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諾蘭如何玩轉IMAX攝影機?《敦刻爾克》深入幕后解析

      電影
      電影中國
      2017年12月25日 22:07

      敦刻爾克曝幕后特輯 諾蘭IMAX攝影機挑戰(zhàn)極限

      紅袖添飯

      通過一些新聞渠道,讀者也多少了解了一些《敦刻爾克》的臺前幕后故事。比如說該片全程采用“大格式”(largefrmat)膠片拍攝,后期也全程采用傳統(tǒng)的光化學洗印來制作膠片版本,數(shù)字版本都是以8K或6K的精度直接掃描大格式中間正負片而得,完全摒棄了數(shù)字中間片流程。那么問題來了,在數(shù)字王朝所向無敵的時代,諾蘭為何要這樣做?對于本片想要傳遞的視聽體驗有何助益?如此特立獨行是否能開辟新格局?

      大格式拍攝的初衷

      在世界各地的發(fā)布會上,諾蘭數(shù)次說過激發(fā)他拍攝此片的經(jīng)歷。那是二十年前的一次冒險,還是倫敦大學學院學生的諾蘭,和當時尚為女友的艾瑪·湯瑪士——如今貴為正牌“領導”及制片人——坐朋友的船穿越英吉利海峽。由于天氣突變,原本輕松的一次旅行,變成一場歷時19小時的生存煎熬。

      作為英國人,諾蘭本身就有很強的“敦刻爾克”情節(jié),從丘吉爾當年那番著名的講話中承襲下來的“敦刻爾克精神”,可以說根植在諾蘭這樣過有抱負的英國人心中。二十年前冒險抵達敦刻爾克的親身經(jīng)歷,更讓諾蘭意識到,先輩們在炮火喧天的戰(zhàn)場完成那樣的壯舉,是多么不易。他要拍敦刻爾克的話,就要將那種“千難萬阻”的艱險體驗表現(xiàn)出來,從而烘托出先輩們“偏向虎山行”的英雄氣概。

      這,就是諾蘭拍攝《敦刻爾克》的初衷。說白了,他要拍一部“高體驗型”電影,要最大限度地讓觀眾“沉浸”到敦刻爾克撤退的艱險環(huán)境中去。

      對諾蘭而言,只有在拍攝與放映方式的選擇上,能達到最大完滿的“融入感”,才能最充分地實現(xiàn)自己的初衷。

      還記得IMAX那句著名的廣告語么:watch a movie or be part of one?

      完全沉浸式地融入畫面中去,IMAX就是干這個起家的。不談拍攝手法,單純從“回放”的角度,提升“沉浸感”的設計有幾點。

      首先,自然是銀幕的大小,越大越好,大到讓觀眾覺得自己異常渺小,才更有被巨大畫面震懾的感覺。 原生的70毫米膠片IMAX影廳,其銀幕有10個成年男性那么高,地球上尺寸最大的銀幕,都是IMAX家的。

      其次,IMAX影院的最佳觀影位置,是后面幾排的中間位置。坐在前面幾排,巨大畫面的壓迫感固然更強,但要論融入畫面的程度,不如后面幾排多了一絲“懸空”的無力感:一個懸在空中的人,視野里充斥的畫面,就是他感知的世界,自然是身在其中了。

      稍微觀察一下正牌膠片IMAX影院的座椅區(qū)設計,就知比一般影院要陡峭得多。從側面看過去的話,IMAX影院的座椅梯度,相當于將后排觀眾抬起來拍向銀幕,觀眾會感覺被直接扔進了畫面。在這樣的位置欣賞一些太空題材或航拍場景時,部分觀眾甚至會身臨其境到心慌慌。

      然而,要投放那么大的銀幕,原始素材也得足夠清晰才行,否則被放大的畫面會慘不忍睹,連基本的“可觀”都達不到,更談不上“融入”了。因此,諾蘭要想利用IMAX影院的沉浸式體驗,只能采用IMAX特定規(guī)格的、15片孔70毫米膠片拍攝。

