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利++倪祥保
中國和韓國是近鄰,歷史文化淵源關系密切。1992年中韓建交之前,韓國接受的中國影視作品主要來自香港和臺灣,建交以來,中韓相互間的影視交流全面提升,大陸影視作品進入韓國的數量明顯增加,影響也日漸擴大。2016年10月,筆者設計了一張有12個問題的簡要調查問卷:一、您的年齡:①18~25;②26~35;③36~45;④46歲及以上。二、您的性別。三、您的身份:①中學生;②大學生;③教師;④辦公室工作人員;⑤生意人;⑥其他。四、您的學歷:①小學及以下;②中學;③大學;④大學以上。五、您看過中國的電影或電視劇或動畫片或紀錄片嗎?六、您看電影的主要方式是:①電影院;②DVD碟機;③網絡;④手機;⑤其他。七、請您寫幾部您看過的中國影視作品(包括電影、電視劇、動畫片和紀錄片)。八、您最喜歡的中國影視作品是?九、您喜歡這些作品的原因是什么?十、您熟悉的中國影視演員有?十一、您熟悉的中國電影導演有?十二、您對紀錄片《超級中國》怎么看?該調查問卷總共發放2000份,實際回收有效卷1320份,有效回收率66%。調查問卷的主要發放對象為韓國大田市(韓國第五大城市)部分大學師生及其家人親屬,同時對他們中間部分人進行了一些面對面的訪談,獲得了一些簡要數據和初步印象。大田市不如首爾那樣具有能夠代表韓國的資質,但是其相關數據也能較真實地反映韓國的一般情況。在此,根據調查問卷數據匯總情況和直接訪談感受,筆者嘗試研究分析中國影視(包含港臺,但以大陸為主,下同從略)作品在韓國的傳播與接受情況,以期對中國影視創作及國際傳播的發展,提供具有借鑒意義的啟迪。
一、 中國影視作品進入韓國的方式與主要受眾群結構分析
進入韓國的中國影視作品,無論就數量和影響力而言,主要還是影院電影。有關中國影院電影進入韓國的情況,韓國學者樸春植在2008年的相關研究中指出:1956年高麗電影公司進口上映的《海棠花》是第一部有記載的進入韓國市場的中國電影。2008年以后,影視作品的傳播手段不斷快速便捷,尤其是隨著互聯網傳輸能力水平的不斷發展提升,電影的國際傳播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因此,筆者關于中國電影在韓國的傳播與接受情況調研,也就有了更多方面的關注。比如,讀者可以關注下面一張調查問卷的簡要數據統計表:
就表1所提供的數據情況來看,一般韓國觀眾觀看中國電影的主要途徑是互聯網,接近61%,其中通過網絡在電腦上觀看的百分比為60%,借助于網絡在手機上觀看的比例不足1%。這比較符合原先為影院電影內容的傳播特點。其次,一般韓國觀眾觀看中國電影的其他途徑及方式的占比依次分別為:DVD為17%、電視機其他為13%和電影院為9%。由此可見,除了可以忽略不計的手機觀看途徑及方式,在院線觀看的比例最少。因此,即使韓國觀眾觀看中國電影的人數不少,但是其對票房的實際貢獻度非常低。就此情況而言,中國電影在韓國傳播具有這樣兩方面情況:第一,韓國院線播映的中國電影數量比較少,即直接通過主要商業渠道進入韓國的中國電影數量其實非常有限;第二,由于中國影視經過近十多年的發展,越來越受鄰國韓國的關注,因此有很多韓國觀眾都積極通過網絡或DVD來觀看。
由于中國國際地位和中國影視創作水平的不斷提升,隨著中韓經濟文化交流的不斷深入,韓國民眾對于中國電影、電視劇、動畫片和紀錄片的傳播與接受情況,正在逐步提升過程中。就表㈡相關數據來看,在大田市這個算不上一線城市的地區,接受調查的人群中有72%的看過中國影視作品,這說明中國影視作品在韓國的傳播與接受度應該還是屬于比較高的。這首先應歸因于中韓歷史文化淵源深厚及長期友好交往緊密,就像韓國外國語大學林大根教授說過的:“中國文化是韓流的水庫。”[1]其次,與中國、韓國建交以來雙邊關系發展相對順暢且比較友好(自韓國政府決定部署薩德以來則出現很大倒退的影響暫時還沒有非常明顯地體現出來)也密不可分。其中還有一點也比較關鍵,那就是改革開放后中國大陸電影在國際上的不斷獲獎,使得韓國電影市場和韓國民眾對于中國大陸的影視作品,尤其是電影,產生了比較濃厚的觀看興趣。這在以下表格中也可以看出來:
