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相關主題元素矢量
楊國棟
空間場景是影視藝術作品中角色、劇情、敘事等賴以寄居、賴以演繹、延伸及升華的唯一母體。空間場景對于影視藝術作品的作用顯而易見。空間場景設計是整個電影設計過程中牽系著所有影視藝術要素的重中之重,空間場景設計對于建構、呈現、表達、實現電影主題等都起著不可或缺的承載作用。空間場景設計由要素準備與景別承載開始,諸要素的彼此關聯及其一體化承載至關重要,而空間場景設計的架構,則為電影主題烘托提供了圍繞核心的關鍵。
一、 對電影主題直覺觀感的承載作用
(一)空間場景要素準備與景別承載建構
影視藝術視域下的空間場景設計,絕不僅僅只是傳統意義上作為一種陳列展示空間的存在,亦不僅僅只是作為一種單純構造的空間存在,它是包含著整個影視藝術演繹全過程的一種綜合時空以及影視要素交互的空間存在。空間場景設計,同時擁有著與其他影視藝術要素的深度融合性與互動性。眾所周知,影視藝術空間場景設計中最重要的就是景別和景深,景別和景深與空間場景要素關系最為密切,景別和景深中的主鏡頭更是一組鏡頭的核心。所有的主鏡頭串接起來,其實就建構出了電影的主題,而主鏡頭即是空間場景設計的核心;圍繞這個核心,角色的空間互動、劇情的時空延展、敘事的時空推演等,均與空間場景設計有著深度融合性。同時,無論是角色還是劇情,亦或是敘事,都離不開空間場景設計,都要在其中產生角色置身于空間場景牽系空間場景,劇情與敘事原于空間場景引導空間場景的互動性。
(二)要素關聯一體化承載建構
針對影視藝術作品的解構可見,所有的空間場景都毫無例外地連接著其他空間場景,因此,在進行空間場景設計的過程中,必須采取系統化、一體化、可持續化的聯動考量。同時,空間場景更連接著角色、劇情、敘事等影視藝術要素,所以,針對空間場景的設計,還必須按照角色設定,將其進行與空間場景協調、映襯、渲染等的考量,以使得空間場景與角色之間,能夠建立起一種角色場景關系,從而實現空間場景設計對于角色以及角色表達主題等的承載作用。而從劇情而言,空間場景設計與劇情聯系得顯然更加緊密,劇情敘事演繹的全過程都需要一個時空基底,敘事所涉及的四要素亦全部與空間場景設計息息相關。并且,值得注意的是,在整個敘事過程之中,有時空間場景是相對不變的,這就更加要求空間場景設計必須具備對于角色、事件、時空演繹的可持續性、相對變化性、視角層次性,以更佳地建構起其對于電影主題的藝術化承載。
(三)空間架構建構承載
影視藝術要素一體化聯動承載與景別景深深度融合互動承載等,為電影主題提供了系統化、可持續化、互動化的表象化直覺表達支撐。這種表象化的直覺表達以觀眾與空間場景的距離、視角等的變化,而建構著對于電影主題承載的功能實現。從進一步的直覺表達而言,則需要空間場景設計對于空間架構與光影等直覺等進行更深層次的研究。在針對空間場景進行實際設計的過程中,擬真式表達始終是表象化直覺表達的首要任務,因此,就需要以空間架構針對空間加以構圖透視,將主鏡頭所要求的情思表達點設置為透視點。而整個空間場景設計過程中的其他一切要素都要圍繞著這些透視點加以安排設計。構圖透視的空間架構進階技法對于電影主題的表象化直覺表達,不僅有著更符合電影擬真性要求的承載,且電影中奇觀呈現式的視覺震撼力與視覺沖擊力等直觀感受皆來源于此。
二、 對電影主題知覺象征的承載作用
(一)空間場景設計氣氛表現烘托