      看圖中的各種規(guī)格膠片的實際尺寸對比,可以直觀感受到IMAX膠片的碾壓性優(yōu)勢。作為模擬格式的膠片,其實無法完全與講究分辨率的數(shù)字格式直接對比。但按照諾蘭的說法,IMAX膠片記錄的畫面,相當于18K分辨率的數(shù)字畫質。多數(shù)業(yè)界人士的評估沒諾蘭那么高,但也同意比12K有過之而無不及。至少在目前,包括IMAX自家的數(shù)字攝影機在內,沒有一款數(shù)字攝影格式能達到那樣的畫質。

      再加上諾蘭是眾所周知的膠片控,他就是喜歡膠片呈現(xiàn)的質感,他就是享受膠片在洗印中經(jīng)歷光化學反應的神秘而有魔力的過程。敦刻爾克對他而言是種歷史情結,他覺得用數(shù)字方式再現(xiàn),相當于在歷史與觀眾之間人為制造隔閡,具有某種程度的荒謬感。就像他堅持采用和當年士兵同齡的演員一樣,膠片現(xiàn)場捕捉的真實光影,是他追求的“零距離體驗”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但問題是,諾蘭雖然有能力用得起IMAX膠片攝影機,有些基本的技術問題,卻一時無法排除。比如說,IMAX膠片攝影機不僅笨重,運行起來還有著難以忽視的噪音,對于堅持現(xiàn)場同期錄音、不做后期配音的諾蘭而言,他只能尋找替代的大格式膠片攝影機,來拍攝片中對話比較集中的場景,約占全部片長的25-30%。

      這部分采用5片孔常規(guī)70毫米膠片(圖中左下角)拍攝的素材,在后期光學放大,然后翻印到IMAX規(guī)格的15片孔70毫米中間片上。如果觀眾在正牌70毫米膠片IMAX影廳、或裝備有1.43:1巨幕的激光IMAX影廳(國內三家都具備,分別在東莞、哈爾濱、昆明這個三個城市)觀賞此片,有可能會注意到那些2.20:1畫幅的對話場景,顆粒感會相對較重。對膠片控的影迷而言,這可能代表他們最喜歡的質感。但就全片素材統(tǒng)一性而言,盡管諾蘭和他的團隊已經(jīng)從鏡頭選擇、到布光構圖方面做了足夠多的協(xié)調設計,算是當前技術條件限制下的小小遺憾吧。

      未來如果真解決了IMAX膠片攝影機的噪音問題,我毫不懷疑諾蘭會用它全程拍完一部電影,絕對的。

      大格式膠片拍攝的挑戰(zhàn)與創(chuàng)新

      為對標終結融入式觀影體驗而選定攝影器材后,劇組就得每天面臨一些技術和藝術上的挑戰(zhàn)。

      影片有三條時間線,分別對應空中、陸地(包括海灘)和海上的場景。

      大格式膠片怎么拍攝空中鏡頭?并不是想當然的那般容易。鑒于高度和速度帶來的危險,好萊塢拍攝的空戰(zhàn)場面,特別是那些表現(xiàn)飛行員神情動作的近景鏡頭,以及他們POV視角的鏡頭,極少有真的在空中拍攝的。

      過去通用的此類場景拍攝,都是棚拍,但具體實現(xiàn)方式有所不同。一種是用現(xiàn)場投影(正投或背投),將事先準備好的航拍素材、投射到幕布上充當背景;演員則坐在攝影棚內的道具飛機山做匹配的動作。

      1946年電影《黃金時代》(Best Years of Our Lives),很典型地展現(xiàn)了投影幕布充當飛行視野的效果。以現(xiàn)在嚴格的眼光來看,這種拍攝方式的缺陷比較顯而易見:一是演員動作難以配合背景畫面,比如視野表示傾斜時演員們卻紋絲不動;二是光影變化不真實,棚內固定布光難以匹配運動視野;三是景深很不自然,一眼看上去就比較假。