就表2統計數據看,觀看或比較喜歡觀看中國影視作品的主要是18~35歲的年輕人,并且主要為大學生。一方面,由于這個數據統計的其實更多是關于電影的,而在全世界范圍內,電影觀眾也都差不多是這個年齡段的青年人,所以這個數據的客觀性具有普遍意義。另一方面,韓國年輕人除了和一般年輕人一樣對外部世界充滿好奇,他們對于作為近鄰而正在不斷崛起的中國更充滿了急切的了解期待和感受渴望,因此,選擇觀看中國電影,便是滿足這種心理的一個很好途徑。其中36~45歲的人群的觀看比例最低,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部分屬于正在承擔相對較為繁重家庭和社會雙重責任的群體,確實較少時間觀看電影;另一方面,其中文化程度較高、生活壓力并非很大的中產階層人士,相對較多喜歡韓國和歐美的電影,尤其是其中那些不是影視或傳播專業的中產階層人士,更缺少觀看中國電影的興趣。至于46歲及以上的人群,工作和生活壓力有所減輕,他們一方面由于對中韓文化的淵源關系比較了解,另一方面也因為他們是中國大陸電影進入韓國時最為熱情的年輕觀眾,所以對中國大陸電影(尤其是藝術電影)還保持一定的觀看熱情。
基于以上相關數據的分析,再看韓國學者樸春植的相關研究,就更具啟發意義:當香港電影以持續反復的內容走下坡時,韓國人看到了被竹簾遮擋著的另一個天地——大陸電影……到1999年止,張藝謀5部電影、陳凱歌和謝晉電影各3部,第六代有姜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1998)、張元的《北京雜種》(1999)、賈樟柯的《小武》(1999)等作品在韓國上映。臺灣導演有李安的3部和蔡明亮的電影。但這些電影因濃厚的藝術性,沒能獲得票房成功。這個研究分析既比較符合韓國民眾對于中國電影的傳播與接受現實,也比較貼近問卷調查所獲得的相關數據及反映出的具體情況。
二、 韓國不同年齡段觀眾對中國影視作品題材類型的喜好
盡管對于影視作品類型的愛好有些人終其一生而不變,但正如不同年齡段的觀眾往往在整體上總是會表現出對特定影視作品題材類型有相對的偏愛,韓國的影視觀眾也不例外。
結合表3以及對部分問卷調查者的當面受訪可知,韓國不同年齡的觀影人群對中國影視作品的選擇偏好有所不同。比較有意思的是,這種選擇偏好的有所不同,也與中國電影進入韓國進行傳播的歷史階段相關。1990年以前,中國和韓國還沒有建交,韓國電影市場里的中國電影電視作品主要以港臺為主,如《倩女幽魂》《英雄本色》《精武門》等,影響都很大。1990年到2000年前后,港臺電影電視作品雖然還是進入韓國的主要部分。隨著20世紀80年代末張藝謀等一批導演的作品在國際上頻頻獲獎,再加上中韓建交,韓國觀眾對大陸電影開始特別關注,其中如第五代導演張藝謀、陳凱歌的作品認可度還不錯,《西游記》《三國演義》等電視劇也很受歡迎。2000年后,有更多的大陸電影電視作品為韓國觀眾所接受,比如《英雄》《赤壁》《杜拉拉升職記》《失戀33天》《甄嬛傳》《瑯琊榜》和《舌尖上的中國》等。以王小帥、賈樟柯為代表的第六代導演的作品,由于他們在國際電影節上頻頻獲獎,因此在韓國比較專業的電影圈具有比較高的認知度。還有一些特別富有中國題材特色的影視作品,比如事實上中美合拍的《臥虎藏龍》和好萊塢動畫片《功夫熊貓》——很多韓國人都以為這樣的作品就是中國的——這說明富有中國特色題材的影視作品更容易引起具有相近文化背景的韓國人的喜好。
在接受問卷調查的人群中,看過大陸電影的主要集中在36歲以上的觀眾。其中主要原因,首先是36歲以上的觀眾從文化情感上比較認可大陸,這無形中影響了他們對于大陸影視作品的喜好。其次,大陸輸送到韓國的影視作品以在國際上獲獎的藝術電影為主,這些電影作品通常是偏重歷史內容的藝術片,相對比較符合這個年齡段觀眾的觀影偏好。36歲以上觀眾確實比較偏愛如《三國演義》《西游記》《英雄》《十面埋伏》《赤壁》這些歷史題材影視作品,同時也比較喜歡由周潤發、梁朝偉、張國榮、張曼玉和林青霞等主演的《倩女幽魂》《東邪西毒》《英雄本色》等港臺片。整體而言,這部分觀眾比較喜歡中國歷史故事乃至在大場面中展示中國作為東方大國的藝術魅力,所以《滿城盡帶黃金甲》在韓國的知名度和票房收入都不錯。與此相同的,就是這樣年齡段的韓國觀眾也特別喜愛由韓國人拍攝的紀錄片《超級中國》,他們對中國歷史和現實發展都有比較大的興趣,也很愿意從與中國的文化教育交流活動中獲益。有個大學生說他的父親和祖父都非常喜歡《超級中國》,因為這部影片幫助他們了解了當代中國的發展,對于他們與中國做生意很有幫助。
