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洛伊德原理下動畫的異質空間研究-...的游戲室 海賊漫畫連載 第三季
白英伯
精神分析作為一種重要的由心理而社會,由心理而藝術的人本擘析,其不僅有著深刻的社會意義,而且更有著強烈的對于影視藝術作品的規(guī)訓價值。即便是作為一位樸素的心理字家,亦會在其精神分析領域為包括文藝在內的整個社會做出潛移默化的修正貢獻。動畫作品的最偉大的特質之一,即是能夠令創(chuàng)制者更加充分地發(fā)揮其無極化的想象力,從而為觀眾創(chuàng)制出一種無極化的不可思議的異質空間。面對這種不可思議的異質空間,觀眾作為人類個體首先會作出的,顯然是一種本能下意識的對于異質空間的間離性反應。在布萊希特的視閾下,這種間離性反應既有其出色的陌生化特質,又有其出戲性逆反性特質。這些特質的應用將對動畫創(chuàng)制帶來基于精神分析應用的種種啟示。
一、 基于感性主動間離的精神分析表象化表達
(一)福柯式異質空間的緣起與失衡
早在20世紀60年代,福柯即以其著稱于世的空間六大特質而提出了關于異質空間的完整理論。他將研究的視野深入至原始社會的各向異性化的危機型異質空間,并以此而解構了異質空間的單一文化性,同時,福柯更以一種獨特的視角探析了另外一種更加司空見慣的異質空間。這種異質空間類似于較為封閉的主動與世隔絕的休憩空間(如世外桃源等)、極為封閉的強制與世隔離的被動禁忌空間(如精神病院或神的居所等)、極度封閉的強制隔離的被動禁閉空間(如監(jiān)獄等)。動畫作品以其無極化想象創(chuàng)制出來的各種異質空間,其根本原因在于觀眾在接觸這類影視藝術作品中的主動意識感性會在第一時間做出一種感性間離的近乎本能的下意識反應。這種基于感性的主動間離反應使得觀眾的主觀感受與客觀實體之間會立即出現(xiàn)某種失調、失序、失衡,而這種主客觀之間的失調、失序、失衡即所謂的精神分析意義上的人性。
(二)福柯式異質空間的延展與間離
福柯以其六大特質所劃分的三種異質空間都與人類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lián)系性。而同時,這也為動畫作品之中的所有異質空間放飛想象。由此可見,包括動畫作品在內的所有藝術作品均既有著現(xiàn)實隔絕性、偏離性、間離性,同時,亦潛移默化地存在著基于現(xiàn)實的脫胎性、升華性、聯(lián)系性。福柯亦創(chuàng)造性地為其賦名為“異托邦”,并將其概括為一種文化性質的精神與特殊想象的異質空間。這種異質空間顯然有著衍自原生思想的創(chuàng)新、神秘性、異質性。動畫作品中的異質空間存在著相對而言更為復雜的交織性,這種交織性包括了思想與意志的交織、知識與精神的交織、創(chuàng)新與創(chuàng)制的交織;同時,還顯性地存在著一種時間與空間的更為復雜的基于創(chuàng)制、基于觀賞、基于意象的交織。這種更為重要的交織性為動畫作品開創(chuàng)了一條無極化創(chuàng)制的思想完全可以游離于精神的更加形而上的手段。因此,才能夠為觀眾帶來一種更為復雜的間離的、游離的、出離的基于顯性串行歷時性與隱性并行共時性的異質空間。
(三)基于感性主動間離精神分析表象化表達
動畫作品中的異質空間實質上就是一種時空復雜、隱顯互見、彼此交替的空間。這一異質空間為包括動畫作品在內的影視藝術作品帶來了一種架構起敘事的最為基于的向度;敘事過程之中的所有細節(jié)、表現(xiàn)、表達等都要向這一向度趨之若鶩。而這一異質空間卻終將掩蓋在動畫作品等令人目炫神迷、心旌搖蕩、燃情爆緒的表達之中。
福柯理論基礎意義下的異質空間在現(xiàn)代影視藝術,尤其是動畫作品創(chuàng)制過程中的應用,更顯見于一種后現(xiàn)代狀態(tài)的表達。這種后現(xiàn)代狀態(tài)的表達不僅反映了異質空間的全部特質,而且更在其中有機地植入了一種足以承托人類精神、意識、思想等的精神分析的形諸于微妙變化的模因。這種與異質空間、現(xiàn)代性表達、動畫創(chuàng)制過程有機融為一體的精神分析表達使得異質空間實際上永遠都無法逃脫其時間祛魅歷時與空間復魅共時的抽象宿命。這種抽象宿命亦更進一步地為觀眾帶來了一種擺脫切近、表象、具象,進而觀察這些異質空間的更加形而上的視角。
