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工程機械工業協會組織召開非道路移動機械排放問題研討會
胡智鋒 周建新
摘要:研究中收集2015年中國(限內地)出版的電視研究相關著作共204本(含報告、年鑒、叢書、專著、教材等)并對其進行梳理和評析:在此基礎上,透析當前中國電視研究的研究熱點、研究重點和研究趨勢,展現中國電視研究領域的最新面貌,并將此歸納整理為中國電視研究的學術文獻。
關鍵詞:中國電視;電視藝術;電視研究;學術著作;2015年度;述評
本研究共收集2015年中國(限內地)出版的電視研究相關著作共204本(含報告、年鑒、叢書、專著、教材等),具體樣本情況見表1。通過對所研樣本的甄別、梳理和判斷,本研究力求全面描摹2015年中國電視研究的著作圖景。
一、文獻典藏類
(一)報告
2015年出版的中國電視研究報告大致可分為綜合類研究報告和行業類研究報告:綜合類研究報告主要從傳媒產業媒體融合和文化產業等大格局下研究中國電視的發展方向和趨勢:行業類研究報告則重點對紀錄片、動漫、電視劇、新媒體行業等進行總結和分析。
綜合類研究報告中,《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報告(2015)》不僅包含了宏觀的“2015年中國傳媒產業發展大趨勢”,還囊括了“經濟新常態下廣播影視發展”、“電視節目線性播出的收看時間延伸——電視節目時移收視行為觀察”、“聚人氣大數據與生態圈:2014年中國電視節目創新一瞥”等多個聚焦電視微觀議題的作品。
“廣電藍皮書”《中國廣播電影電視發展報告(2015)》采用定量和定性相結合的研究方法,一方面采集年度權威信息和數據,全面深入展現2014年中國廣電行業改革發展的進展和特點;另一方面,對2015年廣電行業的發展趨勢做出了判斷,并用翔實的案例聚焦行業典型,生動展示成功經驗。
“媒體融合藍皮書”《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5)》思考并解讀了“媒體融合的本質是什么”“傳統媒體如何與新媒體在各個層面進行融合”、“如何運用互聯網思維從簡單的搬運工轉向搭建平臺的全面融合”等問題。書中既有專家的研究成果,又有業界實踐的探索經驗,從理論和實踐的不同維度對“媒體融合”的未來發展進行了研究和設想。
《中國文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2015》對2014-2015年度中國文化產業的整體發展現狀與趨勢進行分析。在“廣播電視產業年度發展報告行業報告”中,學者列舉了年度廣電產業中具有代表性的創新舉措和商業模式案例,并對廣播電視等相關文化行業的政策進行了全面分析。
本年度發布的電視行業類研究報告涉及面廣、內容豐富。其中,關注紀錄片行業研究的兩份報告相互呼應、各有側重。《中國紀錄片發展研究報告(2015)》主要關注國內外紀錄片行業的發展情況,對中外紀錄片發展態勢皆做出深入解析。此外,報告還對紀錄片電視頻道進行個案研究,對2015年熱門的紀錄電影進行了分析點評。“紀錄片藍皮書”《中國紀錄片發展報告(2015)》側重中國紀錄片行業的發展情況,除分析紀錄片的發展形勢外,作者還對公眾,政策媒介融合等問題進行研究。
“新媒體藍皮書”《中國新媒體發展報告No.6(2015)》全面解析了新媒體發展對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的深刻影響,并展望中國新媒體的未來發展趨勢,該報告包含了“2014年中國電視業融合轉型研究報告”,記錄了傳統媒體融合和轉型的過程。
