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熊貓》的核心價值觀-功夫熊貓 的核心價值觀
宋穎
【摘 要】《功夫熊貓》系列電影是美國文化及其價值觀占強勢主導的好萊塢借助中國元素所推出的經典影片,但在其三部曲中,中國價值觀體系所占據的地位一步步呈現出趨向核心主題的變化,這在中國文化軟實力輸出水平亟待提高的當今具有積極的意義。
【關鍵詞】中國文化軟實力輸出;《功夫熊貓》;中國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J905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8)08-0017-03
在意識形態領域競爭愈加激烈的當今世界,電影是一國文化軟實力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也是一個民族輸出其主流價值觀的途徑之一。好萊塢電影以其優質的劇情建構、過硬的電影制作技術,打造出極致的視聽效果而享譽全球,是美國輸出其價值觀的一大重要渠道。進入21世紀以來,隨著世界多元文化格局的逐漸形成,好萊塢商業電影開始吸收其他國家的文化元素,出品了《角斗士》《貧民窟的百萬富翁》《波斯王子》等一系列以異域文化為背景的影片,成功引起了這些國家觀眾的共鳴,進一步提升了好萊塢電影全球競爭力和影響力。其中,以中國文化元素為切入點的動畫電影《功夫熊貓》,以一只笨拙卻又立志成為武林高手的熊貓阿寶為主人公,自2008年起陸續上映了“三部曲”,受到全世界觀眾的追捧,在中國內地更是屢創動畫電影最高票房紀錄。
在《功夫熊貓1》推出之初,被人們公認為是美國主流價值觀與商業電影結合的成功案例,“影片實際上是對中國元素的改造,實質仍應是美國文化的對外擴張。”[1]《功夫熊貓2》上映之后,有國內學者認為,美國在對外輸出其文化產品過程中,傳播和散布其個人主義及其相關的價值原則,是西方國家文化霸權對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沖擊,威脅到了國家的文化安全。[2]正如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張同道所說,“中國文化在電影中只有符號,沒有精神。”但是,隨著《功夫熊貓3》在2016年初的上映,觀眾從中發現了中國傳統價值觀反客為主的微妙變化。縱觀《功夫熊貓》系列電影,我們可以發現,中國傳統價值觀取向從隱身和背景逐漸走向前臺和主題的事實。
一、《功夫熊貓1》——中國價值觀作為背景襯托
在《功夫熊貓1》中,給人印象憨厚笨拙的熊貓阿寶用自己的堅定和樂觀打敗了太郎,捍衛了和平谷的安寧,成為了一個敢于追求夢想、實現夢想的大英雄。導演John Stevenson 強調他們的創作就是想帶出“每個人都可以成為自己的英雄”的訊息,這其實傳達的就是西方的核心價值觀,在尊重個性、崇尚個人主義的美國,個人堅持夢想而奮斗成功就是“美國夢”的精髓所在。但在這部以美國價值觀為內核的電影中,仍采用了諸多符合中國價值觀的元素作為其建構劇情的背景素材。
(一)尊師重道。在中國傳統倫常中,師徒關系是重要的非血緣關系之一。在傳統的農業社會中, 除了家傳外,師徒傳承是傳統武術最基本的延綿方式,因此在這部以功夫為主要背景元素的影片中,師徒關系自然也成為各大角色之間的最主要關系。在中國傳統社會里,“父”代表著需要崇拜、仰視、遵從的地位。稱得上“師父”的乃是道德品行都很高的、值得尊敬的人,師父傳授的是知識、智慧、道理,其地位甚至高于父母。“師父”的含義中不僅有為師的威嚴,還有為父的慈愛,因此中國傳統文化中“以師為尊”,師父的經驗智慧對于徒弟常常具有絕對意義。
《功夫熊貓1》中有多組師徒關系,如烏龜大師與浣熊師父、浣熊師父與“五俠”,以及浣熊師父與阿寶。在這部影片中,這些師徒將上述中國傳統師徒關系的內涵演繹得真實豐滿。首先,功夫的始創者烏龜大師是影片中智者的化身,其作為一代禪宗的至尊威嚴,有力推動了劇情發展。在阿寶陰差陽錯成為“神龍大俠”而眾人都無法接受的時候,作為至尊師長的烏龜大師用一句“There are no accidents.” (從來沒有什么是意外。)力排眾疑,并在圓寂前一再囑咐浣熊師父“You just need to believe.” (你只要相信就好。)令滿腹猶疑的他最終下定決心培養阿寶,為阿寶最后成為真正的“神龍大俠”作了鋪墊。
