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氣味,這意思誰都能懂。可正如四川人、重慶人將交談稱為“擺龍門陣”一樣,當年川陜大巴山區的山民愛把“氣味”說成“氣氣”。冬天圍爐烤火,誰不慎將布角燒著了,旁人便會問:“哪兒來的這么一股焦臭氣氣呀?”哪家炒肉,鄰居有人抽著鼻孔說:“好大一股油煙子氣氣,真香!”
不過我這兒說的是另一種特殊的氣氣。
60年代中期,我從萬州來到城口縣插隊落戶,后來當了民辦教師。城口縣地處大巴山南麓的邊遠山區,我待的這個巴山區更是城口的“窵遠戶”,緊接川陜界梁,進縣城得走130里翻山越水的山路,到“外省”鎮平、嵐皋等地卻近便多了,幾十里翻過界梁就是。巴山區不通公路,祖祖輩輩進山出山只憑一雙腿,搬來運去全靠“背二哥”(搬運工人),許多山民從未走出過大山,有的高山農戶家的老人一輩子沒到過河邊的場鎮。這兒真算得上是典型的閉塞落后之地了。
那是1978年,我們國家開始進行改革開放的第一年,一個好消息傳來:從縣城沿朝北方向轉東北方向、經過萬源縣鐘亭鄉的地界輾轉修到巴山區的一條公路,7月1日就要通車了!這可真是件天大的好事!巴山人民盼星星盼月亮盼條公路盼了多少年,這下終于要實現了!
這天一大早,場鎮居民和農村社員家家都起了個早(有的高山農民頭天就下來住到親戚家里候著),有的還穿上了過年的新衣服,全擁到場鎮邊的公路盡頭處看熱鬧。我那時已到巴山中學代課,也和老師們一起前去看稀奇。真的是稀奇呀,巴山山民有很多還真沒見過汽車哩,平時擺龍門陣的時候都把汽車叫成“大背老二”。
公路盡頭處人山人海。這時,眼看著十幾輛披紅掛綠、滿載日用百貨的東風牌大貨車鼓著眼睛,喘著粗氣緩慢地開過來了,只見公路里邊的山民嚇得臉紅頸脹,東躲西藏,有的沿背坎拼命往上爬;公路外邊的則趕緊朝石坎下跳,接二連三,生怕這厐然大物傷著自己。
車終于停下來。膽大的開始近前觀看。有人問:“這大背老二一頓要吃多少糧食呀?”有的說:“怕一頓要喝斤把兩斤酒才跑得動啊?”這時,有位電影放映員,平日里人們叫他“何電影”的小伙子大聲武氣地說:“喂,喂,你們聞到沒有,聞到沒有,這大背老二有股什么氣氣?什么氣氣?”
什么氣氣?這就怪了,能有什么氣氣呢?眾人正詫異間,只聽“何電影”朗聲說:“沒聞到呀?好大一股電影氣氣喲!”
電影氣氣!我明白了,他經常背著柴油發電機,自己發電在隊上放露天電影,眼前這汽車的柴油味他早聞慣了,太熟悉了,所以他才出此妙語,真是來源于生活,聯想豐富啊!