      電腦特效發(fā)展之后,空戰(zhàn)場景同樣用棚拍,只不過由綠幕替代了過去的投影,后期再數(shù)字合成飛行背景。棚拍現(xiàn)場的機艙模型,多為電動,可帶動演員做出匹配飛行的動作;飛行背景也多采用電腦動畫,這樣都讓演員與飛機的動作、乃至機艙內外光影變化更為一致。但“幾乎”畢竟不是完全,很多時候,這樣制作的空戰(zhàn)場景,還是很容易看出數(shù)字特效的痕跡。無論是背景中的云朵,還是飛機機身,乃至敵機被擊中的爆炸火光及黑煙,都不是那么真實。一般觀眾可能說不出假在哪里,但大腦在接受這樣的視覺信息時會有所反應。按照諾蘭的說法,即使是普通觀眾,也能輕易分辨出此類場景的真假。

      諾蘭不想給觀眾的視覺體驗、制造這樣一層數(shù)字膈膜。所以他決定用真飛機架著真攝影機、在空中實拍。

      但他首先要解決的,是笨重的IMAX膠片攝影機的架設問題。飛機整體是個精密的系統(tǒng),多出這么大一坨,特別是將它架設在一側機翼上時,對機動性能的影響,機體做類似翻滾或大角度規(guī)避動作時對機翼的拉扯等,這些都得考慮得到。

      好在這些都可以歸結為工程問題,在負責飛行部分的航空動力工程師、以及來自潘那維申負責鏡頭的光學工程師的通力合作下,攝影機的架設問題得到完美解決。比如說同類空戰(zhàn)場景里經(jīng)常出現(xiàn)的“機身捆綁式”視角,就是將攝影機架設在機翼上,展現(xiàn)實際飛行時的動態(tài)。攝影機可以上天,但攝影師和跟焦員不可能跟著掛在飛機上。所以,在上天之前,都得根據(jù)當時所拍鏡頭需要,仔細調整好取景構圖焦距等參數(shù)。你看,諾蘭在攝影機上天前,就得仔細檢查鏡頭,確保一切設定無誤。

      影片中的空戰(zhàn)場景,更多需要同時捕捉飛行員的反應,和飛機周遭環(huán)境的動態(tài),比如敵機或海上及陸地的情況。拍這種鏡頭時,架在機翼上的IMAX攝影機,就得鏡頭朝機身橫放。

      既然要拍飛行員的神情動作,自然得演員親身上陣,問題是演員不會開飛機,出于安全問題又不能遙控,最合理的解決之道,只能是讓真飛行員和演員一起上、由前者實際操控飛機;其原理和飛車特技中、特技替身躲在車頂或車后類似,只是飛行的特殊性,要求“隱形”飛行員必須在真座艙中。于是問題又來了:敦刻爾克戰(zhàn)役中英軍使用的MK-I型噴火戰(zhàn)斗機,是單座的,演員占了之后,真·飛行員該坐哪?

      諾蘭采用的,是“移花接木”之法:他找到和噴火戰(zhàn)斗機外形大致類似的蘇制Yak-52TW飛機,也就是前期媒體曝光花了幾百萬美元的家伙,然后用3D打印部件來給它“換臉”,同時在鏡頭設計方面考慮拍攝角度,盡量不露餡,特別是不露出第二個駕駛艙。

      可片中除了從機艙側面拍攝的飛行眼鏡頭,還有不少從機頭方向往后拍駕駛艙的場景,如果百分百空中實拍,第二個座艙肯定露餡。權衡利弊之后,諾蘭做出了妥協(xié),那些飛行中的演員的正面特寫,是在地面利用道具完成的。

