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格物的最高境界是格除物欲。人生需要經歷,看山是山、看水是水,到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再到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的階段。
生長于天地之間,存活于社會之上,終究是要在社會上活下來、走下去的。
弘一法師李叔同有一個很厲害的徒弟叫豐子愷,把人分成三層樓,第一層是物質,第二層是精神,第三層是靈魂。達到第三層就是達到了格除物欲的境界。分法不錯,境界也不錯。但是有些到達第三層境界人的行事方式有偏激和誤解的地方。
格除物欲,并不代表不去作為。小隱隱于野,中隱隱于市,大隱隱于朝。我們都知道共產主義社會是按需分配,但按需分配在分配之前,需要每一個人都能自我約束的竭盡全力把活兒先干好。
生長于天地之間,存活于社會之上,終究是要在社會上活下來、走下去的。活兒怎么干才能干好?看山是山、看水是水階段的人就干這個階段的活兒,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階段的人干的是這個階段的活兒,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階段的人干的是這個階段的活兒。也只能干所處階段的活兒。這是對人性有很深研究的大儒——荀子,社會分工理論的一種實施。此處的人性是什么?第一個看山是山、看水是水之前需要經歷看山不識山、看水不識水的階段,出生以來不斷地識山識水的階段也應是格的階段,一顆對世界的好奇心,是本心是初心,如果任其肆意而為沒有好的引導,這顆心,可排在“欲”的范疇。人的本性很耐琢磨。
涉及到每個人的格物最高境界,理想很豐滿,理想主義的實現,靠的不是想象,靠的也不是把現實逼進死胡同,或者藏匿山林……靠的是落實到現實社會上需要解決的問題,解決現實社會中哪怕是小小的細節上,也會產生各種絆腳石的問題。
看山是不是山、看水是不是水,看山水的這顆眼睛就尤為重要。也重要在能夠在幻化無形的不同時代狀況下看得出格物的具體表現形態是什么,屬知行合一的范疇。
李天然在偷根本一郎的刀和印時,根本一郎在給一大幫中國學生講中國的經書文化,這是一種目的性的文化侵略和奴役,根本一郎講的這個欠抽,中國學生笑的這個便宜,第一句是《論語》中的一句話:“唯女子與小人為難養也,近之則不遜,遠之則怨。”
這是孔夫子說的話,我們后人理解有誤解,特別對女性來說,聽起來是有性別歧視。其實不是罵人的話,也不是埋怨的話,這是警醒的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