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戲散了,看撓羊跌跤去”,太凡忻州人都知道是什么意思,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摔跤是忻州漢子農閑時的娛樂方式。不論田間地頭,還是村中空地,或廟會戲場,總能看到這樣熱烈的場面。撓羊就是把羊舉起來,晉北方言稱為“撓”,就是舉過頭頂的意思,還有一種社火民俗叫“撓閣”,也是這個意思。
新編北路梆子現代戲《我的撓羊漢》,由忻州市劇作家俞立華編劇,成鳳英、李建國、李瑞星等深受觀眾喜愛的名角主演,忻州市北路梆子一團、忻州師范學院、市摔跤柔道學校聯袂演出。故事講述了解放前夕一直到改革開放時期,跤鄉農村三個年輕人在愛情、友情、恩情之間的不同抉擇和命運,反映了跤鄉撓羊漢生活的喜怒哀樂、命運的曲折流轉、情義的忠貞不渝。
這部戲將忻州市兩個深受市民喜愛的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北路梆子”和“撓羊賽”融合在一起,把“摔跤之鄉”豪放而細膩、粗獷而重情義的民俗風情得以完美展現。
北路梆子名家成鳳英飾綿綿,估計用意溫順的小綿羊,喜洋洋、美洋洋
誰撓了羊,我就嫁給誰
愣愣和二青青,忻州有叫不懂事的毛頭小伙子叫愣頭青,一語雙關,二青青,也有二親親的意思
明明喜歡二青青,卻嫁給了愣愣
唱喜酒
抓壯丁把愣愣抓走了
轉眼幾十年
相互關懷
愣愣回來了
多少年的情議無法表達
李建國飾演二青青年成鳳英飾演綿綿 李瑞星飾演愣愣
原文化廳副廳長郭士星與成鳳英親切交談 手中書是曲潤海送給她的
與觀眾戲迷道別
全國地方戲名演員中“雙濤二鳳”,有著許多相似之處,茅威濤、謝濤都是各劇種佼佼者,在外省擁有大批粉絲,而吳鳳花、成鳳英,兩人都是扮相好,唱腔好,文武不擋,也有幾份相似之處,都是在地方級劇團,她們都為本劇種增光添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