      飛機局部模型像根“火腿腸”似的、安置在一根長軸上,一端的圓型把柄,可以操控機身做出翻滾動作。整個設備架設在一個電動平臺上,還可根據(jù)需要模擬機身的震動。有時候,諾蘭會親自上陣,操控模型完成滿意的取景。

      為了取得近似空中的背景,整套設備又裝在高出海面的平臺上。

      不過,最難的還是表現(xiàn)飛行員的過肩拍、以及POV視角,Yak飛機座艙內即使能勉強塞下IMAX膠片攝影機的機體,也絕對沒法按照諾蘭要求的自由搖動鏡頭、以模擬飛行員扭頭觀察的動作。

      最終劇組研發(fā)出一組類似“潛望鏡”的探針鏡頭,不僅可以伸過前面座艙駕駛員的肩頭、拍攝儀表盤、瞄準器、后視鏡等細節(jié),還能以馬達驅使轉動,完成“搖”的鏡頭。近景照片可以看得更清楚。而且,由于這樣的鏡頭不會出現(xiàn)飛行員的正臉,實際坐在前面飛行員座艙的,是攝影部的掌機員,他在空中可以控制探針鏡頭的左右搖動。

      細心的讀者,會注意到圖中攝影機上IMAX的標志是上下顛倒的,證明攝影機也是翻轉著安置的,這其實也是為了應對探針鏡頭的挑戰(zhàn)。該鏡頭包括一組光路復雜的棱鏡系統(tǒng),它可以保證成像質量,但可惜的是產(chǎn)生的畫面是翻轉的。由于IMAX規(guī)格的70毫米膠片,是橫向走片的,無法通過簡單翻轉底片,來得到正常的畫面。是諾蘭自己、想出了將攝影機本身上下顛倒的修正方式。

      至于表現(xiàn)空戰(zhàn)全景的常規(guī)第三方視角,對于本片而言,反倒是技術含量最少的。劇組主要用兩種飛行器來完成此類拍攝。一種是直升機,IMAX攝影機被裝進一個特別的多軸穩(wěn)定系統(tǒng)中。另一種是“歐洲之星”(EuroStar)小型飛機,機尾經(jīng)過特殊改造,加裝了一個底座,用以裝載IMAX攝影機。

      相對而言,片中的陸地拍攝要稍微“常規(guī)”些。比如說開場的小鎮(zhèn)街道鏡頭,多數(shù)是用平穩(wěn)的攝影車拍攝。只是根據(jù)鏡頭需要,有所調整。比如說,需要表現(xiàn)鏡頭的升降時,帶伸縮炮的電動攝影車比較方便,

      而像“路遇撒傳單”的場景,機位無需大幅度升降,就用軌道車,到了海灘之上,也大量使用軌道車跟拍主角。

      在防波堤上諸多運動鏡頭,也都是軌道車的功勞。在拍攝《暗黑騎士崛起》和《星際穿越》時,諾蘭就已嘗試手持方式(肩扛)運用笨重的IMAX膠片攝影機。經(jīng)過那兩部作品的積累,本片的手持攝影,終于散發(fā)出令人矚目的魅力。

      手持攝影不穩(wěn)定的畫面,特別適合表現(xiàn)主角內心的情緒,以及一些具有緊張感的主觀視角。比如開場不久、主角被德軍機槍襲擊時,手持近景捕捉到他有些絕望的慌亂。士兵在海灘列隊等著撤退時,手持攝影畫面紀錄的,是他們忐忑不安的內心。還有醫(yī)療船被炸沉,主角躲在防波堤支柱上僥幸偷生時,晃動畫面,越發(fā)烘托出現(xiàn)場的混亂。

      值得一提的是,海灘空氣本身就潮濕,加上近距離接觸海浪,手持拍攝時、防水工作很重要。攝影指導肩上的攝影機,就套上了特殊的防水袋。與攝影機相連的其他電子設備,也都裝入防水袋中。劇組還特意購買了小型充氣閥,跟拍時托著相關設備隨攝影機移動更方便。

