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an id="wo85h"></span>
    <label id="wo85h"></label>

      央視系列政論專題片的認同策略

      電影
      電影評介
      2018年06月04日 20:53

      中央電視臺大型政論專題片-今晚20 30,兵團衛視將播出 法治中國 公...

      婁立原

      一、 前言

      十九大召開前夕,中央電視臺播出了7部重點政論專題片——《輝煌中國》《巡視利劍》《強軍》《將改革進行到底》《法治中國》《大國外交》《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這七部系列政論專題片充分反映了黨的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治國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的理論創新和實踐成果。

      中央電視臺發展研究中心于7月17日—10月11日 對七部專題片網絡傳播效果進行了數據監測,數據顯示, 這七部政論專題片在“兩微一端”、網媒等平臺進行了積極傳播, 實現了“大屏”與“小屏”間的共振, 形成了強有力的內容矩陣, 引發了跨平臺、多角度、多層次的裂變式傳播, 成為引領十九大預熱報道的強音。[1]迎十九大系列政論專題片從收視表現、網絡表現、媒體評價、網友評論、綜合評價五個方面,都有非常好的數據表現和傳播效果。每一部節目的累計收看量、網媒關注度、微博提及量、話題閱讀量、網民美譽度等數據在央視全年播出節目中有較高表現。該系列政論專題片是十九大召開前夕最具有傳播力的影像作品。

      迎十九大系列政論專題片采用具有新媒體時代特點的影像傳播方式,將重大理論通過受眾易為接受的方式進行講述。并且通過社交媒體開展互動、視頻眾籌等形式,有效地促進了青年受眾對黨的重大理論的認同。迎十九大系列政論專題片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和反響。在今后一個時期,各級黨委宣傳思想工作的一個重要手段就是制作播出各種政論專題片,制作政論專題片會成為電視媒體、傳媒公司、個人工作室等機構的主要業務,影視廣告和宣傳片等影像作品也會大量借鑒系列政論專題片的創作策略。本文從社會認同角度分析系列政論專題片的影像傳播策略,為今后媒體制作各類專題片、宣傳片、影視廣告等提供可參考的認同策略。

      二、 政論專題片的認同功能

      影像是通過感光和存儲設備記錄事物外形和運動,能夠將其再現和傳播的媒介。影像最早是通過電影進行傳播,后面又可以通過電視傳播和網絡傳播。在新媒體時代,影像的傳播方式可以按照顯示設備屏幕的大小進行劃分,如“大屏”和“小屏”等。影像是電影電視及新媒體等媒介的內容,按照麥克盧漢“媒介是人體的延伸”的說法,影像就是人類視覺的延伸。在有聲電影和電視發明以后,聲音也隨著影像一起傳播,影像中包含了聽覺元素。在新媒介時代隨著各種視聽顯示技術、3D技術、虛擬現實技術和體感技術的發展,影像還可以概括為人類可感知真實世界的形象再現。

      影像作為一種大眾媒介,具有政治屬性和政治功能。正如張昆指出的:“大眾傳播影響著政治進程,政治力量也決定著媒介傳播的方向”。[2]專題片是指具有明確傳播主題的影像作品,通過紀實性影像和解說詞明確傳遞主題思想。政論專題片也稱為電視政論片、政治宣傳片等,是從政治角度闡述評論社會重大事件和現實問題的專題片。政論專題片經常用于某一組織通過影像宣傳其指導思想、路線、制度、方針和戰略等政治理念。由于政論專題片的影像內容都是非虛構記事,是社會的真實記錄,因此也被歸為紀錄片的一種重要類型,部分文獻紀錄片、文化紀錄片等由于具有較強的政論屬性,也被歸類為政論專題片。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同盟國和協約國為了進行戰爭動員,分別制作和播映政論專題片進行宣傳,其中最有影響力的兩部作品為德國創作的《意志的勝利》和美國創作的《我們為何而戰》。祁林通過對兩部影片的傳播手段、受眾定位等進行分析,得出了影片畫面通過激發受眾的情感,使受眾認同影片的意識形態的結論,電影意識形態的圖騰形成如下的線索:電影技術——畫面——激發激奮的情感——認同某一意識形態。”[3]所以政論專題片的傳播效果很大程度取決于作品中的影像認同效果。