空間場景表現與空間場景表達的表象化直覺的構圖透視,為高度擬真并再現電影中的人物、景物、事物等的真實關系,建構出了表象化的藝術化基礎。尤其是畫面中所有人、事、物的向心型透視,更是為視覺審美的進階表達提供了由直覺表象所承載的空間感立體感、顯在感。而從更進一步的象征性表達對于畫面和諧與均衡等要求加以探究,空間場景設計過程中針對整體視覺畫面氣氛的渲染與烘托顯然尤為重要。氣氛的烘托與色彩有著較為直接的關系,色調的冷暖調諧、飽和度的調諧、人事物固有色與映襯色的調諧、高級灰與復雜色的調諧等都對氣氛有著重要影響。此外,空間要素中的光影投射等亦會對氣氛表現有著直接關乎心理的決定性影響。由此可見,空間場景設計與影視藝術作品內外各要素的聯系,為建構烘托提供了由表象化向抽象化表達的過渡。空間場景設計對于心理的影響,已經成為抽象化建構表現與電影主題承載的重要表達。
(二)主觀思想與客觀空間場景設計表現承載
空間場景設計的抽象化與象征性表達,是電影主題承載的經典難題。傳統的空間場景設計在有形物質空間方面用力過猛,而實際上,抽象化與象征性表達恰恰是由客觀的有形物質空間的“景”向無形的主觀精神空間“情”的一種進階過渡表達。電影主題承載所孜孜以求的,恰恰是創制者主觀能動性、主觀思想意識、主觀創造表達的一種體現,這種體現才是電影主題表現力強化的關鍵。從傳統的電影創制意義而言,“情”與“景”是二元對立的,然而,從現代電影創制的抽象化進階意義而言,“情”與“景”二者實際上是彼此不可分割的。但是,單純狀景易,情景兼具難,能夠在電影的創制過程中緣情布景、寓情于景、情景相襯,從而令觀眾能夠觸景即生情才是空間場景設計的高級境界。誠然,一切景語皆情語,能夠達到真正的情景交融的藝術化高度才是電影承載主題的最高技法與致高境界。[1]例如,在《白蛇傳說》一片中即能夠體察到,由主觀思想與客觀空間場景設計所烘托而成的想象空間,影片中許仙搭救白蛇是千年之前,同時,是僅存于白蛇一人腦海中的記憶與許仙的重逢的所有記憶涌上心頭的表達,只能透過主觀思想的想象空間方能得以達成,在此時顯然千言萬語都將是蒼白無力的。
(三)審美表達與根性靈魂承載
空間場景設計關乎心理狀態的氣氛表現承載與主觀思想表現烘托等,分別為空間場景設計提供了心理與藝術、情感與藝術、心理與情感等的一種通感式表達。由后現代視角而言,這種通感式表達恰恰就是一種形而上的審美文化的升華。這種審美文化的升華創制,分別經歷了共鳴感染、沉浸同化、移情升華這三個階段,由此而實現了空間場景設計向抽象化象征性審美的一種超越了物質直覺的精神知覺的傳遞與表達。而空間場景設計亦借由此,實現了觀眾承載電影主題的審美效應表達,電影中的進階審美的知覺感知等事實上即來源于此。這種審美效應表達實際上是透過有形建構的能指,向人文價值與人性光輝所演繹與詮釋的根性靈魂所指的一種形而上的升華。這種升華將主觀思想與客觀建構更好地結合起來,實現了空間場景設計的由具象化直覺空間到抽象化象征性知覺空間的躍升嬗變。
三、 對電影主題意象升華的承載作用
(一)由要素場域而精神場域的升華承載
傳統的空間場景設計之所以技法與表達無法形而上地助力于影視藝術作品,其根本原因恰恰就在于其缺乏一種空間場景設計的意象化升華。這種空間場景設計的意象化升華,不僅與民族文化息息相關,亦與審美體驗、審美表達、審美意識、審美觀察等息息相關。與觀眾的審美體驗相契合的意象化表達能夠瞬間引發觀眾的共鳴,若審美表達與觀眾所能接受甚至與觀眾所期待的表達技法、表達手段、表達呈現相一致,則會引發觀眾隨之而主觀能動進行的意象化升華。而審美意識與審美觀察則與觀眾的形而上的審美認知有著一體化的聯動關系。[2]透過表象空間場景要素等物質要素不斷梳理抽象化象征性表達經由抽象化象征性表達,進一步梳理整部影片基于精神場域的意象升華,從而實現空間場景設計基于電影主題的意象化空間的一種升華提煉。