由中廣聯合會移動電視分會發布的《中國移動電視發展報告(2015)》,對移動電視的概念進行了重新定義,對移動電視在新的政策、技術環境下的發展方向、路徑、關鍵點進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此外,報告還特別對移動電視的覆蓋與受眾變化、移動電視內容生產與播出情況進行細致分析。
除了紀錄片和新媒體的行業發展報告,聚焦動漫和電視劇行業的研究報告也在本年度誕生。“動漫藍皮書”《中國動漫產業發展報告(2015)》不僅對2014年中國電視動畫產業發展做出了詳細匯報,還聚焦熱點,對2014年中國新媒體動漫產業發展和動漫IP跨界運營進行了解讀。《中國電影、電視劇和話劇發展研究報告(2014卷)》主要針對2014年國產電影、電視劇和話劇的創作、生產與演出情況、理論研究和學科建設現狀進行具體論述和評析。報告按內容大致分為三輯,其中第二輯收錄的是關于電視劇研究的論文。作品以《歷史轉折中的鄧小平》《雷雨》等多部優秀的電視劇為研究對象展開細致研究。
(二)叢書
本年度與電視研究相關的叢書主要包括“影視新視野叢書·第二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和“現代傳播文叢·第三輯”(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
“影視新視野叢書·第二輯”包括《電視劇質量綜合評價體系研究》(羅琴、李向東、周瀅著)、《中國電視劇創作史論》(王彥霞著)《娛樂與煽情:韓劇編劇技巧解析》(黎鳴著)、《影像數字化的歷史沿革與媒介功能研究》(李興國、徐智鵬著)、《網絡電影研究》(楊曉茹、范玉明著)、《窺視與奇觀:中國電影影像特征的視覺文化研究》(張斌寧著)等著作。
“現代傳播文叢·第三輯”(胡智鋒總主編)包括《年度對話:中國傳媒發展的回顧與展望》(胡智鋒編著)、《傳播學研究:全球轉型與中國想象》(張毓強主編)、《新媒體研究:方法與觀念》(潘可武主編)、《新聞學研究:本土文體聚焦下的學術進展》(劉俊主編)、《傳媒觀察:傳媒變局的中國實踐》(張國濤主編)、《傳播文化:文化傳播的中國思考》(張國濤主編)、《傳媒經典個案:互動與匯聚》(趙均主編)、《媒介經營管理:創新與融合》(潘可武主編)、《傳播藝術與藝術傳播:探索與重建》(李立主編)9部著作。文叢包納了編輯部同仁從《現代傳播》雜志2009至2013年刊載論文中精選出的200余篇佳作,匯集了傳媒領域內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成果及前沿動態:既從宏觀上展現近年我國傳媒領域的學術圖景,也在微觀層面對國際傳播、新媒體等具體話題和傳媒個案進行重點關注,從而構建起全面而富有針對性的內容體系。
此外、“媒介研究創新叢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新增了《中國廣電新媒體10年》(趙子忠編):“媒介市場調查與研究叢書”(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新增了《聚焦收聽率——<收聽研究>新觀察精粹》(陳若愚編)、“止海戲劇學院電影學叢書”(中國電影出版社)新增了《中國影視文學發展的歷史、現狀與前景》(周斌、厲震林編)、”海外新聞出版實錄叢書”新增了《海外新聞出版實錄2014》(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進口管理司編)等。
(三)年鑒