      認同是人類的心理過程,分為個體認同和社會認同兩個研究領域。個體認同是指單個個體對自我特點的描述,是個人的自我參照,是個人的認同作用;社會認同是個人對其所屬的社會類別或群體的意識。[4]社會認同理論最早由亨利·泰費爾提出,經過幾十年的發展,社會認同理論已經是社會心理學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意識形態認同、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等都屬于社會認同的范疇。社會認同理論認為社會認同經歷了社會分類、社會比較和積極區分三個基本的心理過程,可以簡單概括為人在社會中會把自己和他人劃歸為不同的社會群體,按照國家、民族、階級、政黨、區域等進行劃分。人們會比較自己所屬的社群和其他社群的優劣,并會在自己所屬的社群中發揮積極的作用。在當今社會,影像媒介作為人的延伸,是人感知社會的一個重要途徑,在社會認同這個心理過程中必定發揮著作用。

      戴維·莫利和凱文·羅賓斯在綜述多位學者有關電視和認同的研究基礎上,指出電視作為一種基本家庭媒介,構建“影像空間”使抽象的國家、民族概念形象化,發揮了連接社會群體的作用,使觀眾形成了國家認同、民族認同和文化認同。[5]馬丁·巴德羅對影像媒介的認同作用進行過論述,他認為媒介的關鍵作用是“將大眾轉變為一國人民,將一國人民轉變為一個民族”,廣播電視傳播技術促進了民族認同的構建和出現。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人們基于媒介形成了一個“認同的空間”,在其中“體驗沖突和休戚的相關性”,廣播電視技術的成就是“將國家這個政治觀念演化成親歷的體驗、情感和日常事物”[6]。電視傳播的影像作為人們的感覺的延伸,極大地拓展了人們認識世界的范圍,人們通過影像深入了解了自己所在社群的信息,特別是國家、民族等更為宏觀的社群信息,并形成社會認同。

      根據我國主流電視媒體的黨性原則,制作政論專題片并播出是一項重要的輿論導向工作,其根本目的就是使觀眾認同中國共產黨的意識形態,形成國家認同、民族認同、文化認同、政黨認同、理論認同等。

      三、 系列政論專題片中的認同策略

      為了使廣大干部群眾學懂弄通黨的理論和路線方針政策并貫徹落實,制作播出政論專題片是一種重要的宣傳方式。但是在新媒體時代主流媒體去中心化的形勢下,政論專題片的收視率、關注度和影響力也面臨巨大的挑戰。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指出:“任何事物都具有兩面性,新媒體發展也為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提供了機遇。”同時他還強調:“做好黨的新聞輿論工作,要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不斷提高能力和水平。”[7]因此政論專題片要發揮好傳播效果,需要在創作和播出過程中,充分重視認同策略的使用。

      (一)認同策略的概念

      策略在《辭海》中的釋義是適合具體情況的做事原則和方式方法。[8]在傳播學領域,傳播策略即為提高傳播效果而使用各種方式方法、手段和技巧等。肯尼斯·博克從新修辭學的視角,把認同策略定義為一種說服方法,指傳播者為了使受傳者更容易接受自己的觀點,在傳播時首先設法讓受傳者相信,他是“他們的人”,即傳受雙方都是自己人。受傳者如果認為傳播者與自己有相似社會地位、經濟狀況、文化程度、職業、經歷等,受傳者接受與他相似的人的影響會大于其他人。這是由于相似性能夠減弱受傳者的對立情緒和批判態度,產生親近感、認同感,使受傳者容易接受所傳播的信息。[9]博克的認同策略就是讓受眾產生社會分類,將自己和傳播者歸為一個社群的方法,從而使受眾認同傳播者。歐內斯特·博爾曼認為:“人們通過對共同想象的分享,烏合之眾可以轉變成有凝聚力的群體。”[10]他把這個過程稱為符號聚合,那么共享想象就是讓符合聚合發生的方法,使受眾認同自己所處的社群并形成凝聚力。范映淵認為敘事是共同體成員主觀選擇和價值詮釋的意識凝集,敘事是社群重塑記憶、構建認同的主要手段。[11]綜合以上觀點,認同策略是傳播者為了使受眾認同傳播內容而使用的相關方式方法、手段、技巧等傳播策略。