      裝上膠片盒與鏡頭的IMAX MSM 9802型攝影機,重量超過90磅(約41公斤),加上方正有棱角的外形,扛在肩上實在考驗體力。別看本片攝影指導屬于“中胖”的體格,平常也沒有特別注重鍛煉,片中所有手持攝影,都是他親自上陣完成,可算“藝術激情激發(fā)體力”的典型了。當然,緊跟著的器械總監(jiān),一般也會幫忙分擔攝影機的重量。可見拍電影也是個體力活。

      拍攝海上鏡頭時,手持攝影依然大有用武之地。除了照常表現(xiàn)混亂的場景,比如海上救生艇,和艦艇內藏的鏡頭。片中海上場景的主角,是一艘名為“月石”(Moonstone)的小船,其隨波浪起伏較大的物理特性,與手持攝影風格吻合。

      小船上的對話,可能占據(jù)全片臺詞的大部分。所以,基于前面體到的IMAX膠片攝影機噪聲問題,很多小船鏡頭是用潘那維申65毫米攝影機拍攝的。船上起伏不定的環(huán)境,讓跟焦成為一場挑戰(zhàn)。好在本片第一攝影助理經(jīng)驗豐富,純粹憑感覺就提供了精準的鏡頭焦距,尤其是很多人物特寫鏡頭,在IMAX巨幕上看起來迫力十足。

      小船的鏡頭,大部分都是在海上實拍。除了在那艘船上的手持攝影,片中也有一些比較客觀的全景鏡頭,是從一艘改造的“攝影船”上拍攝的。

      船上裝有吊臂,可以拍攝一些手持攝影不方便拍攝的鏡頭,比如片尾飛機墜毀引發(fā)漏油著火的場面。片中另一艘小船——士兵們原本想用來逃生、不料卻被德軍士兵無聊當做靶子射擊的那艘——故事主要發(fā)生在艙內。除了船體外觀鏡頭,所有艙內場景,其實都是在華納片廠的造浪池內完成。出于安全考慮,片中艦艇中彈傾覆的場面,也是在造浪池里利用1:1模型拍攝。

      由于影片的高潮中、三條時間線交匯于海上,這當中就包括英國飛行員海上強行降落、差點溺斃的場景。該場面其實是分兩部分拍的,以飛機視角拍攝的從空中入水的鏡頭,劇組真的將IMAX攝影機裝在了一架無人機上,然后以彈射的方式入水。原本設計都考慮到了攝影機的漂浮時間及回收辦法,實拍那天出了點差錯,無人機比預想的沉沒得快,等劇組趕到時,已經(jīng)連同攝影機沉到海底去了。好在浸水的膠片,最后又被救回來了,拍攝素材沒有損失分毫。強行落水后的飛機全景,也是在海上實拍,而那些表現(xiàn)被困飛行員掙扎求生的近景和特寫,都是在造浪池里完成的,由于有部分水下鏡頭,注意圖中攝影機被封閉在一個特制的防水道具中。

      大格式膠片實拍的魅力

      費了那么多精力應對挑戰(zhàn),全程采用大膠片格式拍攝的《敦刻爾克》,究竟在視覺上有何魅力呢?

      首先是無與倫比的真實性,真實到有種看紀錄片的感覺。其中尤以空戰(zhàn)場景最為典型,觀眾能感受到,演員扮演的飛行員,是真的在空中飛,其肢體反應,也和機體動作一致協(xié)調。最關鍵是遠處的海天背景體現(xiàn)的景深,以及座艙玻璃反射的光影,一切看起來都是那么自然。有對比才有鑒別,看到這樣的空戰(zhàn)場景,會讓你覺得以前看過的空中特效都太假了。因為這份真實,諾蘭營造的那份懸疑才倍感扎實。