其次,浣熊師父與阿寶的師徒關系是影片的重點之一。阿寶能夠在“五俠”及浣熊師父的打壓和嘲笑下勇敢留下來,就是因為他認為“ if anyone could change me, could make me not me, it was you, the greatest Kungfu Teacher in all of China.” (要是還有人能改變我,可以讓我超越自我,那個人就是你,全中國最了不起的功夫師父。)正是他所崇拜仰慕的浣熊師父最后將他打造成了真正的“神龍大俠”。
此外,浣熊師父與影片中反面角色太郎也緣起于師徒關系——浣熊師父在年輕時收養了棄嬰太郎,以父親般的慈愛將其養大并培養成了武功高手,視他為自己的驕傲。然而,正是這種愛和驕傲使浣熊師父一度被太郎所蒙蔽。在太郎野心畢露時,浣熊誓死遵從烏龜大師的旨意,捍衛龍卷秘笈不落入貪婪的太郎之手。浣熊師父與太郎的反目,既是出于對不肖弟子的憤怒,也是捍衛中國傳統武術文化所提倡的道德尊嚴。
(二)因材施教。阿寶身形肥胖,看起來絕非練功夫的好材料,而他最后的成才是劇情發展的關鍵一步,實現這一看似不可能的結果,靠的是浣熊師父的靈機一動:從阿寶貪嘴的偶然行為中發現了他的驚人潛力,于是想出了用食物作誘餌激發阿寶功夫潛能的辦法。這個“靈機一動”的辦法正是中國儒家因材施教思想的體現。
所謂“因材施教”,就是根據學生的個性心理特點及知識、能力現狀,從實際出發,采取不同的途徑、措施和方法進行教育和教學,是中國儒教始祖孔子以人為本的教育思想的體現。利用阿寶對食物近乎著魔的癡念,在食物的誘導下浣熊師父完成了這一看似荒謬、連阿寶自己都難以置信的任務,將阿寶成功教導成為戰勝太郎、保護和平谷的功夫高手。因此可見,影片利用了 “因材施教”這一中國傳統教育理念,實現了劇情的大逆轉。
二、《功夫熊貓2》——中國價值觀成為隱形主線
《功夫熊貓2》的結局,仍然沿襲了《功夫熊貓1》的美式價值觀套路,阿寶再次成為超級大英雄,戰勝了擁有火藥炮彈的沈王爺,捍衛了中國功夫的尊嚴。但在《功夫熊貓2》中,自始至終都有一條似隱似現的主線在整個故事中一路貫穿,推動著劇情的發展,那就是阿寶對自己身世的探尋。從在前來挑釁的狼老大身上看到了孔雀標記、瞬間激起幼時記憶開始,阿寶便踏上了探尋“Who am I?”的征程。因為孔雀標記所帶來的強烈沖擊,他在與狼老大和沈王爺交手時都出現了不應有的失誤,使他和“五俠”聯手抗擊沈王爺的過程一再受挫,甚至引起了同伴的猜疑和不滿,但也是在對“Who am I?”答案的強烈渴求下,阿寶才和沈王爺頑強斗爭到底,從而贏得勝利。
荷蘭心理學家霍夫斯塔德在其所歸納的不同國家文化價值觀維度中,對個人主義和集體主義維度是這樣闡述的:“在個人主義社會中,個人是最小的單位,而在集體主義中家庭是最小的單位。”[3]中國文化屬于典型的集體主義文化,其家庭內部的人際關系,如夫妻、親子、兄弟姐妹等都受到集體主義文化價值觀的影響,具有尊老愛幼、長幼有序、親情觀念濃厚等特點。阿寶執著于解開身世之謎,體現了這種家族親情在他心目中的重要性,也主導了整個《功夫熊貓2》的情節展開。
值得一提的是,相對于阿寶未曾謀面的雙親,他與養父鵝爸爸之間的點滴更能生動折射出典型的中國式親情,其中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鵝爸爸對阿寶的父愛。一直視阿寶為己出的鵝爸爸一生中最重要的決定就是:“To make my soup without radishes, and to raise you as my own son.”(就算我以后的湯里都沒有小蘿卜了,我也要把你當親兒子來養。)鵝爸爸向阿寶坦白收養的事實后,便一直對阿寶會不會離開自己心存不安,阿寶出戰沈王爺之時,鵝爸爸對執意要來膜拜神龍大俠的小豬母子一通發泄,將他對阿寶安危的擔心和害怕失去阿寶的落寞表現得淋漓盡致,這種沒有血緣關系卻不求回報的父愛深深打動了每一位觀眾。
豬媽媽:When do you think he will be back?(他什么時候回來?)
