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縣2018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二十四節氣安仁趕分社暨第十屆油菜花節...
肖婭暉
摘 要:近年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是社會關注的熱點話題,其文化衍生品的開發與設計也隨之成為重點的研究方向。2016年,中國“二十四節氣”申報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獲得成功,如何將“二十四節氣”與現代設計相結合以推動其發展并創造更大的社會價值是目前亟待解決的問題。本文通過非物質文化衍生品目前存在的狀況分析,結合時代特征和社會需求,探索出“二十四節氣”文化衍生品的創新設計新策略。
關鍵詞:“二十四節氣”,文化衍生品,創新設計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6-0246-02
一、前言
“二十四節氣”是中國人通過觀察太陽周年運動,認知一年中時令、氣候、物候等方面變化規律所形成的知識體系和社會實踐,是中國傳統歷法體系及其相關實踐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獨有的宇宙觀蘊含著中國人數千年的勤勞與智慧,被譽為中國的“第五大發明”。
隨著2016年“二十四節氣”申遺成功,“二十四節氣”逐漸回歸到現代人的生活,與其相關的視覺設計及產品設計在當今有著廣泛的社會需求。文化衍生品,其實就是文化創意產品,它是設計者利用原生藝術形態的人文精神、文化元素、符號意義、美學因素等特征進行解讀和重構,將文化元素與產品創意相結合,形成新穎、時尚、實用的文化創意產品。它包含工藝、電影、視覺藝術、產品等設計內容,是目前極具社會價值和市場價值的新型產業。
二、非物質文化衍生品的發展現狀
文化衍生品在國外已有較為成熟的發展,但在我國才剛剛起步,最早在旅游紀念品、博物館藝術品等方面有所開發。這幾年通過政府的全力推動,非物質文化以及其文化衍生品的發展開始呈上升趨勢。但涉及到“二十四節氣”的應用還是極為有限。縱觀其現狀,總體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發程度有待加強
體現在非物質文化衍生品的開發還不夠全面和深入,開發品種少,延伸面窄,分類定位不夠清晰,缺乏層次。目前關于“二十四節氣”的文化衍生品最多的為字體設計,且只限制于字面的創意變化,能變成實物的十分有限。
(二)概念泛濫
文化衍生品是時代催生出的新型產物,大家對它的理解還不夠深入,導致市面上的文化衍生品門類眾多,五花八門。很多衍生產品只是一個文化現象的“貼牌”,或是粗制濫造的藝術復制品,產品只關注形式,缺乏內涵凸顯,能真正體現文化內涵并能活態轉化的產品較為少見。
(三)產品同質化,缺乏創新
非物質文化衍生品在產品的表現上仍以傳統手法和表現居多,結合現代設計理念創造的產品又缺乏對傳統文化的鏈接,能完好結合的案例并不多見。關于“二十四節氣”的文化衍生品,目前多以插畫表現形式為主,設計者的思維跨度不大,題材和內容也是圍繞節氣務農生活而展開。
(四)重量輕質
原創設計力量緊缺,產品的品質無法在一定時間內得到體現和提升,商家和廠家為了追求更高利益,在文化衍生品的開發和設計環節中不夠嚴謹,片面追求量的生產,從而忽略了文化衍生品最核心的品質體現。
三、“二十四節氣”文化衍生品設計新策略
(一)尋找文化根基,挖掘生命基因
挖掘“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生命基因是創新設計的前提。“二十四節氣”的生命基因主要體現在它獨特的地域文化、民俗文化和節氣特征等方面。
泱泱中華,地大物博,縱然是一國之域,南北兩地也因地理跨度大而產生不同的氣候,節氣的體現也不盡相同。比如說冬至這個節氣,我國北方有吃餃子的習俗,而南方有些地區則是吃丸子、餛飩或是吃狗肉。立秋節氣,北方盛行吃爆肚來貼貼秋膘,南方則有吃秋桃、洗澡等不同說法。璀璨而鮮明的節氣地域文化和民間習俗,它如開在一棵大樹上的果實,有蘋果、有鮮梨、有南橘、有北橙,甜美而豐盛。“二十四節氣”的文化生命基因各不相同,呈現出不同的生命狀態。
若要追溯其根源,它們的文化根基只有一個,那就是幾千年的華夏文明和儒家美學的結合,是富有東方情調的含蓄美和圓融吉祥的寓意美的結合。放在“二十四節氣”的設計上便要講究大而不同、和而不渾。設計師就必須深入了解各個地區的節氣文化習俗、地域特征,以便創造出千姿百態的節氣文化衍生品。
(二)堅持活態傳承,文化融入生活
顧名思義,活態傳承就是讓過去高高在上的傳統文化變成現實,讓其在傳統文化的熏陶下飄出人間煙火味。文化衍生品的傳承創新設計具體可從以下兩方面著手:
1.從“再生”設計入手,讓“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融入現代生活