《中國電視收視年鑒2015》分為綜述和專題兩部分。綜述部分以翔實的收視數據為依據,從收視環境、觀眾特征、觀眾收視行為、頻道競爭、節目競爭等方面對2014年中國電視收視市場進行全方位描述與分析。專題部分聚焦中國電視收視市場大事件,對新聞類綜藝類體育類節目進行收視分析。
《上海傳媒發展報告2015版:媒體格局突破與創新》以“媒體格局突破與創新”為主題,分析2014年傳媒格局,解讀傳媒政策,關注在媒體新革命的大背景下,媒體創新轉型、探索突破的現狀與未來。全書聚焦于“融合中創新”這個核心議題,探討在機制資本、結構、技術等諸多矛盾糾結下媒體如何突出重圍,融合平臺、內容、受眾、技術等資源協同創新突破,開拓傳媒新格局。
二、著作類
(一)電視史論研究
本年度,電視史論研究方面佳作迭出、成果豐碩。在電視歷史研究領域,《年度對話:中國傳媒發展的回顧與展望》集結了胡智鋒教授十年來與來自政府、業界、學界的劉春、汪文斌、王甫、吳濤、梁曉濤、靳智偉、高峰、徐舫州、朱虹、王云鵬、時統宇、仲呈祥、苗棣、劉文(以對話年度為序)等先生的銳意交鋒和智慧碰撞,力求對當年度中國傳媒發展的熱點或整體狀態進行全面梳理。《廣播電視學學科體系建設研究》回顧了廣播電視研究的歷史與范式,學科的含義與學科建設的探討;包含了廣播電視史學研究述評實務研究述評、交叉學科研究述評和西方廣播電視研究述評等,系統歸納了廣播電視學科體系建設的歷程與收獲《鏡像中國:20世紀中國電視批評史》是首部獨撰的中國電視批評史,可以幫助讀者從紛繁復雜的電視理論和浩如煙海的電視批評史料中刪繁就簡快速厘清中國電視批評的發展歷程。此外,《廣播電視歷史研究文存(2009-2014)》和《廣播電視史學:機遇與挑戰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對我國電視研究的發展歷程和研究成果進行回顧和匯總。
在電視本體理論研究方面,《電視藝術哲學(修訂版)》描摹出電視藝術的基本形態并深入分析了電視藝術相關基本概念,對電視藝術本體特征進行深入探討。《理論電視學》提出了“理論電視學”這一概念,對電視研究的理論建構做出探討。此外,《2015-影視文化(13)》及《對影視熱的冷思考》等也對當下中國影視的問題展開思考和研究。《神話·理解中國傳統文化的媒介化生存:基于對電視傳播的考察》運用多種理論資源,揭示出傳統文化在大眾媒介傳播中的意義,提出中國傳統文化的媒介化發展路徑。《傳媒時代的“語-圖”關系研究》在視覺文化的視野中探討文學藝術和圖像藝術之間的關系。著作從媒介、主體、文本、機械創作和表征等方面分析“語-圖”的差異,并系統揭示出“語-圖”之間存在的復雜關系。
在電視媒介批評方面,《中國電視批評》力圖從電視的藝術表現形態入手,科學、全面、歷史地探討中國電視藝術敘事方式以及價值觀,通過藝術美學藝術社會學、藝術語言學等角度對中國電視進行全面分析和研究。《媒體評論學》回溯了中國媒介評論的歷史,講述了媒體評論的功能與分類,對不同媒介的不同評論形式進行了具體分析。
此外,一些學者還在社會學視野中闡發對電視媒介的認識。《新聞媒介與社會》從媒介和社會的雙重視角,研究了新聞傳播與新聞媒介,新聞媒介與社會系統、社會發展,新聞媒介與國際社會等關系《<現代評論>的文化視野:20世紀20年代媒體與社會個案研究》以《現代評論》刊載的文化教育及科技方面的內容為研究對象,探尋和評價多種文化建設觀點的源流及其利弊得失,緊密聯系新文化運動和風云激蕩的政治形勢展開學術討論。《電視與西藏鄉村社會變遷》在發展傳播學的理論框架中,探究電視信息對鄉村發展的助推作用,充分展示改革開放后電視為鄉村生活帶來的巨大變化。《逃離電子文化的陷阱:尼爾·波茲曼媒介學思想研究》介紹和解析了媒介批評家尼爾·波茲曼的媒介理論,從而拓展其研究成果在當代中國社會的意義。
