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雙十一李連杰的復出也是最讓動作片迷雀躍的了,在今年的《功守道》20分鐘短片中,李連杰還是那個李連杰,身手依然是華麗漂亮,只不過一身破爛僧衣到也符合其在現實中類似于隱士的身份了。
但是當看到李連杰被馬師傅兩次打翻在地時,以往樹立的方世玉和黃飛鴻開始崩塌,不禁讓人心酸,李連杰老了,我們的青春由李師傅的方世玉黃飛鴻等一系列港產片建立,也跟著老去,不免讓人感傷。
在這十年之際,李連杰也慢慢老去,動作片中唯一拿影帝的李師傅,也是這部香港戰爭史詩大片《投名狀》中憑借復雜的一個反派角色拿到金像獎影帝。
在香港電影史上,甚至找不到一部電影可以跟《投名狀》作比較,《投名狀》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描寫古代戰爭的港片,那是真正的千軍萬馬,1500人打造的尸橫遍野,亂世風云,氣勢恢宏,車馬奔騰的大場面為香港電影翻開了新的一頁。
有人說,這是一部內地和好萊塢都拍不出來的片子,有人說,這部片子在動作電影寫實以及武俠的浪漫駕馭上,對香港導演來說很有代表性。
而陳可辛卻說,這次有一件事情令人驕傲,就是我們技術部門的主要人員,全部都是香港人,雖然是去內地拍的,但這是一部真正的港產片。
其中說辭都表達了一個意思,這是一部值得驕傲的香港電影。在過了十年之際,重看這部電影,你依然會發現,他仍然是港產片的經典,從未被超越。大投資,大制作的電影,然而當年卻票房失利,也許是片子太真,太血腥,以至于觀眾都習慣了那些嬉笑怒罵和風花雪月。
片中的一大亮點就是由李連杰飾演的男主角龐青云,習慣了正氣凜然的黃飛鴻,瀟溉風趣的方世玉,當我們看到李連杰時,哪怕他臉上明明白白寫了壞人二字,我們都不會,也不愿意把他跟壞人聯系在一起,更不用說這次還是很難加諸黑白判斷的龐青云。
觀眾抱著既定的期待進入電影院看李連杰,之前的觀影經驗會深深影響他們的判斷。當李連杰擲地有聲地説,讓全天下的百姓都不受欺負,那一刻,演員,角色與觀幕之間的明暗互動,我們以為又看到了浩然正氣的黃飛鴻、方世玉,我們相信李連杰說的話,相信這就是龐青云的理想,正如同龐青云自己也相信。
然而最后我們卻發現,自己與龐青云,都被這個借口欺編著,也被李連杰“欺騙”著,這是何等前所未有的震撼。
龐青云殺人如麻背信棄義,但在銀幕上的卻是李連杰與龐青云的合體。當本身就復雜的龐青云混雜了向來為善的李連杰時,他就變得更為飽滿起來,李連杰也告別了從前的慣性形象給予了角色新的意義。
一直以來李連杰在華語電影中的英雄形象,到《霍元甲》時開始逐漸曖昧不明。他一直希望能把自己對人生的感悟融合到角色里,這一次的反派無疑是成功的。多年的演員生涯和佛道鉆研,使李連杰對人生起伏與人性善惡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而這些精神內核又滲透進了龐青云的性格和命運。所以說,如果沒有李連杰,就不會有我們看到的這個龐青云。
作為超級偶像的劉德華不但很少扮演壞人,甚至連代表軟弱的眼淚都罕見,然而《技名狀》中劉德華流淚的幾場戲,都是他演出最最精彩的部分。或者,從來沒有一部陽剛味如此濃郁的電影,可以這么從容不迫地賺到每個男主角的眼淚。男兒漢流下的眼淚感人與否,也直接成為他是否投入了角色的衡量標準。
第一次劉德華抱住黃文金雙雙倒進了水池,他心里承受的痛苦,對戰爭和生命的突然醒悟,通過劉德華通紅的雙眼流出來的淚水傳遞了出來,感染了所有觀眾。
到了與李連杰爭論4000名降兵的處理,劉德華的激動在哭與不哭之間,當中包含了太多復雜的情感在內。另外不得不提茶樓聽戲一幕,這是劉德華自己的獨角戲(坐在他身邊的徐靜蕾基本上沒戲可言,焦點全都在到的身上),流淚、取杯、苦笑的時間掌控得很準確,將那種「把悲傷留給自己」的男人哀痛感染了每個坐在對面(包括戲里同桌的人和坐在大銀幕前的觀眾)看他流淚的人。
當然,劉德華始終是劉德華,《投名狀》里我們還是找到熟悉的劉德華影子。在趙二虎中箭倒地的一場,那個趙二虎不是趙二虎,變成了劉德華。那種中箭后漂亮地擺動身體的動作:掙扎、嘹叫、擺脫、嚎哭,最后倒下。型,英,帥,明顯都是劉德華上身了。
而當年的金城武還是個大男孩,拉風的外形使他的演技一直以來都不受重視,所以《投名狀》的灰頭土臉、衣衫襤褸,反而給了他更廣闊的發揮空間,觀眾收回對他精致五官的注意力,投入到他眼淚的動人與深情。
最重要的是他清澈無害的眼神,擁有的純真和姜午陽異曲同工。姜午陽身上這種固執與天真,我們也可以在金城武從前飾演的223 (《重慶森林》)和天使3號(《墮落天使》)身上找到相似的痕跡。
甚至《如果?愛》里的林見東對孫納近乎于偏執的愛情,都與姜午陽對兄弟執著的感情如出一轍。有女性觀眾說“我一看見金城武的眼神就沒來由的心疼。”令女性觀眾母性泛濫,大概也是金城武這類演員的獨特魅力,這正好與其實一直沒有成熟的姜午陽契合,也許換成別的任何人,都不會有姜午陽現在這般的神韻。
10年間,李連杰也已蒼老,金城武已經演了《擺渡人》,劉德華還是個不老傳說。
而李連杰在經歷了黃飛鴻,方世玉,霍元甲這些高手之后,復出的第一步作品就是一部20分鐘短片,目的在于推廣中華武術,而在《功守道》,我沒有看到任何宣傳中華武術的點,只看到馬師傅一個人的精彩太極秀,是了,馬師傅有戲,眼神,動作,甚至于冷幽默,都在馬師傅身上體現出來,史上最強功夫電影竟然是個個人DV秀。。。。
我只能選擇再次重看這部李師父的影帝之作,這是一部反英雄主義的電影,它其實是對英雄主義的迷思有少少解構,但整體上對英雄的反思是很深刻的。
而在這個英雄遍地的《功守道》中,高手也不過是工具罷了,馬師傅的南柯一夢,一覺醒來只不過是曇花一現,心目中黃飛鴻,方世玉,已經遠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