      此前,很多人對用大格式膠片、特別是70毫米IMAX膠片來拍攝人物特寫有誤解,以為大格式是為大場景而生,用在人物身上浪費了。但《敦刻爾克》的畫面,不僅讓觀眾深深意識到錯誤,還會讓人愛上了大格式膠片的特寫,甚至比片中的空戰(zhàn)場景更愛。從巨幅畫面中的角色表情,可以讀懂很多深層蘊意,會對當年事件中各色人等的心態(tài),有更精準的把握;手持攝影,也越發(fā)拉近了觀眾與角色的距離。諾蘭所說的“高度體驗”,應當不止視覺表層,沒有比通過畫面直指人心更深、更好的體驗。

      同理,片中緊張真實的空戰(zhàn)場面、固然令人震撼興奮,但事后讓我回味最多的,反而是一些相對比較平緩、運鏡異常簡單的鏡頭。

      諾蘭在《敦刻爾克》中,終于將IMAX全畫幅的魅力發(fā)揮到了最大。1.43:1相對全程2.20:1的數(shù)字版、或是1.90:1的普通IMAX版,不再是像“注水豬肉”那般多出些可有可無的畫面,而是實實在在能提升觀影體驗。

      明明1.43:1畫幅更大,容納畫面更多,為何反而感到艙內空間更逼仄、從而更加替湯老師提心吊膽?因為更接近方形的畫框,下意識里更讓人聯(lián)想到盒子;而在構圖上,它又實實在在表現(xiàn)出艙內空間的有限(完整顯現(xiàn)后方艙蓋框架及弧度)。反觀2.40:1的構圖,上方艙蓋被切掉不知還有幾何,狹長的畫幅反而凸顯兩側視野之遼闊,襯托得湯老濕仿佛成竹在胸、勝券在握。而這,并非接下來的劇情想要傳遞的。

      同時還請注意1.43:1版本畫面四周的“暗角”(vignette),那是鏡頭視野變形的征兆,隱約間凸顯了人在極度緊張裝太下的確會出現(xiàn)的“隧道視野”(tunnel vision)。2.40:1版本借助切割、看似消除了畫面瑕疵,卻讓主角的視野變得清澈而犀利,與這組鏡頭實際想要表現(xiàn)的角色心境背道而馳。

      可以說,只有真1.43:1畫幅的膠片或激光IMAX影院,才能完整還原諾蘭想要傳遞給觀眾的那份體驗,其他版本的體驗要弱化不少,甚至可能被扭曲。

      大格式膠片拍攝的可持續(xù)性?

      如此說來,諾蘭的確將大格式膠片、特別是1.43:1畫幅的IMAX膠片的魅力,發(fā)揮到極致。有這樣成功的案例,是否會鼓勵更多的電影人采用大格式膠片呢?答案是很難。

      首先,從諾蘭本身來講,他的言行就有些“精分”。他一方面說,膠片的優(yōu)勢不僅在于作為保存媒介,還在于其畫質本身的優(yōu)異。然而,諾蘭在拍片實踐中用的,僅僅是以IMAX規(guī)格膠片為主的大格式,未見其有采用普通35毫米膠片的意圖。這不僅讓人對他“膠片遠勝數(shù)字”的固執(zhí)有些微詞,畢竟,他僅僅是用自己的實踐證明了“頂級膠片”遠勝“一般數(shù)字”;可IMAX規(guī)格作為膠片中的“愛馬仕”,存在已經(jīng)幾十年而且沒有新的頂級膠片出現(xiàn);反觀數(shù)字規(guī)格發(fā)展迅速,阿萊Alexa 65、RED 8K等奮起直追,已經(jīng)將膠片與數(shù)字兩大陣營的畫質差距,拉近了不少,未來未始不存在反超的可能。