(二)電視類型節目研究
本年度,眾多學者投身于電視類型節目的研究,并促成了這一研究領域的繁榮景象。相關著作涉及電視劇、電視綜藝節目、電視新聞節目、電視紀錄片動畫等多種電視節目類型的解讀與研究。
在電視劇研究方面,《電視劇名作解讀》結合具體作品對類型電視劇進行解讀,將電視劇評析與理論探討緊密結合,系統介紹了電視劇批評和解讀的方法。《中國電視劇類型批評》選取與構建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關系最為密切、最具代表性的電視劇題材類型,對其問題進行剖析解讀,并在此基礎上論述中國電視劇的困境和突圍策略。《中國電影理論與公安影視傳播》具體論述了當代中國公安題材影視劇的發展流變以及當下警察影像的探索意義。
在電視綜藝節目研究方面,由苗棣、畢嘯南主編的《解密真人秀:規則、模式與創作技巧》從歷史梳理、概念界定、形態敘事、類型特征及實踐創作等多個角度,對真人秀節目進行了詳盡、客觀的分析,對相關節目的從業者具有重要的指導和借鑒意義。
在電視新聞節目研究領域,《電視采訪學》論述了電視采訪的共性與個性、采訪策劃、采訪方式與手段、動態新聞采訪、現場快速采訪等十個方面,全面調理地介紹了電視采訪的基礎知識。《公共議題的媒介圖景:醫療衛生報道研究》通過對近年來中國醫療衛生報道的考察,全面探討了醫療衛生事件的媒體呈現方式、醫療衛生報道的生產過程及其影響因素、醫療衛生報道的社會效應等,對于我國醫療衛生報道的實踐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新聞采寫實用教程》著眼于培養掌握全媒體業務技能的“卓越新聞人”這一目標,突出知識技能的實用性,兼顧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傳播特性,具有較強的前沿性和專業性。
電視紀錄片研究領域同樣有佳作誕生。何蘇六豐瑞等學者撰寫的著作《紀錄片創作》從紀錄片創作的演變,中國紀錄片的發展,紀錄片的策劃、拍攝采訪、剪輯、結構、倫理以及中國紀錄片營銷等十個角度入手,系統講解了紀錄片創作與推廣的過程與方法。《跨文化視域下的紀錄片主體性研究》依據“主體性”意涵在不同文化中的嬗變脈絡,系統論述了中國紀錄片在跨文化語境中面臨的問題,提出建構跨文化傳播中紀錄片主體性的可行性路徑。此外,《影像書寫歷史·紀錄片參與的歷史寫作》在跨學科理論思維框架下,探討了紀錄片參與書寫歷史的學術議題。
動畫研究是近年來影視藝術研究的熱點。在本年度,動畫研究體現出鮮明的本土性與國際性結合基礎理論與實踐探索并進的特征。在動畫史論研究方面,《中國動畫史》以民族化的視角,詳述了各個時期的動畫史,并初步探求了民族動畫的本質內涵。《青年藝術文庫·北美動畫藝術簡史》和《當代新藝術解讀系列:當代歐美動畫解讀》對國外動畫發展歷程和經典作品進行介紹和研究。在動畫基礎理論研究方面,《動漫論》結合相關理論基礎和創作教學實踐,對“動漫”這一較為年輕的藝術形態進行了解釋、概論和通述。《實驗動畫》對實驗動畫的本質屬性,基本原理與發展現狀進行了介紹。在動畫創作和產業層面,崔建成主編的《影視動畫創意賞析》以影視動畫創意設計為主線,講述了影視動畫創作的一些成功案例,同時穿插介紹了影視動畫的歷史演變,為電視動畫制作人提供了專業的基礎介紹《日本動漫角色與角色消費研究》剖析了日本動漫角色與角色消費的過程、動因及異化現象以及后現代消費文化語境下日本動漫角色消費模式的自然建構和發展趨向。
