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小學美術課中的欣賞教學.doc
邵凌春++孫珊++陳曉瑩
摘要: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新課程改革理念逐步深化,注重小學教學方式的改革與創新,培養小學生審美意識,是現代化小學美術教學重點發展方向。為此,本文將從小學美術課堂著手,分析美育教育的改革與發展。
關鍵詞:小學美術課堂 美育教育 新課程改革
中圖分類號:J70-0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8-3359(2017)21-0141-02
為相應素質教育發展的要求,落實小學美術教育,注重小學生審美意識的提升,培養小學生創造力與實踐能力,需要小學教師沖破傳統教學理念的思想,提高對美術教學活動的重視,落實因材施教,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
一、開展美育教育的意義
審美教育是新課程改革理念下的重要內容之一,注重學生審美意識的培養與審美能力的提升是現代化小學教學的重點教育內容。美術課作為小學階段基礎課程之一,是培養小學生審美意識與審美能力最直接的方法,通過在小學美術課堂開展美育教育,能夠提高學生的審美能力,樹立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
(一)美育教育構建共性與個性審美意識
每一個學生均是相互獨立的個體,針對不同的事物擁有不同的發展觀點,受社會環境、發展時代、教育程度、階級層次等多方面因素的影響,每一個學生對“美”的理解均有所不同,從而形成獨具個性的審美意識。因不同的學生生活在中一個社會環境、發展時代、階段層次,并接受相同或者是相似的教育,使學生對“美”的理解具有一定的相同性與相似性。因此,在小學美術課堂中對小學生開展美育教育能夠使學生擁有獨具個性的審美意識以及求同存異的共性審美觀念。
(二)美育教育豐富文化內涵完善人格
小學美術課對學生開展美育教育能夠通過學生對優秀美術作品的欣賞與學習,不斷提高學生美術文化素養,豐富學生文化內涵;學生通過對不同作品的欣賞,從中領略不同的藝術思想,使學生能夠擁有一個發現美的眼睛,懂得從生活中不斷的發現美、創造美;學生通過對美術作品的賞析,逐步形成完整、系統的美術知識體系,提高學生審美素養,樹立健全的人格。
(三)美育教育增強審美感受
欣賞優秀的美術作品是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內容,通過學生對優秀美術作品的欣賞,學生能夠從不同的美術作品中獲取不同的審美體驗,能夠正視不同文化作品之間的差異,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與世界觀,端正個人審美意識,增強審美體驗。
(四)美育教育提高想象力
簡單的繪畫教學活動是小學美術教學活動的基本教學形式,學生通過觀摩教學作品,從多個角度對美術作品進行賞析,了解創作內涵,不斷搜集各方面的創造素材,通過發揮想象力與創作力緊密圍繞教學主題繪制獨具特色的美術作品。
二、小學美術美育教育教學方法的構建
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影響,在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落實美育教育,首先需要教師轉變傳統的教學觀念,在傳統教學模式的基礎上進行改革與創新,通過運用靈活多樣的教學方法,增強小學生在教學課堂中的情感體驗,提高小學生的實踐能力與創新能力,促進小學生全面發展。因此,小學美術美育教育的落實,需要構建具有現代化、多樣化的教學方法。
(一)教學方法的現代化
從我國美術教學活動的發展情況來看,教學方法主要有兩種形式,一種是“語言傳遞教學”,另一種是“直觀感知教學”。其中,“語言傳遞教學”主要是由教師通過口述的形式,將美術教學內容傳遞給學生;“直觀感知教學”主要是學生直接對優秀的美術作品或者是教師所做的范畫進行欣賞與辨析。為提高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實現教學方法的現代化,需要教師以講授教學模式為教學基礎,通過與學生進行溝通與交流,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構建和諧師生關系,全面了解學生的審美意識,落實因材施教,開展觀摩式教學活動,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力與實踐能力,使學生能夠構建良好的審美方式,塑造學生正確的道德觀念。
(二)教學方法的多樣化