“何電影”是我的學生,他放電影在銀幕上見到過汽車,這次是他第一次見到“真家伙”,而且他還即興發明了這樣一個詞兒,令我多年不忘。大約是1998年吧,已調回萬州日報當記者的我到城口巴山鎮采訪,又遇見了“何電影”。他早已不放露天電影了,自己買了部“桑塔拉”小轎車開著,風光得很。巴山鎮到縣城的公路已經拓寬硬化,50多公里路程不到一個小時就可以到達。公路經過外省的幾公里原先是“兩不管”地帶,路況很差,現在也早已修好,還在省界處的三岔河口建了一座大橋。聽說有段時間,“何電影”還用自己的車在巴山和縣城之間跑“黑車”,雖然找錢,還美其名曰“為了方便群眾出行”,但這事兒違規違法還危險啊,別人說何電影你搞不得喲,哪次查到了你吃不了兜著走,老本都要賠進去!“何電影”聽人勸,重操舊業,在巴山鎮辦了一家豪華影視廳,再不似當年到村寨地壩里豎木桿拉幕布放電影,也不再使用突突突響聲大氣味也大的老式發電機發電了,而是按著電鈕,拿著遙控器,逍哉遙哉地將巴山一隅的山民業余生活帶進七彩的光影聲波里。
一晃到了2008年,國家又在巴山鎮附近破天荒地修起了一座最大壩高155米、壩頂寬10米、總蓄水庫容3.154億立方米、平均發電量4.498億千瓦時的大水庫,巴山蘊藏量豐富的鋇礦國家也加大投入開采利用起來,巴山鎮眼見得空前地熱鬧起來,“現代”起來,“風光”起來,“發達”起來。“何電影”也是“與時俱進”,將影視廳交給別人照看,自己到鋇礦公司當了個管后勤運輸的部門經理,手里掌握著幾十輛清一色冒“電影氣氣”的大車小車,這些車就從那年舉行通車典禮的地方(巴山鋇礦公司緊鄰當年的公路盡頭處)出發,過水庫大橋,穿電站隧道,在寬闊多了平順多了的縣內快速通道和縣外高速公路上來來回回地跑,主要業務是拉鋇粉到襄渝鐵路上的萬源火車站。“何電影”的兒子也長大了。20多歲的小伙子,他可不愿順理成章地重蹈父親的“復轍”,自己也買了一輛大貨車,還承包了電站的運輸隊,主跑線路是縣城新修的通到巴山水庫的一條沿湖公路,和從巴山通到陜西安康的跨省公路,一路上又跑車又兜風,豈不更加悠哉游哉!
今年初春,我又到城口去。縣里領導說,向老師呀,你知道渝(重慶)西(西安)高鐵早就列入規劃了,可你不知道從你們萬州延伸過來經開州到城口的這一段,今年就要動工了吧?到時候回你的第二故鄉巴山鎮,就是喝杯茶的工夫呢!果然在巴山和“何電影”一起喝酒的時候,這小子說,老師您還記得“電影氣氣”呀?只怕高鐵一通,您就再也聞不到啰!
真是改革開放40年,巴山深處換新天哪!從1978年狹窄土公路通車典禮上巴山人平生第一次見到的冒著“電影氣氣”的大貨車,到1998年同樣冒著“電影氣氣”的瀟灑駕駛的桑塔拉私家車,又到2008年巴山水庫和鋇礦公司開出的還有些“電影氣氣”的威武雄壯碾平大山的大車隊,再到2018年已經依稀可聞、不再是“電影氣氣”而是高鐵動車的“現代化氣氣”,這些“大背老二”們不喝酒不吃糧食不說話,卻有身有形有味地依次見證了當年人們稱之為“鬼不生蛋”不毛之地的深刻變化,這怎能不讓我們感到由衷的欣喜?
作者簡介:
向求緯,男,重慶市萬州區人。系中國作協會員,重慶市作協榮譽副主席,三峽都市報主任編輯。
陜西農村網“家鄉巨變”征文郵箱:295589921@qq.com,歡迎賜稿。
征文合作單位:
中共涇陽縣委組織部
漢中市西鄉縣審計局
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道河池寨村黨支部村委會
陜西文瀚文化傳媒有限公司
陜西老陜網商貿有限公司
平利縣中皇山女媧茶業有限公司
渭南市中心醫院
禮泉縣永康頤養中心
新西部教育網
渭南農商網絡傳媒有限公司
中共乾縣縣委宣傳部
中共大荔縣委宣傳部
中共丹鳳縣委宣傳部
中共蒲城縣委宣傳部
陜西省旅游協會
西安市長安區鳳棲山人文紀念園有限責任公司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家鄉巨變”征文啟事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家鄉巨變”征文集錦
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滿懷激情寫家鄉巨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