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呈杰+艾斯
根據迪士尼經典動畫片改編的真人版電影《美女與野獸》3月17日在中國上映,片中艾瑪·沃特森(Emma Watson)飾演女主角貝兒。繼《哈利·波特》系列后,中國觀眾再一次在電影院和艾瑪見面。時隔6年,艾瑪依然需要面對所有童星都會面臨的困局:少時了了,大未必佳。赫敏之后,艾瑪·沃特森是誰?年輕的艾瑪·沃特森表示:“前路迢迢,我會證明自己”。
并不漂亮的電影成績單
人們已經很久沒在大熒幕看到過艾瑪·沃特森了。自從2011年最后一部《哈利·波特》上映以來,她參演了8部電影,但大都沒什么水花。除了《壁花少年》口碑和票房雙豐收以外,其它每部都在IMDb(互聯網電影資料庫)上獲得了及格線上下的評分。老實說,這不是一份漂亮的成績單。
聯想到最近“艾瑪·沃特森原為《愛樂之城》欽定女主角”的新聞,就更讓人憂心忡忡艾瑪小姐的演藝生涯了。是的,此“艾瑪”非彼“艾瑪”,一舉奪得本屆奧斯卡影后的“石頭姐”艾瑪·斯通(Emma Stone),是該好好謝謝另一位艾瑪的讓賢。艾瑪·沃特森回應自己是因為《美女與野獸》推掉的《愛樂之城》,“我要進行馬術訓練,要練習跳舞,必須花費3個月的時間練習唱歌。”她說:“《美女與野獸》不是那種隨便就能演好的電影。”
在這個疲軟的三月檔,迪士尼出品、匯集一眾卡司的《美女與野獸》的確來勢洶洶。可看影片簡介,很難不讓人懷疑這是不是又是一個用真愛戰勝邪惡勢力的童話故事。十多年前人們還沉迷于小赫敏的一顰一笑,被鐵三角的冒險傳奇感動得稀里嘩啦,現在呢,眼看著長開了的艾瑪又走上“童話里的公主”的老路,心情大概等同于被各式瑪麗蘇大劇輪番霸屏過后——只余疲倦。
在知乎“如何評價艾瑪·沃特森?”這個提問下,最高票的回答非常不留情面:“現在看,(艾瑪·沃特森)也就是個政治屬性加成的金發版梅根·福克斯,最高上限,大概也就是花瓶程度更強的卡梅隆·迪亞茲。”
世界上當然需要花瓶的角色,人們不滿的點在于:以艾瑪的職業起點之高,理應給觀眾帶來更多驚喜。常拿來和艾瑪比較的是“哈利”的扮演者丹尼爾·雷德克里夫(Daniel Radcliffe),頭頂“個子矮”“長殘了”的壓力,在表演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在舞臺劇《戀馬狂》演出的最后十分鐘,丹尼爾一件件脫去全部衣服,全身赤裸,面對觀眾。
和同齡的女演員相比,艾瑪似乎也被甩在了后面。好萊塢有“90四金花”的說法,除了艾瑪以外,另外有兩位分別是詹妮弗·勞倫斯(Jennifer Lawrence)和克里斯汀·斯圖爾特(Kristen Stewart)。三人的一個共同特征是:都因擔綱青少年人氣小說改編的電影女主角而一炮而紅。“大表姐”在《饑餓游戲》中成功演繹了“燃燒的女孩”凱特尼斯,第二年即憑《烏云背后的幸福線》獲封奧斯卡影后;克里斯汀自從火遍全球的《暮光之城》后就開始拓寬戲路,和伍迪·艾倫合作了《咖啡公社》,和李安合作了《比利·林恩的中場戰事》,還成為了美國歷史上第一位捧回凱撒獎杯的女演員。
這很容易讓人總結出,艾瑪并不是一位出色的演員,甚至還有些不思進取。當然,我們的評價維度是“演員”,而不是艾瑪這個人的全部。如果說誰會第一個質疑她身為演員的業務能力的話,恐怕不是別人,恰恰就是艾瑪自己。問題在于:她是否把演戲當做人生的重心?
就目前看來,答案是否定的。每個童星必定會面臨同一個困境:在他們身心迅猛成長的少年時代,他們都在努力扮演另一個人,這個人給他們帶來過少年得志的榮耀,也投下了巨大的陰影。在很多人心中,艾瑪·沃特森就是赫敏,可是當告別了赫敏,“艾瑪·沃森”是誰?她又有什么特別的?