      (二)議題設置的認同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輿論導向正確,就能凝聚人心、匯聚力量,推動事業發展;引導社會輿論導向,要善于設置議題。一個主題要有多種傳播方法,形成全方位、多層次、多聲部的主流輿論矩陣,達到‘大珠小珠落玉盤的效果。高明的議題的設置,往往都是時機、技巧、方法的最佳運用。”[12]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運用好策略就能有效促進受眾社會認同。央視迎十九大系列政論專題片圍繞“黨的十九大”這個相同的核心主題,為了適應當前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趨勢,一個主題可以通過生動的形式、多樣的手段表現出來。

      1. 構建輿論矩陣,達到啟動效果。啟動效果是議題設置理論中的重要概念,指政治議題顯著性增加會使受眾啟動對該議題的評價。議題設置與啟動效果的關鍵在于“顯著性”,即意識到的重要性。當受眾意識到媒介傳播的信息對自己有顯著性時,受眾會更容易的注意到媒介議題并將其作為評判相關政治人物或政策的標準。[13]受眾在對議題進行評價的同時也會進行社會分類和社會比較等社會認同過程。一個議題通過全方位、多平臺等方式傳播,可以有效促進受眾認同。構建輿論矩陣,使受眾充分認識議題的顯著性。政論專題片要多種媒體平臺同時播出,并把握好播出時機,各種媒體之間要相互報道并推薦。各種媒體平臺要根據自身特點設置播出方式,視頻媒體實現直播、點播、分話題播出,平面媒體可以刊登解說詞和劇照。微博等新媒體平臺要充分實現互動。

      系列政論專題片在央視綜合頻道播出期間,央視“兩微一端”和其他視頻平臺也同步播出。人民網、新浪網、騰訊網等綜合門戶網站也在顯著位置設置相關報道的鏈接,并提供文字解說詞版供不方便觀看視頻的用戶閱讀。新媒體社交平臺將每集的議題分解為更小的話題,制作成幾分鐘的微視頻,受眾可以充分利用碎片時間進行觀看和互動。《輝煌中國》等三部專題片在國慶節前后播出,播出時機把握準確,充分利用國慶節日氛圍。

      2. 精準受眾定位,實現框架效應。羅伯特·恩特曼框架是指傳播者在進行某一特定議題的傳播時,從可知的現實中選擇一些要素,并且組織一種強調這些要素的方法以促成受眾某種特別的理解的過程。成熟的框架表現出問題界定、原因分析、道德判斷和處置意見。[14]托馬斯·納爾遜從政治傳播的角度認為框架和說服不同,說服是通過為受眾提供新信息以試圖改變受眾的態度,框架是通過激發受眾記憶中已存在的想法或信念來發揮作用。說服與態度的改變相關聯,框架則與改變個體對不同傾向的信息的權重相關聯。[15]因此框架效應產生時,受眾對議題的界定、分析、評判和處置的過程,同時會發生對議題中的政黨、國家、領導人、政治理論等政治主體的社會認同過程。受眾根據媒介傳播的信息和自身的記憶,將自己和政治主體劃歸為同一政治社群并與其他社群進行比較,同時會在社群中發揮作用。框架效應的關鍵在于議題傳播的信息和受眾原有的記憶的結合,議題中強調的要素要精準的向受眾傳播。

