別人有改變國家的電影,我們有改變電影的國家。
文 | 何豆豆
到目前,《芳華》撤檔的消息已經不是新聞了。
今日凌晨,突然傳來馮小剛的電影《芳華》緊急撤出國慶檔的消息,各類購票軟件都搜索不到《芳華》的信息,除了華誼的“賣座”app,其他app上均不能購買《芳華》的票。
恰巧,我剛剛看完《芳華》的超前放映場,出來已是次日。看到網上《芳華》的撤檔信息十分震驚,因為當時官方還未回復,我也只是當做一個突發事件。與此同時,“營銷炒作”和“被強制下架”的言論都有。
很快,《芳華》不能在2017國慶檔上映的消息被坐實了。
已經拿到龍標,已經過審,已經確定檔期且上映在即,就這樣被突然下檔。這讓我們想起了今年四月類似遭遇的現實題材電視劇《白鹿原》,同樣是已經過審播出,又被喊停。
此類現實主義影視作品到底何時能安全上馬?他們的內容呈現刺激了誰的神經?我們不得而知。
退一個,再退一個
今年的國慶+中秋黃金檔期,無疑是最好的電影檔期。此前我們也已經前瞻過屆時會上映的幾十部影片,馮小剛的《芳華》在其中,也是最受觀眾期待的一部之一。
今年的國慶檔電影競爭空前激烈,既有好萊塢電影,也有不少國慶檔大片,其中包括了李晨首度執導的電影《空天獵》,大鵬的第二部導演作品《縫紉機樂隊》,“精靈王子”奧蘭多?布魯姆的新片《極致追擊》,成龍重返好萊塢的《英倫對決》,劉德華和甄子丹主演的《追龍》,以及開心麻花的第三部電影《羞羞的鐵拳》,每一部都來勢兇猛。最終誰能問鼎國慶檔票房冠軍,還要看觀眾們的選擇。
這個被稱為“史上最擁擠”的國慶檔期,在迎來激烈廝殺的同時又問題重重。
此前,原定于9月30日上映的由鄧超、阮經天、劉詩詩等主演的懸疑推理片《心理罪之城市之光》宣布撤出國慶檔。19日,有網友爆料稱官方微博發文稱電影因尚未拿到龍標(公映許可證),無法在原定檔期公映。
不過這條所謂解釋原因的微博隨后又被刪除。
今日凌晨1:37左右,馮小剛電影官方微博緊急發聲:經與電影局及有關各方協商,《芳華》擬同意接受各方提出的更改放映檔期的建議,具體新的上映檔期擇日發布!為此也給院線、觀眾帶來的不便表示歉意! 華誼兄弟CEO王中磊也第一時間在微博上證實了此消息。
而《芳華》的宣傳發行方東陽伯樂影視CEO張文伯也在朋友圈表示:感謝大家,我們從頭再來!
至此,國慶檔已有兩部重磅大戲退出了。表面上似乎同檔期競爭電影壓力越來越小,但實際上當可選范圍縮小,好爛片之間的票房差異會更大。
是他,還是他
《芳華》臨時撤檔,馮小剛再一次到了風口浪尖。除了行業內人士,估計連他自己都要發出“為什么總是我?”的質疑。畢竟,這不是馮導第一次遇到這樣的事情。
2016年,馮小剛電影《我不是潘金蓮》同樣是定檔國慶,也是在9月20號前后傳出撤檔消息。
當時《我不是潘金蓮》正在西班牙參加圣塞巴斯蒂安電影節的相關活動,得知了影片獲得了多倫多電影節國際影評人費比西獎后,馮小剛和范冰冰通過視頻發布了獲獎感言。
與此同時,片方宣布撤出國慶檔,延期至11月18日上映。馮小剛當時還特意發了一則朋友圈,回應:哪個檔期冷就去哪個!
