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賢書里常提到“禮樂”,禮樂的真義為何?“禮”只是禮貌,“樂”僅指音樂嗎?老祖宗的智慧深遠無比,禮樂的意涵遠超出你我的想象之外!
孔子說:“不學禮,無以立。”
這個“禮”就是一個人為人處事的原則、信用、禮貌、對人的和善、對人的寬大。
現在的年輕人為人處事不知道原則,認為原則都是給我設定框框、在制約我的,人生在世,生活快樂就好。這個“快樂就好”四個字是他們的原則。
我們在人世間,跟人的正常相處,要不要有原則?一個國家想要經營好,要不要有原則?國家的原則是什么?憲法。社會的原則是什么?法律。你說我來改革改革,改革好還是一部憲法,這部憲法還是大家的框架。所以無論是以前的舊社會、封建社會,還是現代的自由社會,有沒有一個框框來框你呢?一直都有,從來沒有跑掉過。所以人世間一定會有一些待人處事的基本原則、規矩、禮貌。
我們對“禮”這個字的理解,一直停留在鞠躬90度的禮貌上,停留在無論他做對事做錯事,反正我一定要笑臉迎著他。——這是個誤解。
實際上它更大的意義是在于一個對別人好、對我也好的原則。對國家來說,憲法和法律是對大家都好的,大家都平等。對他也好,對我也好,大家都可以接受的一個公平正義的原則。
一個小孩子要買一個名牌包,她老媽沒有答應。他帶著他的一個會跆拳道的同學去把他老媽過肩摔打暈了,然后把她脖子給割了。他只圖自己的享受完全不去回想別人的恩情,父母對他從小到大恩情莫大, 連這個原則都沒有, 像這樣的人連在黑道都無法生存。 他既然可以出賣他的媽媽,他一定會出賣他的朋友。最后他能不能得到幸福?不能。所以“不學禮,無以立”。這個“禮”就是剎車。
你不能只是想怎么做就怎么做,你要想合不合“對他也好對我也好”的原則——這個就是“禮”。
當我們知道“禮”很好的時候,就會出現很多國學教育。這些國學教育告訴你要怎么樣有禮貌,小孩就會學得一身禮貌,碰到這個也有禮貌碰到那個也有禮貌。然后他整天拘拘謹謹表現出最有禮貌的樣子,吃飯的時候也不敢說話一直吃,跟他吃飯我都快得胃病了。我吃過最痛苦的飯也就是這種飯了。大家都不說話,氣氛陰陽怪氣。當然如果我們去喝啤酒什么的非常喧囂,也令人非常頭痛。但是“禮”過多了就讓人覺得生活了無生趣。
我們在吃飯的時候,要安靜,這個安靜不是沒有聲音哦,是文雅!講話不吵到別人,氣氛輕松益于消化。我們學東西不就是要走向幸福嗎?還是要走向不說話?這個定位要清楚。你說“禮”很好,所以我就一直“禮”,這邊也禮那邊也禮。我常常發現,很多國學教育進去的小孩本來還蠻伶俐,出來都笨笨的,這是一個極端。
那另外一個呢?我們講“樂”這個字。“樂”這個字我們直接聯想到的就是——音樂舞蹈。
古人說“禮主敬樂主和”。禮能讓你對人對物升起敬意;樂呢,我們如果哼一首民謠歌曲,就會發現心情慢慢地寬松下來了。古代留下了很多很好的音樂。現在的每一個地方每個國家每個風土民情,都有一些很好的音樂。這個音樂的目的就是讓我們心情不好的時候一哼,就會和諧下來。或者讓我們心情很嗨的時候聽個輕音樂,心情就沉靜下來了。當你很憂郁的時候,聽一點振奮的,我們就精神了。所以這個樂改變氣氛,是幾分鐘之內的事情。甚至音樂一放才兩個小音節而已,才八拍出來而已,我們的心情就已經被改變了。所以這個樂感人至深。但是我們都要去學音樂嗎?那還是買音樂呢?還是送小孩去學各種的樂器?全都是音樂?
我曾經碰過這樣一個修行人,他提倡一切復古。那復古不外乎就是古代的琵琶、古箏,藍胡,都是一些這種音樂。然后我搭他的車去南部呀,一路上都是古樂,都是很沉靜,都是很優雅。一開始的時候覺得這個人程度不錯,聽起來很舒服,就好像給你的心情安了一只剎車。因為一出門很浮躁,你可以剎一下,這樣剛剛好。可是你聽了一個小時兩個小時,都是聽這樣的音樂的時候,就開始有點納悶了,今天快要憂郁了。然后去到南部都是聽這個,回來還是聽這個,我說,“我們可不可以聽一點搖滾的呀?”他說,“哎,你學禪的還聽搖滾?”我說,“我學禪就是懂剎車和油門嘛,你開車也是要懂剎車和油門嘛。你怎么在音樂里面一直剎車,不給我油門呢?”他說,“哎有這個事兒?”各位我們聽音樂的目的就是要讓心情和諧,不是嗎?而不是讓心情down下來down下來down下來,不是這個意思吧!所以“樂”這個字真正的含義倒不是音樂。
音樂是手段之一,但手段還可以有很多。樂這個字還有另外一個念法就是樂(le),快樂的樂。樂什么意思?和諧,輕松,愉悅,快樂,舒適,是一種我們所謂的幸福。
我們要定位幸福,所定位的就是樂。所以因為要樂,樂過頭了就變放縱了。我追尋我的享受,享受也是樂嘛——我追尋我的享受我不去管你們——我蹲在家里我也不去上班,我是一個成人了,我就被我的父母養;我沒有錢就跟你們拿,你不給我就揍你。因為人生不能有壓抑,追尋快樂就好,那首歌不是這樣講嗎,快樂就好!結果我就變成沒有原則。我就是沒有禮,我沒有禮的時候,最后我也得不到快樂,旁邊的人通通得不到快樂。
想要知道“禮樂”究竟該怎么用才符合“執兩用中”的中道嗎?敬請期待下期精彩繼續。
(文字:根據黃庭禪創辦人張慶祥講師在網絡音頻“幸福內心禪”第165期的講授整理)
更多資訊,歡迎關注黃庭禪官網:http://www.htz.org.cn
直指人心,清凈本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