“教學過程”對學生開展美育教育的關鍵,通過運用多種教學方法,實現教學改革與創新,豐富教學內容,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與探索意識,促進學生全面發展。近年來,先進的科學技術不斷深入到小學教學活動之中,教師通過運用先進的多媒體教學設備,根據教學內容,下載與之有關的優秀教學素材,整合教學資源,將文字素材、聲音素材、圖形素材、動畫素材、色彩素材整合在一起,全面調動學生的感官意識,使學生能夠發散思維,從多個角度對藝術作品進行賞析。除此之外,教師應合理調整教學方法,保證多種教學方法能夠有機的融合成一個整體,防止教學重點偏離。從傳授教學角度分析,教師應保證教學語言的簡潔性與生動性,正確把握授課時間,使學生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吸收充足的教學知識,然后給予學生一定自主性學習時間與合作性學習時間。學生通過開展自主性學習活動,能獨立思考,通過對藝術作品的細心觀察,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與創造力,讓學生能夠擁有獨特的審美意識;開展合作性學習活動,學生能夠通過討論與交流,對不同的美術作品進行分類、歸納,對美術作品擁有一個整體性、針對性、系統性的共性審美意識。
三、提高小學美術美育教育教學策略
為提升小學美術美育教學質量,需要教師轉變課堂角色,使學生成為課堂的主人,藝術作品的鑒賞者,科學利用教學資源,擴展學生知識體系,樹立學生正確的審美意識,注重學生的全面發展,落實因材施教。
(一)轉換角色,使學生成為課堂學習的主人
隨著新課程改革理念的不斷深化,將以人為本理念運用到現代化小學美術教學活動中,需要教師沖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使學生從被動式學習意識轉變為主動式學習意識,拉近學生與知識的距離,將教師的教學與學生的學習有機的結合在一起,營造良好的教學氛圍。例如,在學習《魔幻的顏色》一課時,教師首先要明確教學目標,以“三原色”為教學中心,圍繞“三原色”講述一個豐富有趣的教學故事,將學生的思維意識引入到實際的教學活動之中,學生通過聽故事,小組結合動手做“三色轉配”“二色轉盤”,仔細觀察實驗現象以及教科書中優秀的教學作品,從中匯總教學知識,明白“什么是三原色”,了解“兩原色與三原色結合在一起后的現象”,能夠通過動手實踐,利用三原色調配出自己想要的其他顏色。在整個教學活動中教師充分發揮引導作用,使學生掌握正確的學習方法,樹立合作意識,在合作中探索、在獨立思考中不斷發展,從中領略不同顏色的美感,使學生能夠正確認識生活中的色彩美與結合美。
(二)巧用資源,增強學生的思維感知能力
為豐富小學生的思維模式,提高小學生的想象力與創造力,教師應科學利用教學資源,保證教學資源質量,使學生能夠擁有正確的審美意識。例如,教師在開展《大人國與小人國》教學活動時,教師通過利用多媒體設備,播放《格列夫游記》的電影片段,學生通過觀察與思考,分析“大人國”與“小人國”的由來,然后利用社會生活中的一些想象進行對比,使學生能夠對“大”與“小”有一個正確的審美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的判斷能力與邏輯性思維能力,明確事物的主體性,端正個人價值觀、人生觀與世界觀,正視主觀意識與客觀意識,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懂得換位思考。
(三)精心創作,鍛煉學生實踐應用能力
美術教學活動的開展,不僅要學生具備基本的美術審美意識與知識體系,還需要學生具備良好的實踐能力與應用能力,能夠通過自主動手創造具有“美感”的藝術作品。因此,教師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應注重理論知識與實踐應用的結合,使學生能夠充分運用已學的美學知識,開展具有美感的藝術創作,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例如,在開展《添畫》教學內容時,教師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別展示一幅圖畫,學生通過觀察藝術作品,以回答問題的形式將圖畫中的內容逐一的列舉出來;給予學生2-3分鐘的時間,學生通過觀看圖畫進行獨立思考,想一想所展示的圖畫中還需要添加一些什么東西;學生以學習小組為單位,針對自己想要添加的內容進行分析與探討;教師充分參與到學生的討論活動中,聆聽每一個學生不同的審美取向,及時發現學生在“美育”學習中所存在的問題進行正確的指導與引領,使學生能夠朝著正的方向發展,落實因材施教,注重學生的個性培養;學生根據自己的想法,以及同學、老師的提示開始動手添加,使學生能將理論轉化為教學實踐,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創造能力;最后,每一個學生將自己的作品展示出來,開展自我評價、同學互評以及教師總評,使學生能正視自己的長處與短處,互相學習、取長補短,使學生能夠在合作中競爭、在競爭中合作,提高美育教學質量。
四、結語
綜上所述,在小學美術課堂開展美育教學活動是現代化教學實踐的必然要求,是新課程改革下的必然產物,能培養學生個性審美意識與共性審美意識,豐富學生文化內涵,完善學生個人人格,提高學生的人格魅力,增強審美感受,提高想象力與創造力,注重學生的個性發展,培養學生自主性學習能力與合作性學習能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曄.小學高年級語文審美教育實踐方式研究[D].南京:南京師范大學,2015年.
[2]李懿人.多元性教學方式在小學美術課堂的重要性[D].南寧:廣西師范學院,2015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