鵝爸爸:I dont know!OK, I dont know! Maybe never! I mean, I worry, OK? But thats my job. Im his dad. At least, I was his dad.(我不知道!是,我不知道!可能永遠不回來了!我是說,我擔心他,好了吧?可那是我的責任啊,我是他的爸爸。至少曾經是他的爸爸。)
(二)阿寶對鵝爸爸的孝道。中國有句老話“百善孝為先”,可見孝道是中國人品德形成的基礎。中國傳統道德準則以儒家思想為模板,以“仁”“禮”為核心,在家庭中強調晚輩對長輩的“孝”,中國人一直所珍視的“孝文化”從某種程度上意味著晚輩對長輩的“尊重”。[4]
《功夫熊貓2》中阿寶對養父鵝爸爸表現出來的孝心和感恩,在影片的結尾得到了升華——阿寶打敗了沈王爺、弄清楚了自己的身世之謎后,回到鵝爸爸的家中,鄭重地對鵝爸爸說:“While I was gone, I found the village where I was born. I found out how I ended up in that radish basket.……I know who I am.…… Im your son. I love you, dad. ”(我離開的這段時間,我找到了我出生的那座村莊。我知道我是怎么進了那個裝胡蘿卜的筐子里的。我知道了我是誰……我是你的兒子,我愛你,爸爸。)
在阿寶深情的擁抱中,鵝爸爸擔心阿寶不會再回到他身邊的隱憂徹底得到了釋然,養育阿寶的辛苦也得到了最真的回報。
因此,可以這樣說,在《功夫熊貓2》中,無論是劇情主線還是細節鋪墊,中國傳統文化中的家庭和親情價值觀都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三、《功夫熊貓3》——中國價值觀躍為核心主題
與代表美國傳統特征的個人主義相反,中國的主流哲學是孔子思想,它強調集體利益的重要性。從古代中國的大同理想和天下為公理念,到現代中國社會主義理想,都含有濃厚的集體主義觀念。集體主義價值觀強調集體利益高于個人利益,當個人利益與集體利益發生矛盾、不能兼顧的時候,以集體的利益優先。就個人與社會的關系而言,人的價值可分為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人的價值的凸顯與人在社會中的責任與貢獻有關,只有具有高度的社會責任感與歷史使命感,并為他人或社會群體的幸福作出貢獻的人,才能達到自我價值與社會價值統一的境界。[5]
在《功夫熊貓3》中,整部影片的價值觀體系已經表現出充分的中國化特色,中國文化傳統中“團結就是力量”的集體主義大無畏精神成為劇情連續發展的殺手锏。面對超級強大、令所有人都束手無策的天煞,阿寶在兩位深愛著他的爸爸的幫助下,將熊貓村的每一只熊貓都發動起來,發揮各自的特長和天分,激發它們的潛能,做最好的自己,勇敢地擊退了天煞手下的翡尸大軍。后來,天煞逼近,步步威脅,阿寶為了挽救熊貓村,毅然決定犧牲小我而保護大家的安全。在靈界與天煞的最后決斗中,阿寶身陷囹圄,就在快被天煞收服的緊要關頭,又是憑借家人、朋友和同族成員的共同意念最終脫險。體會到集體力量的強大之后,阿寶終于承擔起社會和群體賦予他的神圣職責,將自己所學得的功夫傳承給身邊的所有人,在集體事業中實現了自我價值,徹頭徹尾成為了一位“中國式”英雄豪杰。劇情高潮迭出的背后,無不是集體主義價值觀的推動使然。毫無疑問,以集體利益為先,強調集體力量大于個人、個體融入和服從族群的集體主義思想成為了《功夫熊貓3》的主旋律。
四、結語
從依靠個人的勇敢、堅持和絕招打敗敵人,到與家族、朋友并肩作戰,中國價值觀在《功夫熊貓》系列電影中的悄然變化在好萊塢歷史上并不多見。從襯托美國價值觀的背景元素到整個影片的深邃核心思想,中國價值觀所實現的逆襲,不僅展示了以美國價值觀為核心的好萊塢在實現國際文化融合上的友好姿態,更重要的是,《功夫熊貓》系列電影作為中美合資的電影產物,更證明了中國經濟實力和文化在全球地位的提升,以及文化輸出背后需要強大經濟力量作支撐的硬道理。在中國文化軟實力向西方世界輸出一直處于疲軟劣勢的當前態勢之下,《功夫熊貓》系列電影中一步步完整展現出來的中國文化內核,無疑打破了美國“文化帝國主義”的堅冰一角,為中國文化的海外輸出釋放了一個積極的信號。
參考文獻:
[1]張航鈞,朱永聰.《功夫熊貓的成功》——中國元素下的美國價值觀[J].電影文學,2010(6).
[2]宋華忠.透視《功夫熊貓》中的美國核心價值觀——兼論我國應對美國文化霸權的政策取向[J].上海市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13(3).
[3]Geert Hofstede,Cultures Consequences: Comparing values, behaviors, institutions and organizations across nations (Second Edition).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8.
[4]江玲玲.從集體主義與個人主義價值觀看中西方家庭人際關系[J].青年文學家,2010(7).
[5]楊曉峰.從文學的視角看美國的個人主義和中國的集體主義價值觀[J].河南社會科學,200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