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魚叔半個朋友圈都在一部國產新片。
魚叔也忍不住為它打電話——
《我不是藥神》

盡管影片目前還沒有正式上映,但上周末的大規模點映已經積攢了相當高的人氣與口碑。
按照往常慣例,只有質量過硬片子才敢于大規模點映,提前發酵口碑。
而魚叔不敢斗膽預測該片票房,但可以預測評分。
今天就把話先撂這兒了,《我不是藥神》上映后,豆瓣至少8分起步,有很大可能會沖上8.5+。
因為這片子,確確實實戳到了中國人的生存痛點。
徐崢飾演的程勇,原本只是個賣印度神油的小販,日子得過且過,并不順心。

先是老婆被自己打跑了,然后一周只能見一次的兒子又要跟著后爸去國外發展;
老爹血管瘤急著做手術,可神油賣不出連房租水電都交不起。
哪兒哪兒都需要錢。
一天,一個叫呂受益(王傳君 飾)的神秘男子來找程勇,想托他從印度代購一款藥。

呂受益是慢粒白血病人,一種血液癌癥,需要長期服用抗癌藥物進行治療。
然而,正版藥「瑞士格列寧」一瓶的售價高達近四萬人民幣,普通人家根本供應不起。
吃不起藥,就只能等死。
而在印度有一款仿制藥「印度格列寧」,本土售價只要兩千人民幣,藥效基本無異,價格卻只有1/20。
但「印度格列寧」在中國境內是禁止銷售的。藥品走私被抓,是要判刑的。

可是在巨大的利潤誘惑下,程勇還是成為了一名「藥販子」。
他拿到了「印度格列寧」的獨家代理權,在國內售價五千一瓶。
對程勇而言,他獲得了豐厚的利潤;對廣大慢粒白血病人而言,他們擁有了活下去的機會。
病友們紛紛給程勇送錦旗,稱其為「藥神」。

而隨著程勇與慢粒白血病人的深入接觸,他意識到了他售賣的不僅僅是藥品,更是這些待死者活下去的希望。
終于,當警察開始查封「印度格列寧」,斷這些病患的命路時,程勇決定展開一場救贖……

這部影片的表演相當值得點贊。
所有的演員的演技都在線,更有好幾個「演技爆炸」的閃光點。哪怕是群演都沒有拖后腿的。
徐崢可以說是貢獻了職業生涯中最精彩的一次演繹,完全融入了角色,年底拿些個表演獎絕對是眾望所歸。

配角也是一個比一個精彩。
周一圍飾演的警察,始終在執法與人道中糾結,幾個抽煙鏡頭可以列入本年度最帥熒幕片段。

王傳君,明明是俊秀小生,卻總愛演些怪誕的角色。上海味抓得特別準,尤其吃散伙飯的一場戲可以專門截出來重點表揚。

不過最令人驚喜的是章宇,在片中飾演一位慢粒白血病人。因不想拖累家人而獨自在上海生存。

章宇這個名字很多人可能壓根沒聽過。去年獲柏林電影節認可的《大象席地而坐》,男主角正是他。
大家到時候可以重點關注一下這位「小黃毛」,前途無量!

盡管影片開頭特意強調了本片乃藝術創作,但其實所有人都清楚,程勇的原型,正是取材于當年熱議的「陸勇案」。

影片中程勇是一個純粹的藥販子,但現實中的陸勇也是一名病患。
2002年,陸勇被查出患有慢粒性白血病。當時瑞士進口的正版抗癌藥「格列衛」每盒(一個月用量)的售價需2.35萬元。
在服用了兩年的正版藥后,陸勇已經花去60萬元,深感經濟壓力。
2004年,他在網上搜索到日本有一種仿制藥,托人從日本購買了「印度格列寧」,價格只有原版藥的1/8,一個療程折合人民幣不到4000元。
之后他開始直接從印度購買,最低售價只有200多塊。
在自己服用后,陸勇自認「印度格列寧」與正版藥藥效相同,之后他便通過QQ群等方式向其他病友推薦,托他代購的人也越來越多。
2014年7月22日,湖南省沅江市檢察院以涉嫌銷售假藥罪對陸勇提起公訴。
但戲劇性的是,上百名白血病患者聯名寫信,請求司法機關對陸勇免予刑事處罰。
2015年1月27日,,檢察院發布《對陸勇決定不起訴的釋法說理書》,判定陸勇的行為是買方行為,并且是白血病患者群體購買藥品整體行為中的組成行為,因此不構成銷售假藥罪,撤回起訴。
此案當時備受輿論關注,陸勇被捧上「救世英雄」的高度被封為「藥俠」。
今天陸勇的微博名也依然在用這個稱號。