      央視迎十九大系列政論專題片共有7部,分別設置了新發展理念、全面從嚴治黨、走中國特色強軍之路、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國、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新時代黨的建設等議題。這些議題和所使用的材料在每部專題片中都有體現,通過精準的受眾定位,按照受眾不同的信息需求和接受特點來設置每部專題片中的議題。通過對受眾的區分和精準傳播,受眾會產生社會認同心理過程中的社會分類和社會比較過程,受眾區分越準確,認同效果就會更好。按照不同的受眾定位創作不同的版本,使用的材料要貼近受眾生活,覆蓋所有群體。新媒體中的影像可以按照受眾定位進行更為精細的分解,便于精準的傳播。

      《輝煌中國》的受眾定位為普通“國民”,我國大眾都有著強烈的國家認同,該片通過突出反映我國十八大以來貫徹落實新發展理念的輝煌成果,使受眾產生作為中國人的自豪感,作為普通群眾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輝煌中國》是中國首部大型“創作眾籌”的專題片,以內容眾籌的方式,讓全國百姓參與拍攝創作。[16]全片中有65個故事,250個成就點位和200組國家成就數據。65個故事都是普通人的故事,基本涵蓋了全國各地和各行各業,受眾都可以找到和自己體驗相似的故事,從而達成框架效應。在新媒體平臺傳播中還按照地域、行業、職業等把片中影像進行分解,推送更為精準的話題吸引受眾觀看和互動,引起了地方媒體和行業媒體大量轉發,相關群體受眾也大量轉發和互動。《將改革進行到底》的受眾主要定位為干部和知識分子,更多的注重思想性和理論深度,突出問題導向,深入闡釋了全面深化改革的意義和成果。片中使用的經濟、法律等專業術語多,采訪了大量專業權威人士。《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定位為多層次受眾,導演闡述說:“每集堅持多維度多角度講訴,讓不同層面的觀眾都能借此讀懂中國正在走的路、中國價值與世界的關系。”[17]

      (三)敘事的認同策略

      習近平總書記對講故事的認同作用有著重要的論述。他指出:“講故事,是國際傳播的最佳方式。講故事就是講事實、講形象、講情感、講道理,講事實才能說服人,講形象才能打動人,講情感才能感染人,講道理才能影響人。”他同時也指出了具體的策略:講故事要組織各種精彩、精煉的故事載體,要創新對外話語表達方式,研究國外受眾的習慣和特點,采用融通中外的概念、范疇、表訴,使故事更多為國際社會和海外受眾所認同。無論是對外傳播還是對內傳播,敘事都是一種重要的認同手段,通過講故事傳播事實、形象、情感和道理,使受眾充分意識到所在社群的各種狀況,從而構建認同。作為共享往事的過程,敘事是共同體成員主觀選擇和價值詮釋的意識聚集。[18]通過共享往事,構建“想象的共同體”是一種認同策略,而通過對當今正在發生的故事共享,更能構建一個“現實的共同體”。系列政論專題片通過講好黨的十八大以來我國各地各行各業發生的動人故事,讓中國聲音贏得國內國際社會理解和認同。

      1. 政治理論的故事化敘述。故事化敘述即是用故事化的方法來闡釋重大理論,通過對人物、情節、細節的技巧性描寫,將政治理論的提出、實施和成果真實地展示給受眾。《不忘初心 繼續前進》的導演闡述到:“全片風格,堅持敘事為主,政論為輔,堅持首先講好故事,以中國故事表達中國理念,力戒空洞的觀點堆砌,力戒做成一部理論文章的電視版。這是達成最好傳播效果的必要要求。”[19]講好故事是表達理論的基礎,通過故事讓觀眾充分認同理論。

      《輝煌中國》第三集《協調發展》中講訴了西藏駐村干部洛措的故事,洛措作為專職扶貧的駐村干部,想讓村民羅桑旦達一家易地搬遷實現脫貧,而羅桑旦達卻有很多顧慮,不愿意搬遷。鏡頭展現了羅桑旦達家所處的環境、老伴長年患病情況,生動地展現了“剩下的都是難啃的‘硬骨頭”。通過拍攝洛措和羅桑旦達幾次有關搬遷動員的沖突,用特寫鏡頭反映羅桑旦達的固執,揭示了發生貧困的內在思想原因,同時也用特寫鏡頭拍攝洛措委屈地落淚,體現駐村干部的責任心和扶貧的困難。最終洛措帶領羅桑旦達一家參觀了搬遷村的新家,讓羅桑旦達了解很多扶貧政策,羅桑旦達一家實現了異地搬遷。這個故事生動地將脫貧攻堅的“攻堅”體現出來,這個故事有事件矛盾、有人物沖突、有情感張力等敘事手段,讓觀眾深入理解精準扶貧、一戶一策相關理論的提出和實現,從而認同政治理論。

