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川省第二屆殘疾人文化藝術節在涼山州落下帷幕,
我市選送的表演類節目《門》榮獲舞蹈類比賽二等獎。
巴中聾啞學生表演的舞蹈《門》獲得二等獎
舞蹈《門》講述了在每個殘疾孩子的心里都有一道門,他們困在門內自己的世界里,最終通過門外人的幫助和自己的改變走出這道門。從悲傷絕望到自卑拒絕再到釋然開朗,這些情感需要通過動作、表情、眼神等來表達,對孩子們來說,最困難就是控制表情。舞蹈老師會講一些相關的故事,讓他們記住當時的感情,表演時再想當時的感受。
精妙絕倫的表演感動著觀眾,舞臺上的殘疾演員自信而美麗
在舞臺下,他們卻付出了比正常人多十倍、百倍的艱辛
一個6分鐘的舞蹈表演,對于普通人來說,幾天的時間就可以完成,而對于巴州區特殊教育學校的20多個聾啞孩子來說,卻用了兩個多月來排練。
演員們練習舞蹈動作
正常人一周就能學會的舞蹈聾啞孩子要練習兩個月
舞蹈中的一個動作,往往需要一兩天才能全部學會,出場是所有人跪著的動作,練習這一個動作用了一周時間,至少練了上百遍。
聽不見音樂,演員們怎么感受節拍呢?就只能老師在前面做動作示范打節拍,他們用余光看著老師的動作訓練表演。
而且,無論比賽還是表演,同學們都會提前兩三個小時到現場排練,熟悉舞臺。
30個字不到的詩,聽障孩子背了兩個月
12歲的汪志平患有聽力二級殘疾,今年入學時只會說“嗯”、“好”、“可以”這幾個字。
在這次殘疾人藝術節中他卻要進行詩朗誦,因為很難聽到聲音,他的詞語發音很不標準,要挨個字反復糾正,因為很少說話,汪志平的聲音很小,他每天都在學習怎樣發聲,讓自己的朗誦聲讓更多人聽見,最終他言詞流利、慷慨激昂,最終獲得優秀獎。
編輯/晚報君
巴中晚報原創,歡迎分享,轉載請聯系授權,抄襲必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