      其次,以諾蘭如今之能,好萊塢片廠及IMAX大佬們,自然愿意抱粗腿為其大開方便之門。但其他導演——且不說為數(shù)巨大的新人導演——就沒這份待遇。諾蘭在拍攝《敦刻爾克》過程中,能夠召集足夠強大的工程技術力量攻關,換成能量差幾個等級的導演,分分鐘被技術問題和各種資源限制壓得寸步難行。諾蘭的成功很難復制,IMAX公司的技術部門,可能也經(jīng)不起更多的折騰。試想如果諾蘭、痞昆、PTA、J.J.、扎克·施耐德等齊齊開拍 IMAX膠片長片,那IMAX反而要焦頭爛額了。

      再者,不管諾蘭和攝影指導VHV老師宣稱多么將IMAX攝影機玩成了“狗破”(Go Pro),實際上距離很多數(shù)字攝影機的便捷性、還存在相當?shù)木嚯x。而且隨著數(shù)字技術突飛猛進,這個距離會進一步演化成鴻溝。諾蘭將IMAX膠片攝影機用到極致,也只是某一小方面的極致,比如說IMAX攝影機,還是更適合舒緩沉穩(wěn)的構圖與鏡頭運動,不說當不了“狗破”用,硬要去學“狗破”反而會劣勢盡顯。

      此外,IMAX膠片規(guī)格要拓寬市場,就得應用于各種類型片。特效是不可繞過的一個因素,為了保證IMAX膠片高畫質的統(tǒng)一,諾蘭將數(shù)字特效的用量壓縮到最低,僅僅是些擦除線纜之類的粗淺活,可即使是這些活,也在6K分辨率下進行的話,對特效公司和其他后期處理部分,都是巨大的壓力,資源稍不豐厚的項目都玩不起。何況還有很多物理特效難以實現(xiàn)的效果,必須采用數(shù)字特效。就算將來特效處理流程的分辨率提升上去了,還存在一個“必要性”問題,比如一部90%鏡頭都有數(shù)字特效的影片,還有必要強求用IMAX膠片拍攝么?如果膠片現(xiàn)場捕捉的,只是最后合成畫面的一小部分,那這部分的高畫質又有何意義呢?

      這一次,諾蘭等于是利用頂級資源玩了把行為藝術,效果的確很好,也很值得去頂級影院領略其完整魅力,但要說它對絕大多數(shù)的普通電影人有何啟發(fā)、甚或引領新的膠片拍攝風潮,恐怕都是值得商榷的。

      從感性的角度,我不愿意《敦刻爾克》成為絕唱;但理性地講,孤寂不正彰顯其卓絕么?作為觀眾,且看且珍惜就是了。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wǎng)站內容來自網(wǎng)絡,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立即刪除!
      膠片 人物 運動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天天操天天射天天色| 日韩亚洲av无码一区二区三区 | 亚洲国产欧美另类va在线观看| 看一级毛片国产一级毛片| 四虎永久精品免费网址大全| 被弄出白浆喷水了视频| 国产精品…在线观看| 99久久一香蕉国产线看观看| 天天色天天操天天| jizz.日本| 天天干免费视频| a毛片免费观看完整| 国产精品视频免费一区二区| loveme枫と铃樱花动漫| 国产高清一区二区三区视频| jlzz奶水太多奶水太多| 国产色无码精品视频国产| 69影院毛片免费观看视频在线| 国产无遮挡裸体免费视频在线观看 | 永久免费无码日韩视频| 亚洲精品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乱码| 狂野猛交xxxx吃奶| 动漫痴汉电车1~6集在线| 精品精品国产欧美在线观看| 国产免费久久精品丫丫| 青青草国产青春综合久久| 国产成人精品免费视频大全办公室 | 韩国三级bd高清中文字幕合集| 国产人妖视频一区二区破除| 精品亚洲欧美无人区乱码| 四虎影院成人在线观看| 精品在线视频免费| 四虎免费在线观看| 激情成人综合网| 你懂得的在线观看免费视频| 玩弄放荡人妻少妇系列视频| 全彩福利本子h全彩在线观看| 欧美高清精品一区二区| 亚洲综合校园春色| 欧美成人免费全部色播| 亚洲国产欧美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