足踏在利刃上蹬上蹬下,下梯時,如果手腳毫發無損,就會被族人稱為“勇者”。所以,在苗家,“上刀山”相當于一種“成人禮”,是檢驗一名男子是否成熟、勇敢的最好辦法。

      而對于苗族很多人來說,上刀山就是等于在面對許多最困難的程度,就像我們見到的一樣,“刀山”都可以過得去,那過去之后一切事情也就都好了。

      如今的“上刀山”已經變成了一種節日表演,但它依然保持著高度的危險性,所以在表演前,祭拜、祈求神靈保佑仍然是不可或缺的步驟。

      儋州:“對”出來的兒女情

      在海南,不同的地域有著獨具特色的傳統曲藝文化,且有著深厚底蘊。海南儋州市,從北宋年間大文學家蘇東坡講學明道開始,儋耳郡就以人才輩出而聲名遠播,那里的人們愛吟詩作對,甚至還將這一個“對”字運用到文化表演的方方面面。

      “儋州自古稱歌海、山歌多似百花開、人人都是山歌手、山山水水是歌臺”。的確,儋州人天生就有一副好嗓子,方言演唱、民間小調,張口就來,漸漸的,就衍生出了儋州調聲,從情歌到學堂民歌,再到紅色革命歌曲,調聲的表演形式全部為對唱,所以,每到過節時分,大街小巷的百姓們全部都聚集在一起,男女各分一列,唱響調聲。

      不僅是唱得好聽,還要演得熱鬧,儋州調聲和其它曲藝演奏最大的不同點在于,演唱者在演唱時手臂和身體隨歌聲節奏前后擺動,保持一致,旋律越快,擺動的幅度就越大。倘若對歌雙方要分出個勝負的話,那一時半會還真難見高低。2006年5月,儋州調聲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一表達愛情、追求幸福的民間小調登上了更大的舞臺。

      而除了調聲之外,在儋州還有一種大家非常喜聞樂見的演藝民俗,就是山歌對唱,而這些山歌,從歌詞到作曲全部都是現場即興完成的。

      如今,儋州的山歌的愛好者越聚越多,大家一起研究創作,上千首本地山歌應運而生,從過去“山歌為媒”,到現在“山歌會友”,儋州山歌和儋州調聲一道,唱出了儋州兒女的真性情,唱響了大家的幸福生活,而這也成為每逢佳節必上演的節目。

      定安:廚房里的“好兆頭”

      其實,到了春節,除了闔家團圓共聚一堂外,吃什么也是過年的重頭戲。每當小年過后,全家上下就開始使盡全身解數,準備精美菜肴,承載著心中滿滿的祝福,為來年開個好頭,在海南定安,家家戶戶廚房里都籌備著“好兆頭”。

      在定安,每年過年正月初三,按照定城鎮的風俗,這一天一定要吃菜包飯。而既然是遵照習俗,那食材中就少不了定安特色。定安的菜包飯,顧名思義,就是用菜葉裹著飯一起吃,但這食材是很講究的。芹菜、小蔥、韭菜、豆角……撲面而來的,是這青翠的綠色,仔細數一下,這桌上大筐小筐里的蔬菜有近十種,不過,這可不是“蔬菜大會”。

      據了解,油菜是土生土長的“定安牌”,桌上的臘腸、五花肉也是本地特產,定安鎮居民老郭介紹,雖然菜包飯這個名字聽起來非常的平淡無奇,但制作它,卻需要十幾種食材,葷素搭配,非常講究。

      食材準備完畢,鍋里的花生油燒熱,臘腸和五花肉首先下鍋,頓時,廚房里被一股濃郁的香味覆蓋,讓人不禁垂涎。爐灶上的大勺上下翻飛,但爐灶下的火力卻講究個“三大三小”。所謂“三大三小”,就是分別要在放肉、放米飯、以及最后的碎菜末時調節三次火力,讓滿滿一鍋的食材都能夠充分入味。

      而菜包飯的吃法也很講究,好幾張油菜葉疊在一起,將炒好的菜和飯盛到中央,配上特色醬料和花生,包裹成一個圓形,就可以開始享受美味。直到我們品嘗到了這色香味誘人的菜包飯,老郭才揭開了“好兆頭”的謎底,除了“攏住家財、年味飄香”外,圓形的菜包飯還象征著團圓吉祥,因此是每年春節都必不可少的佳肴。

      據了解,菜包飯歷史悠久,在定安縣定城及鄰近村莊老百姓中十分流行。清末拔貢生莫家桐在《定安鄉土志》中有記載:正月初三祭吃菜包飯。由此可見,定城人吃菜包飯的習俗有一百年的歷史,在這一天,大家不串門,全家團聚吃菜包飯。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生活 衍生 定安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波多野结衣一区在线| 99久re热视频这里只有精品6 | 中文字幕欧美日韩一| 日韩免费中文字幕| 啊~怎么又加了一根手指| 豆奶视频官网下载观看| 国产精品成熟老女人视频| www中文字幕在线观看| 性做久久久久久| 久久天天躁狠狠躁夜夜免费观看| 最近2019中文字幕免费看最新| 亚洲精品视频专区| 狠狠色婷婷丁香六月| 四虎影院最新域名| 老汉色老汉首页a亚洲| 国产成人亚洲欧美激情| 2018天天爽天天玩天天拍| 国产精品麻豆免费版| ass日本大乳pics| 国自产偷精品不卡在线| 一个人看的www日本高清视频 | 秋霞理论最新三级理论最| 国产三级全黄在线观看| 色综合久久一区二区三区| 国产情侣真实露脸在线| 香蕉在线精品一区二区| 国产男女无遮挡猛进猛出| 91制片厂在线播放| 国产精品毛片无遮挡高清| 97大香伊在人人线色| 国产精品正在播放| 高铁上要了很多次| 国产日韩欧美二区| 黄色片免费网站| 国产欧美亚洲一区在线电影| 色老头永久免费网站| 可播放的免费男男videos不卡| 精品国产一区二区三区av片| 四月婷婷七月婷婷综合| 涩涩涩在线视频| 亚洲综合五月天欧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