18~35歲的年輕觀眾看過大陸電影的占比較少。其主要原因,應該說首先和他們相對缺乏對大陸文化背景的了解,其影視愛好又比較偏向并認可港臺影視作品相關。其次是港臺進入韓國的影視作品,更多是內容和形式都較為活潑的青春片,比如像《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的少女時代》,確實與他們在思想和情感上更為接近。值得一提的是電影《不能說的秘密》,在中國內地票房欠佳,但是因為周杰倫在韓國的知名度以及青春片的敘事策略,使該片在韓國年輕觀眾中頗受歡迎。相比之下,郭敬明和韓寒的影片等少有人問津,可見韓國年輕人和中國大陸年輕人在生活理念與電影愛好方面的不同。
相對而言,具有跨年齡段的中國影視作品,集中在類型性比較成熟、類型化效果較好的部分,比如《警察故事》《無間道》《臥虎藏龍》《葉問》《一代宗師》等功夫片,還有情節性較好的電視劇《西游記》《瑯琊榜》《甄嬛傳》等。
三、 韓國主流觀眾對中國影視作品的總體評價及觀看期待
就問卷調查相關數據反映相關情況,尤其是當面詢問交流中所感受到的信息來看,盡管韓國主流觀眾對中國影視作品保持一定的觀看興趣,但是總體評價不是很高,觀看期待也不夠強烈。筆者注意到,近年在中國內地比較熱門、票房較高的一些影視作品,尤其是相關電影,雖然因為它們在中國大陸地區的口碑和票房額影響力可以輕而易舉地通過各種方式進入韓國,但在韓國的反映卻比較冷淡,與國內的熱度形成很大反差。2015年在中國攬金24.3億的《捉妖記》以及春節檔票房冠軍《天降雄師》7.44億,在韓國分別僅拿到239.35萬元、31.11萬的票房,稱得上是票房“撲街”的程度,票房成績分別排在當年的209名、159名。《西游·降魔篇》國內成績12.46億,在韓國僅拿到13.76萬。[2]
從韓國電影票房排行榜的歷史及發展情況來看,韓國主流觀眾比較喜愛的電影,首先是其本土創作的歷史題材、現實題材影片,其次是好萊塢商業大片。目前,這樣的趨勢在韓國還是基本穩定的,而中國影視作品、尤其是電影,在現實主義創作方面相對薄弱,商業大片又難以匹敵韓國本土的和好萊塢的。拿2015中國票房冠軍《捉妖記》為例,影片以其新奇的題材和全新的角色設計以及中國傳統神怪故事引起中國觀眾熱捧。但是,它在類型片拍攝制作相當成熟的韓國,再面對好萊塢大片的比拼,確實很難激起韓國觀眾的興趣和好奇性。諸如《港囧》《泰囧》以及之前的馮小剛系列賀歲片,則又因為其故事的情節性和幽默感都較多有賴于中國地方語言特質,也就比較難以被一般韓國觀眾所理解和接受。就比較受韓國觀眾普遍歡迎的《臥虎藏龍》《葉問》《一代宗師》和《無間道》等來看,說明韓國主流觀眾對中國影視作品的期待,還是需要故事精彩、類型突出且具有中國歷史文化特色。
由上可見,雖然中韓在文化上具有比較深厚的歷史淵源關系,甚至是一定的同質性,但是也應該看到,社會制度完全不同的兩個國家必然會具有很明顯的差異。韓國文化在還是注意吸收中國優秀文化的同時,畢竟比較長久而自覺地接受了西方文化的熏染,因此其西化的程度遠遠高于漢化的程度。另外,韓國影視市場遠遠小于中國市場,韓國影視行業也歷來有自我保護主義的傾向。因此,中國影視作品要很好進入韓國市場,除了認真研究韓國主流觀眾對中國影視作品的觀看期待,還要積極做好中韓合拍方面的工作。
就已有各種方式的中韓合拍作品來看,如《重返20歲》《赤壁》《分手合約》《危險關系》《非常完美》《集結號》《墨攻》等,前三部票房情況比較好,其他均表現一般,其中《墨攻》在內地也只有6700萬票房[3],在韓國則更是水土不服、票房慘淡。但是,各種形式的中韓合拍,對于中國影視作品更好地在韓國傳播并為其主流觀眾很好接受,應該非常有利。一方面,中韓合拍片在市場準入方面有著極大的便利,對于提高中國影視制作的國際化水平也有積極作用。其次,中韓合拍在數量和質量方面的不斷提高,不僅有利于中國影視作品進入韓國,也有利于中國影視或中外合拍影視作品很好地傳播給世界。這對塑造中國形象和提升中國文化在世界上的影響力也都非常有積極意義。
參考文獻:
[1](韓)林大根.中國文化是“韓流”的“水庫”[N].新華日報,2013-11-22.
[2]電影界.中國熱門影片韓國遭冷遇 票房號召力嚴重不足[EB/OL](2016-01-19)[2017-09-12]http://www.dianyingjie.com/2016/0119/7847.shtml.
[3]央廣網.去年中國內地電影票房26.2億元《黃金甲》居榜首(2007-01-05)[2017-09-12]http://www.cnr.cn/news/200701/t20070105_504370167.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