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早就聽說《我不是藥神》這部電影點映評分很高,我去貓眼電影一看,哇靠,居然有9.7分!這么高的評分讓我怎么吐槽啊。但我不畏懼困難!
籍著優秀的職業素養,秉著專業吐槽電影的理念,我決定先看2013年的美國電影《達拉斯買家俱樂部》,再去電影院看《我不是藥神》。因為聽說兩部電影有點像,想著《我不是藥神》應該有抄襲的嫌疑。結果兩部影片看完,發現兩部電影男主都是沒錢買高價藥的,前者去了墨西哥求藥,后者去了印度求藥,前者回來成立達拉斯買家俱樂部,鉆法律漏洞變相賣藥給艾滋病患者,后者則是在暗處偷偷賣藥,前者痛斥美國FDA,后者則帶領群眾叫板藥商。

不過說真的,兩部電影是不同的電影,雖然題材有點像,但是從立意和拍攝手法看,沒多少相似的地方。
好了,照例先來段流水賬式的電影簡介。

背景是程勇(徐崢 飾)經營著一家保健品店,“人又老錢又冇老婆又走佬”。而慢粒白血病患者呂受益的到來,讓他開啟了去印度買藥的代購事業,雖然困難重重,但憑借其多年來賣印度神油練就的厚臉皮子,以及無師自通的QQ群營銷技能,他一發不可收拾地做起了印度仿制藥獨家代理商,但利潤倍增的同時也危機四伏。后來在假藥販子張長林的誘導下,程勇解散了團隊,把藥給張長林賣了,自己則去開制衣廠。而張長林因為把盜版藥賣得高,買家都不護他,最終被揭發,呂受益這一年來也因為承擔不起高價盜版藥,病重自殺了,最后,程勇良心大發現,重新去印度找回藥廠老板,重操舊業,只是這次他是平本賣藥,虧本賣藥,最后,被抓了,然后坐牢,然后出獄,完成了一場由內到外、由小我變大我的救贖。
相信看到我這樣精彩的描述,讀者們一定會從內心深處發出最真實的聲音——太好看了這部電影。

好吧,好看是好看,不過我是專業的,我發現這部電影有個不足之處。
(這部電影的不足之處就是沒有找個像我這么帥的男人去做男主角,開玩笑的,別打我)
這部電影的不足之處在于,過于丑化正牌藥商的形象了!瑞士格列寧醫藥代表在這部電影里完全被塑造成一個反面的形象。
但是這個正品藥商有什么錯?他們錯,是因為他們賣的藥高價?他們錯,是因為對侵權者的窮追不舍嗎?
首先,他們的藥賣得高價是可以理解的,因為都是利益驅動,印度佬的盜版藥可以賣那么便宜,是因為他們的藥成本高,所以就算他們賣500塊一盒,也是有掙錢的,而如果瑞士格列寧也賣這么低價會導致什么結果呢?
我想結果就是天下無藥。

查了下資料,這家瑞士格列寧有著100多年歷史,以前人們還不知道怎么對癌癥進行治療,是這家醫藥公司研發的藥讓全世界認識到原來藥品對穩定癌癥患者的病情有一定幫助。這些藥賣幾萬,是因為這些藥不是第一批藥了,如果是第一盒藥,價格估計得上億。如果醫藥公司不把藥定幾萬,他們怎么收回成本和掙錢?如果沒掙到錢,他們又拿什么動力和條件來開發新藥?
他們之所以對侵權者窮追不舍,是因為一般藥品專利保護期是20年,如果藥是你家湊了幾十幾百億開發出來的,你發現有人復制你的藥在低價賣,你會怎么想?你會怎么做?
所以,這部電影雖然在“喚醒”中國企業家的良知,叫他們做企業不能光顧著掙錢,還要想著底層群眾,要回饋社會,實現社會價值。但是另一方面,現在幾乎人人都會喊“支持正版,打擊盜版”,在這樣的消費時代下,不更應該加強人們保護知識產權意識,提高人們對專利經濟的認識水平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