在《鏘鏘三人行》(20150318)一期討論醫藥市場現狀的話題中,許子東曾說:
陸勇更像《達拉斯買家俱樂部》的主角。
《我不是藥神》上映后,也有不少觀眾將其稱為「中國版《達拉斯買家俱樂部》」。

《達拉斯買家俱樂部》劇照
但說實話,盡管話題相似,但兩部影片確實沒有類比的必要。
非要拿更為犀利的《達拉斯》去批評《藥神》的力度與深度就實在太過苛刻。
更何況,在目前拍犯罪片、戰爭片都得先虛構城市、架空社會的審查現狀下,《我不是藥神》能夠頂著「敏感題材」回歸現實,已經足夠大膽。
如果要說模仿,《我不是藥神》在風格上其實更偏向于韓國電影,上半場喜劇,下半場悲情,扎根社會,笑中帶淚。
其實看海報就很「韓范兒」,海報上越是笑得開心,電影里越是哭到崩潰。

左:《我不是藥神》;右:《辯護人》
尤其到了結尾部分,大半個影院的人都在哭,散場時一個個都是紅著眼擦鼻涕。
《我不是藥神》催淚,但絕不是空煽情,它戳中的正是每個人的痛點——
看病難,看病貴。
誰能保證這一輩子自己和家人不生病呢?
一旦遇上大病,動輒上萬的高昂醫藥費讓普通人家根本無力承擔。一人生病,全家拖垮,這話真不是危言聳聽。

年初那篇《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大家或許還記憶猶新。
除了意識到流感的嚴重性外,魚叔驚訝的是,哪怕是一個看起來富足的中產階級因病致貧,也可能在短短幾天里因病致貧。
為看病傾家蕩產,這樣的悲劇在我們身邊并不少見。
世界并不是非黑即白,法與情也從來不是完美的天平,復雜的現實需要掌權執法者在處理問題時有更多的考量。
影片中有個場景非常動情,一個慢粒白血病老太太對警察說:
領導,我求求你,別再查「假藥」了行么。這藥假不假,我們這些吃的人還不知道么?
我吃了三年正版藥,房子吃沒了,家也吃垮了。現在好不容易有了便宜藥,可你們非說這是「假藥」。不吃藥,我們就只能等死。
我不想死,我想活著。
他們不是在保藥販子,他們是在保命。
說到底,大家只是想有尊嚴地活下去。如果都吃得起正版格列衛,誰又會選擇印度仿制藥呢?
「天價藥」是一個需要高度重視的社會問題。以原版諾華格列衛為例,它在內地售價高達2.35萬,但在香港的售價卻是1.7萬左右,美國1.36萬,在韓國更是不足1萬。
究其原因,是中國高昂的關稅。且中國仿制藥少,對專利藥競爭壓力少,價格自然下不來。
每個國家對專利法其實都有「專利強制許可制度」,指一些專利在利用的不合理、或由于一些緊急或重要原因需要使用時,國家可以強制把一項專利授權使用。說簡單點,就是專利白名單。
印度在藥物方面是開放「專利強制許可制度」的,所以各藥店有大量的價廉物美的仿制藥可見。成分與功效相同,但價格更低。
中國盡管也有「專利強制許可制度」,但實際上卻從未使用過。直到2014年格列衛的專利權到期,我國才出現了仿制格列衛,但也僅限于一代藥物的仿制。
有病沒有藥是天災,有藥買不起是人禍。
這是一名湖南慢粒病人去省委要求格列衛入保的時候說的話。

盡管今天部分省市已經將格列衛及其仿制藥納入醫保,但絕大部分省市的病人依然面臨自費壓力。
更別提還有更多潛在的醫療問題:醫療資源不足、醫患關系緊張、專業人才欠缺……前段時間的血庫不足問題也引發過媒體的熱烈報道。
但后續如何?往往是不了了之。
我們不能妄求中國的醫療現狀一夜趕英超美,但愿能如程勇在法庭上所說那般:
今后都會越來越好吧。

喜歡這篇文章的人也喜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