在廣告研究領域,《中國廣告傳播研究軌跡》第一次系統、全面地梳理30多年來我國廣告傳播研究的學術成果和發展軌跡,對我國廣告傳播研究的可持續發展提出對策性建議。《廣告儀式傳播》從傳播學、社會學和廣告學的交叉視角,以傳播儀式觀和互動儀式理論為研究范式,為數字化背景下廣告學研究提供理論和現實指導。《電視廣告敘事與批評》通過大量的案例分析,對電視廣告的敘事文本要素以及由此所構成的一種與受眾交流的機制體系進行探討。《電視商業廣告語體研究》以語體學為切入點,對電視商業廣告語體進行了系統研究,豐富了傳媒語言的研究內容。
(三)電視實踐應用研究
在電視實踐應用研究方面,學者們的研究基本覆蓋了電視節目從策劃、制作到宣傳、播出的全過程,對從業人員具有較強的指導意義。
在電視節目策劃與制作研究方面,《電視節目策劃教程》以當前電視節目的新生態為背景,總結和歸納了電視節目策劃中的創作規律和經驗,對電視節目發展史上的經典節目和熱播節目進行了分析與探討。《電視節目制作》以實際應用為出發點,通過理論與實踐的結合,由淺入深地介紹了電視節目制作的基礎知識。《電視節目剪輯》深入分析了不同類型的電視節目的剪輯流程及特點、基本原理、剪輯原則和技能支撐,此外,《高清電視攝影技術》《電視攝像基礎》《電視攝像技藝教程新編》《電視攝像技術與藝術》等著作聚焦電視影像的技術和創作手法,對電視影像從業人員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
在電視傳播研究方面,《輿論應對危機傳播》既有對中外典型案例剝繭抽絲的剖析,也有對當下媒介生態切中肯綮的論述,具有時代的前瞻性和敏銳的洞察力。《輿情引導與危機處理》同樣關注社會輿論與危機傳播的問題。著作不僅系統介紹了有關輿情監測、輿情研判預警、輿情引導與應對方面的知識和理論,還為輿情管理部門研判和引導輿情的具體工作提供了指導和參考性建議。《傳媒領袖大講堂》收錄了2015年“傳媒領袖大講堂”中新聞傳媒領域的專家學者、資深人士對新聞傳媒領域的前沿、熱點問題的專業解讀。《印度尼西亞大眾傳媒研究》對印度尼西亞傳媒業態、監管理念與模式和全球化背景下的變革趨勢進行了描摹。
同時,關注國際傳播的學者們也在本年度推出了相關著作。《傳播與創新——對外電視傳播論文集》集合了眾多學者的研究視角和研究成果,對中國電視對外傳播與創新都有著重要的啟示意義。《媒體視野中的中國與世界(論文集),以多種新聞事件為切入口,考察中國當代社會發展、國家軟實力與新聞媒體之間復雜的互動關系。《數字時代的電視國際傳播:路徑與策略》分析了數字時代電視國際傳播的特點和規律,并結合我國電視國際傳播的發展歷程、現狀和未來展望,分析電視國際傳播的內容、渠道和觀眾定位,并在發展路徑和策略方面提出建議。
在播音主持藝術研究方面,《節目主持藝術基礎》不僅梳理了節目主持藝術的發展歷程,界定了節目主持人的特征、節目主持人的素質構成、基本技能、傳播策略、角色認知、形象設計等基礎理論,還充分運用了語言學、新聞學、傳播學、社會學、藝術學、心理學等相關學科的理論知識解讀節目主持藝術。與此相似《電視節目播音主持》和《廣播節目播音主持》也聚焦于播音主持藝術的基礎理論和實踐方法。《大眾媒介口語創作》從口語文化特征出發,結合相關理論,對口語在大眾傳播中的模式、價值進行論證,同時提出了一系列口語創作的方法,對于大眾傳播在口語層面的教學和實踐工作具有一定的參考價值。《當代播音主持藝術概論》是2005年出版的《語言與傳播——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藝術新論》的修訂版,其從語言藝術和傳播藝術的角度觀照播音主持藝術,闡述了主持是傳必求通、整合節目、引導輿論的藝術。《新聞播音實務》在梳理介紹播音主持理論的基礎上,為讀者提供了豐富、生動的播音主持訓練材料。