二、 基于理性被動間離的精神分析抽象化表達
(一)原欲的模式化應用
人類既是最為敏感的情感接收與感知動物,又是最為敏感的情感傳遞與表達動物。這種情感的感知與表達的不可細分化的物質基礎即是人類先天具足的弗洛伊德視閾下的利比多。這種以利比多命名的原欲為影視藝術表達帶來了一種更為細分化的模因,這種模因顯然是一種解構、建構、重構情感與情緒存在的核心,同時,亦是精神分析目前最小的不可細分對象。弗洛伊德的這種精神分析向度已經(jīng)為傳統(tǒng)式的影視藝術,借助原欲達成傳統(tǒng)的情感與情緒無法表達、無法表現(xiàn)、無力呈現(xiàn)心理架構的重要抓手,并帶來了一種基于更小細分化的情感與情緒的解構,由精神分析架構心理表達顯然是直接跳過情感與情緒表達的一種更為便捷的途徑。世界最為優(yōu)秀的演員已經(jīng)在扎扎實實地踐行著這種范式的模式化表現(xiàn);例如,在表達最難呈現(xiàn)的悲劇狀態(tài)時,傳統(tǒng)的表達方式只有一種情感與情緒,然而,在透過動畫創(chuàng)制以精神分析呈現(xiàn)時,則可以劃分為多達七個過程。[1]
(二)精神分析對于動畫創(chuàng)制的表達加持
針對動畫的異質空間的精神分析,為動畫作品展現(xiàn)其不可或缺的靈性帶來了更為復雜化、多元化、無極化表達的可能性。而原欲是成為表達的核心,如上文所述,在呈現(xiàn)最難表達的悲狀態(tài)時,以原欲表現(xiàn)的七層異質空間可以分別細分化為最初的否認、打擊、逃避,進一步的剎那間襲來的無從擺脫的焦慮,更進一步的求償感,以及再進一步的自省救贖。在此四層異質空間之上,還存在著三層更加形而上的崩潰性失落、下意識代入、無奈接受等。由此可見,利用精神分析在動畫作品中建構異質空間,可以遠超目前動畫異質空間的過度單純化、簡單化、平庸化表達,可以進行更深層次與更復雜表現(xiàn)的更加形而上的表達。原欲作為一種不穩(wěn)定、可辨識、可控制的模因為這種表達帶來了不可或缺的表達范式;由此即可建構起一種更為高級的內主外客、內攝外衍、內化外達的虛擬表演層次。這種虛擬表演層次在動畫作品中的應用能夠為動畫帶來前所未有的在異質空間中更為自如的情感與情緒的基于間離的精神分析抽象化表達加持,進而為動畫產(chǎn)業(yè)帶來一種超越傳統(tǒng)視閾與語境的更為輝煌燦爛的前景。[2]
(三)精神分析對動畫創(chuàng)制的價值提升
傳統(tǒng)的動畫創(chuàng)制在異質空間中的應用充其量僅僅達到了一種基于理性提醒級別的過度淺表性的表象化與具象化的間離;而現(xiàn)代精神分析的介入則為異質空間的傳統(tǒng)阻抗與退行帶來了更佳的異質空間適應與全新自我重建的精神分析過程。這一精神分析的應用開天辟地地將自我重建為一個二元但卻并非分裂的而是有機的架構;這一架構以異質空間中負責警醒與間離的核心之我與異質空間中負責沉浸與深索的映現(xiàn)之我共同完形。這種核心自我與映現(xiàn)自我的結合才架構出一個基于現(xiàn)代精神分析意義之上的真正的形而上的自我;認識到這一點將對動畫異質空間的更加形而上的復雜化創(chuàng)制意義極為重大。同時,這種核心自我與映現(xiàn)自我的擘分亦為透過動畫異質空間的創(chuàng)制分別喚醒核心自我與映現(xiàn)自我,帶來了一條更加超常的表達之途,顯然二者可以更進一步地負責內化與外化兩種范式,從而實現(xiàn)影視映像動畫對于核心自我的自我肯定與價值提升。[3]
三、 基于理性主動間離的精神分析意象化表達
(一)基于主動理性精神分析的警醒式間離