      2. 宏大敘事與個體敘事相結合。政論專題片從創作意圖上是基于宏大敘事的,通過國家層面、歷史角度、社會發展來進行傳遞主題,但是單純的宏大敘事難免會造成“空洞、說教”等不良效果。黨的十八以來,我國政治社會經濟取得了充分發展,個體都是這個過程的參與者,都能感受到其中的變化。馬克思曾指出:“不是人們的意識決定人們的存在,而是人們的社會存在決定人們的意識。”[20]個體對自己經歷過的相似故事能夠感同身受,在宏大敘事背景下的個體敘事能夠更好地促進受眾的認同。系列政論專題片中每個論點均采用了宏大敘事和個體敘事相結合的策略。通過宏大敘事讓受眾了解當前形勢、長遠規劃、實施路徑等,通過個體敘事,講訴深化改革對個人的影響和相關政策的落實情況。由于觀眾自身有過類似經歷,對片中的故事會充分相信,從而認同相關政策實施的效果。

      《法治中國》第三集《依法行政》中講訴了一個強化對行政權力的監督的故事。首先用解說詞講解強化對權力監督的論證,配上象征國家權力的人民大會堂,象征權力濫用的烏云,象征社會經濟發展的發達城市夜景航拍;接著使用十八屆四中全會召開時的影像,用習近平總書記作相關報告的鏡頭并配上同期聲;再用一段解說詞論證政府權力為何要受人民群眾的監督。通過這幾組鏡頭完成了宏大敘事后,用個體敘事講述一個具體的故事來印證。接下來通過一組展現貴州黔西縣老年理發匠羅昌友作為一名群眾政務公開監督員正在工作的鏡頭,通過解說詞講述了羅昌友發現當地政府漏報了93歲的李玉芬老人的高齡補助的情況,政府迅速整改的情節,并配上羅昌友走訪街鄰等工作,最后用羅昌友的采訪結束了這個故事。這個故事具有具體的人物、時間、地點、前因后果等要素,從一個普通群眾的視角完成了個體敘事。由于影像記錄個體故事完整、真實,觀眾不會懷疑其真實性,進而會對宏大敘事中講訴的中央政策產生認同。

      (四)修辭的認同策略

      “修辭”是一個古老的學說,亞里士多德把修辭定義為說服的方法和藝術。肯尼斯·博克提出了“新修辭學”的概念,認為亞里士多德“傳統修辭學”的關鍵是說服,而“新修辭學”的關鍵是認同,認同是新修辭學的核心策略。[21]博克提出了三種方式來實現認同,為同情認同、對立認同和誤同。同情認同可以理解為受眾產生和傳者共同的情感,把自己和傳者劃歸為同一社群,從而產生凝聚力。對立認同可以理解為受眾認為傳受雙方具有共同的對立面,通過社會分類和社會比較,受眾認同己方社群,反對敵對勢力。誤同是指受眾在特定的情景中,產生的無意識認同,可以理解為虛假的認同。消解誤同也是一種認同的手段。同情認同、對立認同、消解誤同就是黨的新聞輿論工作中的凝心聚力、明辨是非、澄清謬誤三個職責和使命。博克還認為修辭離不開特定的情境,修辭是處理情景中的問題的創造性策略。

      1. 產生共同情感,凝心聚力。政論專題片中的同情認同是一種常用的修辭手段。通過真實情景的影像,讓受眾增加感性認識,進入共同的情感空間產生情感共鳴。通過景別和拍攝角度等視覺修辭手段再現情景的特殊性和復雜性。

