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古韻,有十大漢族名曲一說。分別為《高山流水》《廣陵散》《平沙落雁》《梅花三弄》《十面埋伏》《夕陽簫鼓》《漁樵問答》《胡笳十八拍》《漢宮秋月》和《陽春白雪》,這些樂曲被歷代樂師冠以十大古曲名,以歷史典故為旁襯,從而借古人之舊事以壯聲勢。
廣陵散
《廣陵散》,又名《廣陵止息》。是古代一首大型琴曲。據《琴操》記載:戰國聶政的父親,為韓王鑄劍,因延誤日期,而慘遭殺害,聶政立志為父親報仇,入山學琴十年,身成絕技,名揚韓國。韓王召他進宮演奏,聶政終于實現了刺殺韓王的報仇夙愿,自己也毀容而死。后人根據這個故事,譜成琴曲,慷慨激昂,氣勢宏偉,為古琴著名大曲之一。
廣陵散
高山流水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巍巍乎志在高山”和“洋洋乎志在流水”。伯牙驚曰:“善哉,子之心與吾同。”子期死后,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故有高山流水之曲。《高山流水》一曲被錄入金唱片上,于1977年8月22日發射到太空,向宇宙星球的高級生物傳道中華民族的智慧和文明信息。
高山流水
平沙落雁
明朝此曲稱《落雁平沙》。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對于曲情的理解,有“取清秋寥落之意,鴻雁飛鳴”來描寫秋天景物的;有“取秋高氣爽,風靜沙平,云程萬里,天際飛鳴,借鴻鵠之遠志,寫逸士之心胸”的;也有從鴻雁“回翔瞻顧之情,上下頡頏之態,翔而后集之象,驚而復起之神”。“既落則沙平水遠,意適心閑,朋侶無猜,雌雄有敘”,發出世事險惡,不如雁性的感慨的。現在流傳的多樹是七段,主要的音調和音樂形象大致相同,旋律起而又伏,綿延不斷,優美動聽;基調靜美,但靜中有動。
平沙落雁
梅花三弄
曲中泛音曲調在不同徽位上重復了三次,故稱“三弄”。相傳晉恒伊作笛《梅花三弄》,后人移植為琴曲。樂曲通過歌頌梅花不畏寒霜、迎風斗雪的頑強性格,來贊譽具有高尚情操之人。1972年王建中改編成鋼琴曲,表現的主題則是毛澤東《詠梅》。
梅花三弄
十面埋伏
傳統琵琶曲之一。《十面埋伏》樂曲是公元前202年我國歷史上的楚漢相爭為題材,描繪劉邦和項羽在垓下決戰的情景。樂曲主要歌頌了楚漢的勝利者劉邦,盡力刻畫“得勝之師”的威武雄姿,全曲氣勢恢弘,充斥著金戈鐵馬的肅殺之聲。
十面埋伏
夕陽簫鼓
這是一首抒情寫意的文曲,旋律優美流暢。樂曲通過委婉質樸的旋律,流暢多變的節奏,形象地描繪了月夜春江的迷人景色,贊頌了江南水鄉的優美風姿。
夕陽簫鼓
漁樵問答
曲通過魚樵在青山綠水間自得其樂的情趣,表達了對追逐名利者的鄙棄。樂曲采用漁者和樵者對話的方式,以上升的曲調表示問句,下降的曲調表示答句。旋律飄逸瀟灑,表現出魚樵悠然自得的神態。
漁樵問答
胡笳十八拍
根據同名詩譜寫的樂曲,反應主題是“文姬歸漢”。漢末,著名文學家、古琴家蔡邕的女兒蔡琰(文姬),在兵亂中被匈奴所獲,留居南匈奴與左賢王為妃,生了兩個孩子。后來曹操派人把她接回,她寫了一首長詩,敘唱她悲苦的身世和思鄉別子的情懷。
第二拍
漢宮秋月
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幽怨悲泣的情緒。漢末戰亂中,蔡文姬流落到南匈奴達十二年之久,她身為左賢王妻,然而十分思念故鄉。當曹操派人接她回內地時,她又不得離開兩個孩子,還鄉喜悅被骨肉離別之痛所淹沒,心情非常矛盾。此曲有兩種較為流行的演奏形式,一為箏曲,另為二胡曲。據載,二胡是劉天華先生所傳。《漢宮秋月》意在表現古代受壓迫宮女的幽怨悲泣情緒,喚起人們對她們不幸遭遇的同情。
漢宮秋月
陽春白雪
相傳為春秋時期的晉國師曠或齊國劉涓子所作,“白雪”取另然清潔,雪竹琳瑯之音。它以清新流暢的旋律、活潑輕快的節奏,生動表現了冬去春來,大地復蘇,萬物向榮,生機勃勃的初春景象。
陽春白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