而今,《芳華》路演正在進行,仍舊是前方熱烈后方失火的狀態。歷史總是驚人的相似。
如果說相似之處,那無非是二者都是現實主義題材。前者《我不是潘金蓮》講了人情、官場文化以及官民關系,是一部《官場變形記》,當然,也有人簡而化之,覺得《我不是潘金蓮》和《秋菊打官司》一樣都在說一個女人和各類官僚之間的事,因此說《我不是潘金蓮》和《秋菊打官司》類似。
而于昨晚看過《芳華》全片的我來說,這部戲題材的敏感性甚至超過了《我不是潘金蓮》。
該片對越戰的正面陳述,近20年公映國產電影恐怕也是絕無僅有。除此之外,里面對文革的展現、知識分子對活雷鋒人士的擠壓蹂躪、退伍老兵的待遇以及九十年代初期機關干部的腐敗作風等都是以往國產電影沒有甚至想都想不敢想的。
在重要會議即將召開之際,如此赤裸的畫面可能戳中了總局的神經,審查再次成為了顯而易見但又不可言說的《芳華》下架原因。
除此之外,還有一種猜測是電影商業運作上的解釋。
有財經媒體分析道:兩年前,馮小剛持股99%的的公司東陽美拉,被華誼兄弟以10.5億元收購了總股本70%的股權。由于是高溢價交易,馮小剛也給出了高額業績承諾:2016年經審計稅后凈利潤不低于1億元,2017年度至2020年12月31日止,每個年度的業績目標為上一個年度承諾凈利潤目標基礎上增長15%,也就是說2017年度東陽美拉要完成1.15億元的凈利潤。
因為《芳華》預售成績僅有兩千萬左右,遠遠達不到這樣的成績,加之慘烈的國慶檔,《芳華》疑似臨陣逃脫。
但今日清晨,伯樂CEO張文伯再發微博解釋這一分析,明文指出此類對賭分析是片面的,甚至危害到了馮小剛的聲譽。
一個猜測是,即便《芳華》考慮到國慶檔的競爭激烈,不想讓馮導的心血流局想要退出國慶檔,也是萬萬不敢拿廣電總局開涮的。因此,對于《芳華》的“惡意營銷”猜測,我們選擇不信。
很簡單,在電影界一直冒險的馮小剛,絕不會拿自己的作品冒險。
提前觀看該片的觀眾們表示這部電影會是“馮小剛導演生涯的最佳影片”。看過電影的我表示贊同。但是,后期上映后的版本是否還是原來那個有血有肉、揮舞歷史刀劍的《芳華》,真的不知道。
檔期可改,但《芳華》永在
《芳華》里面有這樣一個鏡頭,女主小穗子穿著連體泳衣,跳入泳池,馮小剛俯拍全景,只有一個大幅度擺動雙腿游泳的姑娘。這讓我想起了姜文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里穿著紅色泳衣寧靜。
硬漢拍青春片的滋味是別樣的。姜文拍出了《陽光燦爛的日子》,王小帥拍出了《十七歲的單車》,馮小剛拍出了《芳華》。比起那種個人的憂愁,他們似乎更想反映整個社會的躁動。
如今的馮小剛還想靠電影賺錢嗎?無疑是想的,這是他的職業也是他的飯碗。但馮小剛拍電影只是為了賺錢嗎?顯然不是的。如果說在現今制度下、市場中還能有幾個人在和“不允許”抗衡,馮小剛一定是頭號。
馮小剛對于商業片也已經是大戶且爛熟于心了。如今的他,對于題材的選擇已經不是把迎合觀眾、對味市場放在第一位了。《我不是潘金蓮》是證據,《芳華》是還未出庭的證據。
這兩部都沒有迎合如今主流的觀眾口味,但馮小剛仍舊堅持完成自己的夢想。
《陽光燦爛的日子》中馮小剛是一個講“尼布楚條約”的歷史老師,被學生氣到無奈。在《芳華》中,他終于可以以旁觀者的角度去講述文工團的日子。
《芳華》對上世紀 70 年代的文工團生活做了最大程度的還原,女兵洗澡、老式純棉白色內衣、初聽鄧麗君,這些大膽的鏡頭,就是馮小剛要冒險展現給大家他心中的最原始的青春。
《芳華》沒有用旁白刻意去批判時代的悲劇,每個人物都有屬于自己的安排,沒有好壞之分。男主黃軒扮演的劉峰在影片中說:“什么是好,分跟誰比。和躺在陵園的戰友相比,我敢說不好?”
影片最終沒有給大家展示芳華已逝的他們,只是時間過去,轉眼來到二十世紀,很多人兒孫滿堂。得知過去一起經歷過生死戰友的近況,也只是旁人嘴里罷了。
《芳華》再定檔,一定要去貢獻一張電影票,看看我們不曾經歷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