      《將改革進行到底》《輝煌中國》《不忘初心繼續前進》中都使用了四川大涼山懸崖村的影像。首先通過對懸崖村整體地貌進行航拍、對破舊的藤梯仰拍、對艱難攀登的兒童進行跟拍等視覺修辭手段,突出懸崖村險峻的地理位置和藤梯的危險性,讓觀眾理解扶貧工作的難度,產生對懸崖村兒童和村民的同情心理。然后通過播放總書記的揪心牽掛、駐村干部和村民努力修建鋼梯的影像,將總書記、駐村干部、村民和觀眾置于同一情感空間。最后展現鋼梯修建成功后懸崖村的變化和兒童能夠安全地上下山的影像,使觀眾認同精準扶貧、共享發展和人民獲得感等新理念、新思想、新戰略。

      2. 展現對立角度,明辨是非。對立認同是“通過分裂而達成凝聚的最迫切的形式。這是由于大家共有某種反對的東西而形成的聯合”。[22]傳統的政論專題片大多數都是單方面的闡釋和論述,隨著輿論生態和媒體格局的深刻變化,單方面表達很難有說服力。通過正反兩面論證,充分展現對立面的反例,讓受眾辨識和批判,利用光影和色彩修辭手段來表達立場,從而實現對立認同。

      《巡視利劍》是繼《永遠在路上》和《打鐵還需自身硬》之后創作的第三部從嚴治黨專題片。之前兩部專題片首次讓落網“大老虎”露面接受采訪,獲得了很大的反響。《巡視利劍》的導演闡述介紹到:“必須要有新的興趣點和創作點,才會形成新的關注點。在觀眾興趣點和創作點的定位中要著力表現巡視組與落馬官員之間的較量,突出回合感和對抗感。在采訪拍攝制作各個環節中圍繞這一重點加以展現。”[23]落馬官員在節目中露面并不是單純的表示反省和悔過,而是讓這些“大老虎”們通過自述,體現他們對黨中央從嚴治黨的決心的低估和對反腐形勢的誤判,展現了他們違法亂紀的事實和對政治生態的破壞,揭露他們干擾巡視和對抗組織審查的卑劣手段。同時結合光影和色彩修辭,將落馬官員出鏡的畫面設置為暗調和偏灰色,讓觀眾充分認識到腐敗勢力對黨和國家事業的危害,對法律的踐踏,經過對立認同過程,充分認同巡視工作及全面從嚴治黨的戰略布局。

      3. 剖析反駁錯誤觀念,澄清謬誤。博克指出誤同是人在特定的情景下對外界的事物形成的不正確的認知,并且這種認知是無意識的,人自身意識不到這種錯誤的存在。[19]例如,一段時期以來我國存在腐敗現象,但是同時經濟飛速發展,在這種情景下會有人認同“腐敗有利于經濟發展”的錯誤觀點。政論專題片通過消解誤同,使受眾認同正確的觀念。展現錯誤的觀念導致嚴重的后果,讓受眾意識到之前的認知錯誤,在誘惑干擾面前保持政治定力。

      《強軍》第二集《鑄魂》中,用畫面表現了蘇聯解體時克里姆林宮上的紅旗降落和眾多群眾哭泣的場景,老布爾什維克的“我們的紅軍在哪里”的發問,以及展示美國軍事專家有關蘇軍瓦解的研究成果。通過展現研究成果的畫面,指出蘇共取消軍隊政治工作,主動放棄了對蘇軍的領導,最終導致蘇聯解體的后果。這段影像通過展現“軍隊國家化”錯誤觀點導致的嚴重后果,強調黨對軍隊的絕對領導。

      結語

      央視迎十九大系列政論專題片中議題設置、敘事、修辭這三方面的認同策略還有很多種,另外還有網絡互動、媒介融合、時度效等認同策略,需要進行更深入地研究。在制作政論專題片中要深入創作實踐,摸索出更多的認同策略。達到習近平同志有關黨的輿論工作要堅持改進創新、遵循新聞傳播規律、創新方法手段,不斷提高水平和能力等相關要求。

      參考文獻:

      [1]王瑩,馬戰英.迎十九大七部重點政論專題片融媒體傳播效果綜述[J]電視研究,2017(11):23.

