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不是和我一樣曾想過“如果有人把正在演奏的管弦樂隊,或者正在演唱的藝術家畫下來會是什么樣”?事實上,這件事還真的有人在做,那就是藝術家諾曼?佩里曼。
佩里曼 1933 年生于英國伯明翰,1957 年移居荷蘭。
定居荷蘭后,他開始陸續結識多位藝術家,并與他們成為好友,比如梅紐因。許多朋友勸佩里曼創作一些音樂主題的畫作,于是他試著畫了一些音樂家演奏時的肖像。
伊迪斯?紐曼正在演奏巴赫,1965年
但如果說正式與古典音樂結緣,還得算是這兩幅海丁克與皇家音樂廳樂團的排練場景。
在此后的將近二十年中,佩里曼多次為海丁克創作,比如下面這幅作品中,就是海丁克與皇家音樂廳樂團正在排練斯特拉文斯基的《火鳥》,作于 1977 年。
此后,佩里曼開始頻頻與古典音樂大師合作,同時他也為自己限定了一個創作前提,那就是只為現場表演而畫。他要創作“動態的”、“流動的”、“現場的”的作品,比如下面這幅作品就是描繪西蒙?拉特爾指揮伯明翰市立交響樂團演奏馬勒第二交響曲的場景,作于 1993 年。
除了這些大型管弦樂團的演奏場面,他前后為獨奏、獨唱藝術家創作了不少單人肖像,意圖將音樂會當下的氛圍、色彩以及情緒傳達給觀眾。比如梅紐因、羅斯特羅波維奇、馬友友、卡雷拉斯、多明戈等世界巨星。
拉維?香卡與梅紐因,1978年
梅紐因,1991年
馬友友,1992年
托特里耶,1990年
索爾蒂,1997年
夏伊,1990年
羅斯特洛波維奇,1991年
帕瓦羅蒂
尼爾森,2013年
布倫德爾
多明戈,2002年
拉特爾
后來,他開始記錄下來自己大腦中的音樂印象。
《幻想德沃夏克“自新大陸”》,1995年
《埃爾加之夢》,1996年
《“謎語”變奏曲的靈感》,2000年
除了以上比較傳統的藝術形式,他還開創出了一種自稱為“kinetic paintings to music”的音樂會現場作畫形式,其中最著名的大概就是穆索爾斯基的《圖畫展覽會》了。
基輔的城門
目前,諾曼?佩里曼依舊在創作并推廣自己獨特的創作方式,如果我們想欣賞他的畫作,只能到音樂廳或歌劇院中欣賞,雖然他是個畫家。
海丁克指揮皇家音樂廳樂團演奏《春之祭》,1973年
小林研一郎,1985年
安吉拉·戴維斯,201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