贊
分享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春節期間,觀看王寶強首次導演的動作喜劇電影《大鬧天竺》,在觀眾此起彼伏的笑聲中,居然沒有控制住自己的眼淚。原因是影片結尾爆出的飽含人間真情的秘密,出乎意料,直戳人心。雖然影片公映以來也是眾說紛紜,但當情感的波濤隨著起伏跌宕的劇情洶涌澎湃之后,依然覺得該片能夠在短短十來天時間突破七億票房,確實有過人的長處。
影片以尋找遺囑為主線展開。片中突然離世的盛唐集團總裁唐宗(陳佩斯 飾),讓兒子唐森(白客 飾)在拆遷“釘子戶”——窮小子武空(王寶強 飾)的陪同下前往印度尋找自己的遺囑,二人一路走來,兇險重重,危機四伏。唐宗出乎意料的遺訓背后的秘密,在片尾得以揭示。原來,武空的父親(六小齡童飾)是與唐宗一同創業的好兄弟,兩人帶孩子同去印度游玩,唐宗不慎弄丟了武空,得知真相的老友沒有半句責怪,只是決定自己留在兒子丟失的寺廟,等待兒子歸來。多年后,偶然發現自己公司的拆遷“釘子戶”武空即是當年丟失的老友兒子的唐宗,滿懷歉疚,臨終前留給兒子唐森一個到印度尋找遺囑的離奇遺訓,最終促成武空父子失散多年后的欣喜團圓。“人間自有真情在”,影片用自己獨特的方式,對此進行具有時代特色的喜劇化演繹,在笑聲中引人思索。
影片的情節說不上特別講究和復雜,主題也不特別宏大,但總體格調的輕松幽默、昂揚向上,和主人公內心對人間真情的珍視和堅守,卻是一道閃亮的彩虹。沈從文曾經說過,“很多人看我的書近似買櫝還珠,你們欣賞我故事的清新,作品背后的熱情卻忽略了;你們欣賞我文字的樸實,那背后蘊藏的悲痛也忽略了。”強調作者情感表達與作品內容的有機結合。電影藝術也是如此,把握不好影片的主旨與內涵,人物情感的表現就會缺乏內蘊與張力,演員與角色就會貌合神離,電影作品就無法抓住人心、吸引眼球,就算是作品走向市場,取得了一定的經濟效益,也無法贏得觀眾的認可和掌聲,更不可能成為文藝精品。《大鬧天竺》的演員融真情熱情于一體,贏得了很好的票房。
就電影行業的發展而言,票房其實只體現電影價值的一小部分。衍生品、主題樂園等才是電影產業更大附加價值的實現渠道。當然,前提是電影要足夠經典,它的角色場景才能成為主題,比如哈利·波特、侏羅紀公園、變形金剛等;主題要積累得夠多,才撐得起龐大的樂園。迪士尼樂園最受歡迎的花車游行里,那些明星形象是長年累月積累得來的。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國電影要贏得穩定的票房增速并更好走向世界,需要民族精神和時代特色的出色演繹,更需要良性的土壤和持久的經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