等了那么久,《芳華》終于又定檔了。
經過了無數次的定檔、撤檔、修改、折騰,各種關于電影的陰謀論喧囂塵上,各種關于對馮小剛的人品攻擊層出不窮。但背后的因素我們不去討論,當然也不得而知,僅是對《芳華》這部影片非常感興趣,畢竟那是一代人的青春,對,父輩的。
再次回歸賀歲檔的馮小剛,不知是什么樣的心情。要知道《私人訂制》之后,他已經很多年沒有拍過賀歲喜劇了。那些喜劇片賣座有口碑,但是似乎并不是他所鐘愛的類型。
人總是這樣,年輕時一腔蠻勇,步入中年后圓滑至上,實用主義,直到晚年后,才會認真審視自己審視社會,重新變得耿直和倔強。馮小剛近幾年的影片就有這種趨勢,越來越多地發聲,無論是懷念還是批判,都在為過去的某個時代做注,他就是想記錄些真實的東西,哪怕僅僅是他記憶里的真實。
這種作者式的創作真實,值得肯定。畢竟這個時代敢于說真話的人很少了,人們甘愿做沉默的大多數,這是個人的幸福亦是時代的不幸。
《芳華》堪稱馮小剛版的《陽光燦爛的日子》,都融入了極多的個人情緒和記憶。雖然《芳華》脫胎于嚴歌苓的原著,可導演與故事的共鳴點眾多,很難不對其改造。該片的主人公們是軍隊文工團的男女青年,在那個火紅的年代里,熱切蓬勃的荷爾蒙讓他們渴望愛情,同時也勇于面對戰爭。
這群人在無憂美好的文工團中成長,直至踏入了炮火紛飛的戰場,經歷著生離死別。時代變革加速,每個人都是那么的無力和渺小,在不斷向前的時間里,更是不知所措,宿命在時代輪盤里翻轉,贈與了每個人不同的結局。
中國的60年代末期-80年代,是最富激情的時期。沒有了傳統的封建桎梏,沒有了悲哀的外人侵略,中國人真正的覺醒起來。度過建國后的制度改革和自然災害后,整個國家欣欣向榮,百廢待興。
雖然期間穿插著文革浩劫,但是這一代年輕人的生活毫無疑問是豐富多彩的,他們無所畏懼,他們意氣風發,他們渴望著戰爭,渴望著建功立業,他們瘋狂地喜愛西方藝術,希望武裝知識匱乏的自我。
這些年輕人,差不多就是馮小剛、姜文、陳凱歌等人的年紀,這群人身上有著一股共同的英氣,同時又很睿智,走過了新中國的五十年歷史,讓他們對這個國家的優劣有一定自己的見解,所以他們的作品才會那樣厚重和辛辣。
關于《芳華》電影的時代,與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葉京的《與青春有關的日子》,滕文驥的《血色浪漫》相仿。大家有興趣,都可以找來看看,這些作品的內容都很豐富,比之現在的泡沫大劇,強的不知多少。都是青春戲,也有下里巴人與陽春白雪的區別。
眾所周知,《芳華》中的戰爭場面是很有爭議的段落,稍有歷史常識的人,都應該知道那個戰爭的名字。這在如今是敏感的,所以《芳華》的緊急撤檔,很有可能與此有關。不過,馮小剛在微博上為觀眾保證,這次上映,依然一分鐘沒刪,如果他說的是真的,那么《芳華》還值得繼續期待一下。
芳華,人生難得芳華。走過了千山萬水,生生難忘的永遠是年少時的縱橫意氣和雪月風花。《芳華》太真誠了,太赤裸了,甚至你都能透過熒幕聞到那些剛洗完澡的女兵身上的香皂味。幾縷溫柔的陽光打亂鬢角,斑駁的色彩中,映出了少年心事,曾經的怦然心動,曾經的驚鴻一瞥,曾經的花前月下,曾經的別離似水。
《芳華》是馮小剛對那些文工團的女孩的諄諄情話,也是對那段青春的私密情話。無論那個時代是怎樣的動蕩和混亂,但那些就是他的青春啊。芳華就是青春,即使易逝,他們、她們也曾真切的存在過,每一雙尚有余溫的手指觸摸老去的歲月,不該只有懊悔,更該微笑著懷戀。
還有不到一個月,《芳華》就要上映了,是我最期待的國產影片,不加之一,畢竟這個時代,拍電影的人越來越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