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許很多人都會有和我一樣的感覺,不知道從什么時候起會澤竟然還有一種音樂,叫做——洞經音樂!至于這是何物?到如今為止,我們大多數會澤人還是不曾了解,其實這種音樂大有來頭!
會澤的“洞經音樂”又名為“堂瑯古樂”。 “洞經”是道家經典的統稱,洞經音樂用于道教禮樂活動,唐宋時期盛行中原,明清之際流傳各地,官紳文人爭相談演,晚清以后,逐漸失傳。
“洞經音樂”具有數百年歷史,原是從中原傳入會澤的道教音樂,它是一種唱誦經文的音樂,具有高雅、幽深、清新的特點。隨著會澤銅商文化和會館文化的發展,它逐漸演變為兼容儒、釋、道音律且具地方韻味的古樂,從而構成一個獨特的音樂體系。
堂瑯古樂與道德教化緊密聯系,舊時,它的主要功能在于通天地、和人神、移風俗。因此,堂瑯古樂具有以下美感:
第一,中和之美,即音律平和,富有節度,能使精神和心理達到平衡;
第二,意境之美,即旋律婉曲,含蓄蘊潤,留有闊遠的空間,引人遐想;
第三,自然之美,即樂音輕倩、意與景合,沒有刻意雕琢涂飾,流動的是大自然的“天籟”。
這三方面的美感使堂瑯古樂具有雅、幽、清的特點。
這種音樂一曲有一曲的特色,一調有一調的韻味,或如白云行空,或如落花飄落水面。似龍泉出水緩緩而流,若月白風清竹影搖風。使聽者悠閑神往,俗慮俱消,寵辱皆忘。
在會澤談演洞經有著專門的組織——洞經會和桂香學。取名“桂香學”是所談演的經文為“職司天上文章府,專照人間翰墨文”的文昌帝君住的宮闕為桂香殿,故將其組織命名為桂香學,既有源頭又有傳承。
2006 年 5 月,堂瑯古樂被云南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了解了這些,你一定對會澤的“洞經音樂”大加贊賞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