動畫創(chuàng)制由于缺失演員的微妙表演而極易陷入于一種過度單一性表達的淺表性、淺意識性、淺思想性的陷阱之中。縱觀國內外失敗的動畫創(chuàng)制,從抽象的視角加以總結皆概莫能外;由此可見,優(yōu)秀動畫創(chuàng)制的這種以異質空間所帶來的類似不斷地提醒觀眾保持理性的間離性表達反而更易為觀眾帶來一種基于主動潛意識逆反的沉浸與移情的心理效應。這種主動式心理效應遠比傳統(tǒng)的影視藝術創(chuàng)制所極力追求的透過技術致幻、入幻、流幻等更要高明許多,并且更加能夠貼近于觀眾的心理、契合于觀眾心緒、觸及于觀眾的心靈,從而實現(xiàn)一種非物質營造的過度客觀牽系的,由主觀自愿自主自覺墮入的一種主觀能動性入幻的動畫意象化境界。然而殊不知這種主觀揣摩,在西方發(fā)達國家的表演體系里早已被更具先進性的精神分析所替代,而其最終亦將為動畫創(chuàng)制帶來一種基于主動理性警醒的澄明與潛隱,基于主動理性警醒的出戲與間離。
(二)對傳統(tǒng)創(chuàng)制的主動式意象化助力
無論是馮特還是構造主義,抑或是格式塔心理研究等,其重點均著力于更加低級的所謂主動走心的心理架構方面。而從弗洛伊德始,世界才更加清晰地明白了心理原來不僅只關乎一個具體而微的個體,心理原來可以透過個體而家族鏈,甚至據(jù)此而衍進至涵蓋整個社會,并且還能可以由心理的原理、理論、理念等,據(jù)以引申至更為廣泛的社會化應用、藝術化應用等更為廣闊的范疇之中。在精神分析的證偽研究的不斷深入下,科學性的由心理而社會,由心理而藝術的應用正在由淺表性的表象化與抽象化而漸進式地踏入到意象化層級。動畫異質空間的間離能夠穿透傳統(tǒng)創(chuàng)制的單一表達性,從而由基于精神分析的復雜表現(xiàn),而為觀眾帶來一種更具意象化的主動式的多義性、復雜性、融合性表達。[4]
(三)基于精神分析間離的賦能與使能
人類的情感模因存在著一種被弗洛伊德稱之為利比多的原欲,動畫作品在表現(xiàn)情感糾葛的過程中,更多地傾向于將這種原欲施以張力的縱橫交錯,從而為動畫作品建構出一種錯綜復雜交織下的基于精神分析的原欲復雜化表達。從精神分析的視角而言,原欲是一種人類普遍存在著的心理過程,而這一心理過程的角色投注才是動畫作品需要下大功夫灌注至動畫作品角色中去的根本要務。由此可見,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不僅對于人類的情志進行了最小化模因原欲的細分,而且針對傳統(tǒng)的情志進行了基于原欲的修正式表述,從而為動畫創(chuàng)制帶來了能夠由此而直接觸碰最為終極的意象化表達的進階之途。同時,這種基于精神分析的原欲才是情感與情緒表現(xiàn)的核心,由此出發(fā),方能建構出動畫的異質空間的基于理性喚醒的間離,而其恰恰亦是一種無度靈活性絕對主觀用事的相對理性喚醒,同時,這種間離式的精神分析亦是動畫作品創(chuàng)制的一種賦能者與使能者。[5]
結語
后現(xiàn)代精神分析對于動畫創(chuàng)制的最大意義在于其已經(jīng)能夠正確擘分動畫異質空間之中的核心自我與映現(xiàn)自我。這種擘分對于動畫創(chuàng)制而言具有著開天辟地的偉大意義,并能夠進一步以自我肯定與價值提升為動畫創(chuàng)制帶來更加深刻的表達。精神分析已經(jīng)成為高級動畫創(chuàng)制不可或缺的關鍵心理架構過程。缺失這種基于精神分析心理架構,則一部動畫片將失去其唯一能夠由時間祛魅與空間復魅的靈性表達。這種動畫異質空間間離的精神分析為動畫創(chuàng)制帶來了一種得以基于理性提醒、警醒、喚醒的不斷攝級深入的間離,帶來了一種解構主觀用事過度靈活性的一種相對理性喚醒以及基于精神分析的賦能與使能。
參考文獻:
[1]安虹鋼.逃亡、“弒父”與成長——從精神分析學角度試析《獅子王》[J].戲劇之家,2017(23):55,57.
[2]曹之文.從精神分析視域審視動畫電影《紅辣椒》中的人物形象[J].電影評介,2016(14):81-83.
[3]王婉貞.一場重尋自我的奇幻之旅——以精神分析學說淺析《千與千尋》[J].電影評介,2015(7):45-46.
[4]汪書春.弗洛伊德“人格結構理論”在電影中的成功運用——以動畫影片《麥兜響當當》為例[J].蘭州工業(yè)高等專科學校學
報,2011,18(6):81-83.
[5]韓瑩.解析《千與千尋》中的人物——再讀宮崎駿筆下的重塑與回歸[J].電影評介,2008(20):4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