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黑龍江省肇東一名16歲少女把母親囚禁在家中8天,其中有4天沒給母親吃飯,并且用膠帶和布條把母親捆在椅子上毆打,母親最終被折磨致死。小區鄰居稱,死者和女兒關系不和。媒體調查稱,女孩曾被設套抓進一所標榜為“問題少年糾偏”的學校,遭受各種折磨,而其母親面無表情默許這一切。
從2016年2月26日被“設套”抓進學校,16歲的黑龍江女孩陳欣然便開始了夢魘般的生活,這個名為山東科技防衛專修學院的地方成了她人生的噩夢。四個月后,她離開了這所標榜為“問題少年偏”的學校。陳欣然從山東科技防衛學校出來后,李曉梅請了一個月的病假,專門在家看孩子。就在這段時間,陳欣然在網上的發帖逐漸頻繁,帖子的情緒也愈來愈激烈。“在那過了四個月,痛苦不堪的生活,終于逃了出來,明明是自己逃出來的,卻偏偏說是自己良心發現把我接出來的?!彼谔又袑懙?。9月16日,她的母親被綁至死,她成為警方懸賞的在逃嫌犯。次日,她向警方投案自首。從她的供述中發現,在她離校后寫的日志中,清晰記錄了她被抓入校及之后的過程,包括學校教官動輒體罰打罵學生,甚至還要對著便池吃飯。在陳欣然的一則日志上,她寫到自己和父母的關系:“父母從(我)小的時候就霸權主義,不會跟我講理?!彼稳莞赣H陳永林,“脾氣暴躁,控制欲極強,導致家庭關系太差?!?/p>
從新聞發生以后,在各大網站引起輿論討論聲就不斷,總觀輿論現場,網友們對16歲少女軾母大部分都是呼吁關注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家長的正確引導以及對少女走到這一步的可惜。
(截取的部分點贊最高的網友評論)
在“少女弒母”的背后是一個值得全社會關注的話題。這兩年關于少年學生弒母、父母打死少年子女的事件,不止一起。出現這樣的悲劇,不能、至少主要不能歸罪于應試教育。在它的背后有著更多深層次的原因——日益嚴峻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問題。
(兒童教育專家高偉教您如何正確有效與青少年溝通)
芬蘭的教育體系受到世界各國的贊譽。在芬蘭,家長們喜歡給孩子念書,講童話故事,帶他們上圖書館。學校的氣氛融洽、輕松和活潑,每上45分鐘課后,學生們都能在外面玩耍15分鐘。芬蘭沒有天才兒童班,藝術、音樂、體育、木工和紡織都是必修課。
反之對照我國當前的競爭教育,壓力與焦慮始終伴隨未成年人成長的整個過程。萬馬奔騰、逐鹿中原的教育本不是我們所期望的,教育本是“潤物細無聲”。因給孩子們松綁減負,還孩子們天真快樂的童年,還孩子們游戲的權利,這是擺脫未成年人非正常生態環境的第一步。
《詩經》中有詩曰:“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拊我蓄我,長我育我,顧我復我,出入腹我。欲報之德,昊天罔極?!?父母之恩情,比山高,比海深。卻為什么頻頻成為孩子的仇人呢?單從16歲少女弒母的個案分析,沉湎于網絡,因母親阻撓上網把其送到戒網癮學校是一個主要原因,在里面的黑暗生活導致了16歲女孩心理扭曲。而這起慘案也擊中了我們家庭教育的“軟肋”,它再次提醒我們,在家庭教育中,尊重是基礎,溝通是橋梁。孩子成長過程中,12歲至18歲的青春期是一個重要的節點,尤其是十五六歲左右。在這期間,孩子心理、生理都發生變化,感情更豐富,與社會的接觸更廣,身體更強壯,更容易受到誘因的影響。這些誘因中,首當其沖便是父母的教育方式和人格,其次才是外界社會的影響。父母與孩子之間融洽深厚的關系,是良好家庭教育的基礎。多數的家長,表面上很關心孩子,噓寒問暖,其實他們并不知道他們的孩子到底需要什么。往往只是按照他們的意愿去塑造孩子!而現在的孩子,在受到電視等大眾媒體的熏陶,已經不再是任人擺布的娃娃啦!他們有自己的想法和對世界的看法,當他們的想法和看法得不到滿足和溝通,他們也會自己自己尋找發泄的渠道!處在叛逆期的學生常常會選擇網絡來發泄他們的不滿和尋找他們的滿足,而作為他們父母卻渾然不知。難道這不是為人父母的悲哀嗎?當一個孩子遇到困難時,需要傾訴或是安慰,一些人的首選是和他們年齡相仿的同學或是朋友,甚至是不認識的網友,卻不是他們至親的父母。一些家長對網絡認識也存在誤區。堅決不讓自己的孩子進網吧,家里上網也不允許,甚至“談網色變”!其實教會孩子正確的上網才是良策,而不是一味的阻止,甚至采取暴力措施來維持家長的權威!學生上網不一定就是壞事,如果家長正確的引導結果也會使他們在這方面成為優勢的!孩子隨著年齡的增長,對任何事物都有了自己的看法,是一個有著獨立思維的人,不管他的想法是對是錯,都應該讓孩子表達出來。作為父母的,則要學會傾聽,要尊重孩子的想法,和孩子交朋友,對其諄諄善誘,主動溝通交流,形成和諧的親子關系。父母絕不能處處居高臨下,凡事憑自己想法,替孩子做主,而對孩子的意見充耳不聞。面對孩子若是反抗,父母更不能以種種方法威脅恐嚇,甚至不惜動用暴力,否則會造成親子關系緊張,使父母與子女之間的距離越來越遠,直至背道而馳,甚至導致孩子走向歧路。
歸納近幾年的數起少年弒父殺母案件,一個共同的原因就是子女嫌父母對自己干涉太多,管教太嚴,望子成龍心切,而父母卻認為自己是為了孩子好。這種對“愛”的理解的錯位,再加上孩子青春期的逆反心理,造成了青春期孩子與父母親關系的極端沖突,終于釀成了這一個又一個家庭悲劇。
要教育“問題少年”,首先要教育“問題父母”。父母的教育觀念是否正確,父母是否能夠以身作則,父母的教育方式是否得當,父母是否能夠平等地與子女溝通對話,這些都是中國家長亟需補的一堂課。如何幫助廣大青少年健康成長,如何給他們營造良好向上的學習與生活空間,如何切實為他們提供心理休憩與調節的平臺?將是我們不懈努力的方向。
深科失眠抑郁研究院,專注失眠抑郁的研究與治療 薇*信號:xs1662257447
謝絕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