按照自己的意愿生活
艾瑪的確是特別的。她不希望就此被綁定在熒幕上,換言之,她想探索生活的其他可能性。
9歲,她就得到了所有孩子都渴望的角色,她出演了《哈利波特》,一舉成名。正常來說,她只需要愉快地做一個明星就好。同劇的演員已經有人在放棄學業,但艾瑪沒有。她依舊要求自己做一個每門功課都拿A的資優生。所有人都好像看到了這群小小年紀就成名的孩子未來的人生,但偏偏艾瑪要對所有人的“期待”說不。她拿到了三所常青藤名校的錄取通知,其中包括牛津大學,最終她選擇了布朗大學。
在布朗大學的第一年,她沒有接拍任何劇本。
那“艾瑪同學”在大學里都做了些什么呢?很多布朗學生曾在網上分享過他們所看到的同學艾瑪:
“很偶然的一次,我和她竟然參加了同一部學校劇本的試鏡!”一位名叫 Ellen 的同學說,“我走到等候室里就看到了也在等試鏡的艾瑪。我當時的想法就是‘我去,讓我和一個專業演員一起試鏡,真不公平哈哈!我們一起演了一幕,她非常友好。最后,我們倆都沒選上。”
還有其他同學看到艾瑪在課堂回答問題、去看曲棍球比賽、參加舞蹈課程……她自己對大學生活非常滿意,因為可以自由安排時間了:“在學校里,從沒人向我要過簽名,我曾辦過一場100多人的派對,也沒有人在臉書上發照片。”
雖然名氣讓她還是不能完全過上正常的大學生活,但她“很開心能有這樣的經歷”。
2014年,艾瑪從布朗大學畢業了,專業是英語文學。除了這個文憑外,她還有瑜伽和冥想導師資格證。
艾瑪不止一次地說過:“我想過上普通的生活。”伊麗莎白·泰勒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艾瑪的一個參考坐標。在自傳里,伊麗莎白曾透露自己人生的初吻就發生在戲里,這給艾瑪帶來了很大觸動。她產生了這樣的念頭:“我提醒自己一定要小心,否則我很可能也會變成那樣:初吻都不能真正屬于自己,各種人生體驗全都發生在戲里。”
所以20歲時,她用一頭短發告別“赫敏”。
“我20歲了,再也不是小女孩兒了。我也已經拍了10年的哈利·波特系列,是時候做些什么來畫上終點了。我需要一個大改變,所以剪了短發。”
女權主義,讀書,她這樣經營自己的人生
生活中的艾瑪把自己活成了真正的“赫敏”——獨立、聰明、智慧。一路走來,艾瑪·沃特森與很多娛樂圈的女星不一樣,她勇敢做自己,在事業和學習上都頗有主見,把自己活成了真正的“女神”。也是在畢業那一年,她成為了聯合國婦女署親善大使,并發表了那場“HeForShe”演講。那個從《哈利·波特》里走出來的姑娘,再一次讓大家看到她的力量。這一次,她不是演員、不是學霸,而是一個明白自己想要什么的年輕女人。
為什么會成為女權主義者呢?用她自己的話來說,她成為了那些“言辭過于鋒利、過于激進、被孤立出來的、反男性、沒有吸引力的女性行列中的一員”。
艾瑪說,8歲時,她因為想在為家長們表演的戲劇里擔任導演,就被說成了“專橫”,可男孩兒們想當導演就沒有這個問題。
15歲時,“我的女性朋友開始退出運動隊,因為不想顯得‘肌肉發達”。(艾瑪自己曾是曲棍球隊和無擋板籃球隊的一員)
……
她想讓男人們意識到,加入到性別平等的運動中來,“這樣他們的女兒、姐妹和母親都可以免于偏見,他們的兒子也能擁有脆弱和敏感的權利——這是他們曾經放棄的東西,擁有了才是更真實、更完整的自己。”
去年年初,艾瑪透露了接下來的計劃:她將息影一年,專注推進女權和自己的個人發展。
“我給自己的任務是每周讀一本書,每個月為我的讀書俱樂部讀一本書。” 她的讀書俱樂部是今年初成立的,名叫“Our Shared Shelf”。
艾瑪想保持現在的狀態:“今年,我不僅要閱讀,我想傾聽更多聲音。”
她積極推廣閱讀,參加讀書會,甚至在地鐵里掀起讀書潮,她曾坦誠地說:“我有足夠的錢讓我下輩子不用工作了,但我不想這樣,讀書使我更有動力。”
一個常見的質疑是:如果自己的本職工作都沒有做好,是否還應該花這么多精力在其他領域開拓?其實,艾瑪在多個場合都表達過同一個觀點,她對演藝圈沒那么大的野心:“我喜歡做一些完全跟電影事業無關的事情。我想要追尋其他的目標,它們能讓我的腦袋進行不同的思考。”
話說回來,要是哪天艾瑪徹底退出影壇,好像也不是一件很讓人吃驚的事。哪一種才是她真正想要的人生,大概也只有艾瑪自己知道。
很早之前,艾瑪就說自己被人們的這種看法籠罩著:“噢,看啊,他們是童星,他們的人生就這樣了。”有時候甚至會覺得,“人們在等我搞砸自己的人生。”
那她真的搞砸了嗎?對此,艾瑪給出的答案直截了當:“前路迢迢,我會證明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