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偉
【摘 要】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發展,電影敘事學也在不斷變化,本文主要對跨媒介視野下電影敘事學的轉向進行研究,為電影事業日后發展導向提供參考和借鑒。
【關鍵詞】跨媒介;視野;電影敘事;轉向
中圖分類號:J90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52-01
電影敘事的方向包括文本和圖像兩種。隨著互聯網時代、大數據時代的到來,社會已經進入了以云計算機信息為主的跨媒介時代,影響著人們的審美觀,電影敘事學也因此不斷發生轉向,形成了以反線性敘事的特征,符合現代電影學的發展和需求。[1]
一、電影的傳統敘事方式
對于傳統的電影敘事方式來說,主要是沿用傳統小說敘事的方式,依靠符號學原理或者是文學敘事的方式來完成對電影敘事的研究,根據小情節對電影的情節、人物性格特征等進行安排,重視電影制作的技巧以及層次感。文學理論對傳統電影的敘事方式有很大影響,尤其是小說理論帶緞帶電影的敘事影響更加深遠。[2]此外,傳統的電影敘事重視電影的結構性,主要把時間的流動作為主線,具有濃厚的文學特點。文本的敘事是電影敘事的主要來源,一般來說,文本的敘事主要包括三個方面,即敘事內容、方式以及方法,在敘事的過程中,如何把那些糾纏在一起且多維的時間按照有序的方法敘述出來,不僅是時間的一個記錄,還必須按照時間的選擇和順序來進行調整、改變以及修飾。由此可證明,文學敘事推動著傳統電影敘事的發展,傳統的文學敘事方式主要是從文學敘事獲得啟發、概念以及方法。
二、電影敘事學轉向——數據庫敘事
(一)數據庫敘事的特征。在大數據時代發展背景下,電影敘事方式受到了沖擊,不再是單純追求過去鏡像美學、文本敘事。[3]而是慢慢形成了數據庫敘事的方式,所謂的數據庫敘事就是基于網絡數據基礎上應運而生,把電影敘事、數據庫二者糅合在一起而形成的一種新型的敘事方式,這種新型的敘事方式是對“線性敘事”的一種否定和顛覆,形成以“反線性敘事”特征的新形式。隨著人類社會進步和發展,不管是在觀念、認識還是形式、內容等方面,都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電子媒介的發展和興起,對世界電影文化面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尤其是對于當代電影來說,已經進入到了以移動視頻終端內容消費為顯著特征的跨媒體時代。
對于數據庫敘事來說,主要是通過數據庫觀測的方式,用從未有的方式去對人們的行為進行預知和了解,通過數據去分析讀者的意愿、思路,進而把這些數據融入到電影中,去改變電影的一種新型的表達方式,對電影內容實行“跳轉”,讓電影生產者可以根據觀眾的喜愛,生產出符合大眾需求的電影。數據庫中的超文本是一個無限大以及隨機的過程,促使原本很單一的文本向立體超級文本發展,讓讀者可在各個文本之間進行隨意的“跳轉”,整個社會也因此進入到了一個超媒體時代。
(二)數據庫敘事的表現方式。數據庫敘事是結合時代的發展形成的一種新型的敘事方式,與傳統敘事方式不同的是,數據庫敘事是人體、數字化相互結合的產物,呈現出明顯反線性敘事的特征。對于超文本來說,其最大特點就是使文本和文本之間的鏈接變得更加豐富。不管是在時空、語態還是在語式等方面,數據庫敘事的表達方式都進入了一個全新的角度。[4]數據庫敘事通過運用情景虛設、穿越夢境等方式,把現實和虛擬相互結合,電影的數據庫敘事就是通過采用各種表現手法(穿越、夢境以及情境計算)來實現現實生活與虛擬之間的交融和轉換。
此外,數據庫敘事還是一種采用穿越、擴張、閃跳以及交叉、壓縮等方式進行表達的敘事方式,在電影敘事過程中,無任何形式方面或者主題上的發展,把個別項目的集合代替各種要素組成系列,各個項目與其他項目又相互接近。[5]在現代藝術不斷發展的過程中,出現了一些不表現任何主題的新媒體藝術電影,這些電影主要采用并置、互動以及混合等表達方式,其意義主要是讓讀者自己去了解,這種新媒體藝術不僅僅同時表現了敘事以及視覺修辭,更是一種思維上的突破以及開拓,這也可認為是一種反敘事的敘事形式。[6]
三、結語
當前,互聯網技術以及跨媒體技術促進社會高速的進步,基于互聯網技術以及跨媒體技術不斷進步和發展背景之下,各種媒體邊界更加模糊,給電影的發展提出了更嚴峻的挑戰和考驗,電影內容和表現方式必須要與時俱進,積極創新和改革,方能滿足時代發展需求。這就要求電影敘事需要從傳統的敘事方式逐漸向數據庫敘事方式轉變,通過利用數據庫以及超文本連接等功能形成以反線性敘事特征的新型敘事方式,進一步去豐富敘事學的內容,滿足時代審美的變化和判斷,制作出更多好口碑的電影,以推進電影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參考文獻:
[1]楊芳.國內電影敘事學研究述評[J].湖北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23(02):888-890.
[2]周佩蓉.《撞車》的電影敘事學解讀[J].才智,2016,17(01):991-993.
[3]電影敘事學:理論和實例[J].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 2016,24(03):777-779.
[4]李冬梅.電影敘事學視角下的《解救吾先生》[J].電影文學,2016,31(14):566-568.
[5]王鐸.《天注定》的電影敘事學解讀[J].戲劇之家,2016,14(16):165-168.
[6]陳發長.《紫色》電影敘事學解讀[J].山花,2016,11(10):441-443.
作者簡介:
張 偉(1986- ),男,河北邯鄲人,碩士,助理實驗師,研究方向:戲劇影視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