      [2]張昆.大眾媒介的政治屬性與政治功能[J].武漢大學學報(人文科學版),2006(1):98.

      [3]祁林.意識形態的圖騰抑或失效——關于兩部二戰宣傳電影傳播效果的比較分析[J].國際新聞界,2009(7):44-48.

      [4]周曉虹.認同理論:社會學與心理學的分析路徑[J].社會科學,2008(4):50.

      [5](英)莫利,羅賓斯著;司艷譯.認同的空間——全球媒介、電子世界景觀和文化邊界[M].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1:86-93.

      [6]Marting-Barbero.Communication from culture the crisis of the national and the emergence of the popular[J].

      Media Culture and Society,1988(10):447-465.

      [7][12]習近平.習近平總書記重要講話文章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6:416-440.

      [8]夏征農,陳至立.辭海(第六版彩圖本)[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9:231

      [9]車文博.心理咨詢大百科全書[M].杭州:浙江科學技術出版社,2001:203.

      [10](美)格里芬著;展江譯.初識傳播學[M].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6:30-31.

      [11][18]范映淵.記憶·敘事·認同——歷史虛無主義的文化批判[J].理論導刊,2016(10):95-98.

      [13]聶靜虹.論政治傳播中的議題設置、啟動效果和框架效果[J].政治學研究,2012(5):111-123.

      [14]杜駿飛.框架效應[J].新聞與傳播研究,2017,24(7):113-126.

      [15]馬得勇.政治傳播中的框架效應——國外研究現狀及其對中國的啟示[J].政治學研究,2016(4):57-69+126-127.

      [16]李洋,潘敏,張菁,劉娜.從《輝煌中國》看主旋律作品的創新與實踐[J].電視研究,2017(11):14-16.

      [17][19]《不忘初心繼續前進》節目組.做節目不能忘了初心——《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導演闡述[J].電視研究,2017(11):20-22.

      [20]中共中央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著作編譯局編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2.

      [21][22]肯尼斯·博克等著;常昌富,顧寶桐譯.當代西方修辭學:演講與話語批評[M].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8:155-168.

      [23]王曉清.《巡視利劍》創作談[J].電視研究,2017(11):12-13.

      中國娛樂在線?部分網站內容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立即刪除!
      受眾 政論 專題片
      你該讀讀這些:一周精選導覽
      更多內容...

      TOP

      More

      亚洲视频天天射| 你是我的城池营垒免费观看完整版 | 在线观看国产精品日韩AV| 国产一级大片免费看| 久久久久大香线焦| 日韩欧美亚洲一区二区综合| 亚洲精品人成电影网| 欧美牲交a欧美牲交aⅴ久久 | 久久精品人人爽人人爽快| 都市激情校园春色亚洲| 国产AV无码专区亚洲AV| 东北女人毛多水多牲交视频| 国产激情精品一区二区三区| 亚洲第一成年免费网站| 李采潭一级毛片高清中文字幕| 天天干免费视频| 亚洲熟妇色自偷自拍另类| 91亚洲一区二区在线观看不卡| 亚洲综合图片小说区热久久| 幻女free牲2020交| 伊人久久大香线蕉亚洲五月天| 本子库全彩时间暂停| 国产在线视频国产永久视频| 5g影院5g天天爽永久免费影院| 日韩精品福利在线| 国产一国产a一级毛片| 狠狠色综合TV久久久久久| 国产综合色在线精品| 久久亚洲精品成人777大小说| 粗大的内捧猛烈进出小视频| 再灬再灬再灬深一点舒服| yellow中文字幕网| 最近中文字幕免费mv视频| 91青青国产在线观看免费| 四虎在线精品观看免费| 一级做a爰片久久毛片下载| 免费观看性生活大片| а√最新版地址在线天堂| 永久不封国产毛片AV网煮站| 99国产精品99久久久久久| 欧美激情综合亚洲五月蜜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