這里所指的再生不止是材料的重復利用,而是指傳統文化元素符號的再設計、再創造。例如,臺北故宮博物院的朝珠耳機和“朕知道了”膠帶等系列產品自研發上市以來深受大家喜愛(如圖1所示);朝珠耳機改變了耳機原有的使用方法,融裝飾與功能與一體,用完可直接掛在脖子上,成為一種實用型裝飾品(如圖2所示)。這些“接地氣”設計,讓高端的文化概念和符號蔓延到老百姓的衣食住行,成為不可磨滅的生活印記。又如故宮博物院在開發藝術衍生品之前,注重研究現代人們的生存方式和生存狀況,更多的去了解和分析人們在日常生活中喜愛哪些文化元素,以什么方式和手段接收文化信息,如何滿足不同年齡段使用者的差異化心理需求。在廣泛進行社會公眾需求調查的基礎上,確定文化創意產品的研發和營銷策略。
2.以“成長”型設計進行滲入,讓節氣文化煥發新生
文化衍生品從生命基因的尋找到再生,其生命周期可能只有一次,但是傳統文化的活態傳承要周而復始,一代代延續下去,在設計上就要長遠的考慮其更新換代的問題。特別是“二十四節氣”的文化價值體現在隨著時代和氣候的變化而不斷變化,全球氣候變暖,全年平均溫度提升,清明節氣特征提前,因此我們要賦予其新的內涵和特征。設計師要根據現代氣候的勞作規律和生活習慣進行新的形象塑造。endprint
(三)結合科技手段,創造無限可能
傳承不能亂來,要有章法,“二十四節氣”的傳承也如此。傳承創新的過程就是對傳統文化反思和尊重的過程,避免全盤接收和思維僵化。“二十四節氣”文化衍生品的設計要與現代文明生活相適宜,利用現代科技手段,通過品牌形象設計、跨界融合、互動體驗、數字化技術,以公眾需求為導向,從原素材中尋找靈感,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為今用”、“學以致用”。
1.注重品牌形象設計
品牌作為一種標識,蘊涵著巨大的市場潛能,文化品牌更是文化的經濟價值與精神價值的雙重凝聚。 “二十四節氣”文化衍生品設計要培育擁有較高知名度和美譽度的創意品牌。設計研發應著重發揮觀眾的創意與想象力,系統梳理二十四節氣的文化體系、道統內涵及民俗風物,實施文化創意一體化的設計原則:從創意始點—文化解讀—受眾分析—復原文化—視覺設計—材料使用—工藝選擇—推廣形式—產品誕生,對“二十四節氣”文化衍生品進行全方位的品牌設計。
2.跨界融合
近年來,“文化+制造業”、“文化+旅游”等多種業態融合模式不斷涌現,為文化衍生品的開發注入了新活力。 “二十四節氣”文化體系包括很多方面:氣候、農業、節日、活動、美食、文化、宗教祭祀等,可創新設計的內容十分廣泛,借助跨界融合可讓節氣文化更加立體飽滿,增加了與社會的鏈接面,可更快提升其在社會的影響力。例如,故宮博物院從2013年開始嘗試研發制作App,發布了《胤禛美人圖》iPad應用程序,推出了《韓熙載夜宴圖》、《每日故宮》等多種App。這種方式更加樂于被年輕觀眾接受,故宮文化也順利打入年輕一代人的生活。
3.互動體驗
增加用戶與產品之間的互動環節和文化體驗,使衍生產品從定位上發生本質變化,因互動與體驗的加入,使產品成為一段記憶的實物載體。“二十四節氣”包含很多節日,各個地區又有不同的節日慶典活動,這些動態場景更需要有趣、好玩的互動體驗去進行有效傳播。可以開發“二十四節氣”非遺產品的品牌展示中心和生活方式體驗館,展示與之相關的衣食住行等衍生品,讓“二十四節氣”變得可摸、可試、可用。現在已經有博物館開始應用VR技術打造全新的參觀模式,這是一種新的文化體驗,真正實現了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全貌“再生”。
(四)回歸文化本質,堅守工匠精神
將文化衍生品融入現代生活,要以公眾需求為導向,注重產品歷史性、知識性、藝術性的同時,更多關注產品的趣味性、實用性和互動性,使人們真實感受和理解“二十四節氣”所傳遞的文化魅力。研發人員要深入梳理和解讀節氣文化內涵,將“工匠精神”滲透到文化衍生品的創作之中,去除浮躁和逐利心理,重塑人與物之間珍貴樸素的和諧關系。應用更多工藝方法如染織、陶藝、漆藝、編織等,進行民間與傳統,文化與藝術的結合,研發出更多具有高文化創意附加值,并能代表中華文化水平的創意產品。
四、結語
將無形的文化遺產轉化為一套能夠表達核心文化內涵、符合現代傳播規律的“二十四節氣”文化符號系統,有助于推動非遺文化在社會公眾層面傳承、創新與實踐,增強人民對于中華傳統和非遺保護的文化認同感。我們可以通過文化衍生品將“二十四節氣”背后的民間風情、人文關懷、生活美學播種在社會公眾心中,借助凝聚了“工匠精神”的文創產品,為推動中華文化走向世界貢獻一份珍貴的力量。
參考文獻:
[1]楊靜.博物館紀念品的設計研究與開發[J].包裝工程,2011.
[2]王采蓮,田童.基于“再生”的博物館衍生產品創新設計研究——以湖北省博物館為例[J].科技導刊,2016.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