在本年度,電視產業研究受到眾多學者的關注其中,《常話短說·電視娛樂視頻從業者的紅寶書:廣電十年》以2003年廣電數字化前后為起點,第一次完整地記錄和展現了中國廣電十年來的發展歷程。著作呈現了廣電行業從產業環境到宏觀政策,從網絡技術到業務運營,從個人變遷到資本介入,從媒體融合到體制變革等相關內容,力圖全景式再現中國廣電行業的發展歷程。《三網融合產業鏈研究》結合當前的三網融合理論探討和實踐,立足我國三網融合實際,從實踐操作的角度,認真研究三網融合產業鏈的發展。著作既包括對運營工作中具體問題的研究,也包括宏觀層面上對三網融合未來發展趨勢的判斷。
另有一些學者關注歐美電視產業的體制和發展。《歐洲新聞與傳播研究文叢·歐洲傳媒概覽:產業規制教育》《美國廣播電視體制變遷研究:從“公眾委托模式”到“市場模式”》等著作對歐美地區電視產業運營的發展歷程和現狀展開解讀。
在電視運營研究領域,《創新在路上——北京廣播電視臺節(欄)目創新獎2012-2014年度獲獎作品創作談》從內容生產創新的角度,將北京電視臺及北京人民廣播電臺從2012年至2014年“創新獎”的獲獎成果制成集錦,并對其加以梳理分析,為電視臺、廣播電臺節目及欄目的創新與發展發揮促進作用。《影視運營》利用運營的理念提出了我國影視劇制作的新思路和新方法,倡導影視制作要從微觀入手、從宏觀思考,將影視制作作為一個項目進行運營該著作匯集了《甄嬛傳》《中國好聲音》等上百個影視運營案例,生動講解影視運營的注意事項、商業模式、審批制度、核心要素等問題。《高清電視論:高清電視運營與管理》以高清電視的發展為主線,圍繞其科技文化、產業市場及中國高清電視的發展現狀、高清頻道的運營管理和發展規劃,全面系統地梳理了高清電視的歷史和現狀,并科學客觀地規劃其未來發展目標,此外,《奔跑吧,兄弟》《經濟與法:十年案例精選》《8848》等作為電視節目相關衍生產品的著作也于本年度出版,力圖與節目之間形成良好的互補。
此外,還有一些學者關注新媒體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對電視媒體在新媒體時代的轉型發展進行了進一步探索。相關著作包括《互聯網思維的傳播學邏輯》《從數字電視到互聯網電視:媒介政策范式及其轉型》《媒體融合背景下廣電創新與轉型升級》等等。
三、結語
2015年是我國電視媒體面對嚴峻挑戰的一年面對這樣的國內外業內外的形勢和背景,電視業界和學界眾志成城、集思廣益,從多個層面、多個角度,來研究探討我國電視并取得了諸多成果。概括起來,本年度我國電視研究總體呈現出以下特征:
首先,電視史論研究備受矚目。在本年度,聚焦電視史論研究的著作內容豐富、成果豐碩。相關著作從多個視角對我國電視的發展歷程展開回顧和反思,對當下我國電視節目的想象和問題進行批評,其內容既涵蓋對我國電視發展道路的探析、對電視藝術的基本形態的觀察探究,對也包含對我國電視學學科體系建設歷程的回顧和思考。
其次,電視媒介與國家、社會和文化的互動關系受到關注。在本年度,學者們從電視新聞、電視劇、電視文化形態等方面切入,從媒介角度積極觀照醫療公安、鄉土生活、都市交往等多個社會議題,探析新形勢下電視媒介與國家形象、文化戰略、國際社會之間的關系,將電視研究置入寬闊的視域與格局中。
此外,本年度關于電視研究的著作仍存在一些問題與不足,如播音主持研究方面的著作在內容上存在重復,電視新聞資訊節目與傳播研究尚待突破性成果等。但整體而言,本年度我國電視研究著作體現出較強的理論意義和應用價值,在研究視角和研究方法上亦有創新之處,為我國電視研究增添了新的成果,也為電視媒介發展提供了新的智慧。
(責任編輯:陳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