(二)由重構而重組的升華烘托
空間場景設計是影視藝術創制過程中的活躍因素,空間場景設計充斥著無限的可能性。例如,僅以空間場景設計透視法而言,就可以要么采取單點透視法,要么采取多點透視法,要么采取中心透視法。而事實上,這些形形色色的技法的選擇,無不會對電影主題的最終呈現產生由創制差異微觀而對電影宏觀帶來的巨大藝術化的分別。這種藝術化的巨大分別,反而是決定一部影片成敗的關鍵。[3]因此,針對這些可能性,最大限度地發揮主觀能動性,并從中選擇出最優解,才是空間場景設計創制者的根本性任務。基于電影主題的這種重構與重組,所關注的是角色與敘事的精神世界與精神場域,因此,空間場景設計,更重在運用視覺語言表達角色的精神存在意義與存在價值。同時,電影更應在空間場景設計對于主題的承載之下,實現一種由直覺知覺而意象化幻覺的藝術化升華。
(三)由象而意的升華承載
從空間場景設計的物質層面可見,空間場景設計具有時空關聯的連續性、延展性、意象性。這種連續性使得時空與空間場景相伴而行,延展性則隨著時空的演繹而不斷地衍生出抽象化的象征性進而透過這種抽象化象征性的不斷在頭腦中的累積,而實現終極的意象化的升華。這種意象化升華已經由有形的物質空間場景設計進入到了無形的精神空間場景設計之中。相對于單純的有形的物質空間場景設計,無形的精神空間場景設計表達,對于精神升華的熔鑄有著非常深遠的影響作用,而電影中進一步進階升華的幻覺享受等即來源于此。由最初的原生視覺表象直覺,而觸動感知的衍生知覺,最終直抵意象升華的幻覺式表達,從而完成了整部電影由空間場景設計對于電影主題的全面承載,為電影織夢過程完成了最后一縷光影的收納、編織、呈現、升華、入幻,亦完成了電影由具象化空間到抽象化空間的進階轉換,以及由抽象化空間到意象化空間的躍升與嬗變。[4]
結語
空間場景設計的抽象化承載表現主要體現在由氛圍而心理,由心理而審美的層層晉級之中。而空間場景設計的意象化承載表現,則由要素場域向精神場域的重構與重組中實現,從而實現由象而意的終極升華承載。勿庸諱言,目前的中國電影中的空間場景設計中的意象化表達尚處于探索階段。在電影的創制過程之中,如何將空間場景設計理論與空間場景設計建構、表達、升華等實踐結合起來還有較長的路要走。尤其是在表達與升華階段,尚較為薄弱,但完全可以將這種形而上的理論作為一種他山之石,以期其對于中國電影事業、電影產業、電影工業的發展提供一種強大且有利的助推作用,推動國內優秀的創制者們向空間場景設計探索無限可能性。
參考文獻:
[1]孫夕雯.內心渴望與社會現實的碰撞——析《雨中的貓》空間場景的象征意蘊[J].海外英語,2014(6):196,198.
[2]盧婧.從虛無主義走向蘇非主義——關于《金色筆記》中幾處空間場景的內涵釋讀[J].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學報,2012(4):
141-147.
[3]陳三元.自由幻想的破滅——論《一小時的故事》空間場景的象征意蘊[J].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9,14(1):82-85.
[4]張茜,黃懷璞.從廢墟里撿起的婚姻——《瑪利亞·布勞恩的婚姻》空間場景與人物境遇評析[J].蘭州交通大學學報,2008(5):
94-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