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幕降臨,城市背影的漸漸模糊,影片《鮀戀》中的男女主人翁形象卻漸漸清晰起來。五月的廣州城,雨多氣濕,閃雷震擊著我們的心扉,夜不能寐,林奕新與蘇心蕊的悲劇命運似乎在敲打著我們的靈魂。于是乎,黎明前便流淌出這一串串鮮活的文字。
繼微電影《青戀》、《Because of you》之后,再一次感受到了微電影的魅力。它們一遍遍地訴說著,面對著人生的十字路口,我們該如何選擇?
這個人生路口就是《鮀戀》中反復出現的渡口,望著漸行漸遠的輪船,陣陣波浪激起女主人翁的記憶,開場的旁白,那種感傷,那種記憶,永遠定格在了21歲那年。
《鮀戀》向觀眾講述了林奕新從潮汕高中時期到廣州上大學那一段情感變遷的心路歷程。從夜里撕下傾慕的女生的照片講起,在課堂上、在回家的路上、在校園活動中,以及在與夢潔短信和便條往來之中,無不充滿了對未來人生的憧憬和向往,還有那晴朗的天空、干凈的校園、美麗的校服、廣播里傳來的林俊杰那《被風吹過的夏天》,再加上轉場的切換,校外菜市場、家里的那口水井、無憂無慮的浪漫,還有騎單車回家途中與鄰里招呼,無不透露出林奕新的純真。特別是影片描寫林奕新關心因遺忘鑰匙而苦等中的餓肚子的妹妹,公交車上寫信被老翁無意打亂,女廁所的鬧劇,以及妹妹發現他書中的“情書”的幽默細節。這些無不看出林奕新在荷爾蒙初萌時的人性特征。
馬克思在論述人時說,人具有兩種屬性:一是自然屬性;二是社會屬性。這種自然屬性也正是馬斯洛需求層次中第一層級的生理需要。林奕新這種高中時代萌生的異性追求心理特征是人類所共有的。而感受這一時期第一層級心理變化正是影片《鮀戀》的意義所在。
正是在這個時期,影片還鋪墊交代了另一條線。它就是,家中頂梁柱般的父親在醫院打點滴、肝癌晚期;常年在水井邊忙于家務的母親;年邁的阿公和求學中的妹妹。同時,用長鏡頭、搖移鏡頭、不同景別交代了居住的古樸街居與周圍反差極大的高樓和跨江大橋。
也正是在這種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的沖突中,林奕新從潮汕來到了繁華的廣州,走進了中山大學的校門。
在這里,他遇上了蘇州女孩蘇心蕊。在這里,有鋼琴,有音樂,有綠樹,有草坪。他們暢談理想,甚至想到了幾十年后他們兩人老年時會是怎樣。林奕新又有了新的憧憬,完全沉浸在理想和浪漫之中,生活是那般得美好!
然后,隨著學期的累積,他們也開始有了爭吵!爭吵之外,蘇心蕊找到了考教師證的理由。
蘇心蕊是個敢愛敢恨的女孩。一個高中時不想當老師的女孩竟然真的當上了老師。不是在蘇州而是在潮汕。鮀字的本意是吹沙小魚,也有潮汕地名縮寫之意。心蕊到潮汕來了,也許是一條隨浪被推上沙灘的小魚吧!
對!正是在潮汕的學校里,心蕊這條小魚多么渴望被呵護,她忍受著孤獨、外來歧視等難熬的日子,多么希望早些見到林奕新,看到他那熟悉的身影。然而,當心蕊有一天終于在街邊雜貨店邂逅林奕新時,她卻躲了起來,她哭了......
林奕新并不是一個真男人。而面對母親的嘮叨、阿公的期待、父親的亡故和那間古舊的街道、老宅、喧囂的鬧市,林奕新內心充滿了焦灼、掙扎,耳邊又想起了蘇心蕊的反問:“難道只有相同地域文化背景的女孩才能融入你的家庭嗎?!”看到這里,不禁讓我想起神童女作家蔣方舟。她說,她不喜歡永遠待在一個固定的地方、固定的人群、周圍認識的人都會上同一個小學,同一個中學......,沒有區別。這是她離開家鄉“隱居”北京的理由。
當蘇心蕊一遍遍地在渡口念叨那句話時,她更象是在拷問我們這個從農耕社會向工業信息社會轉型的每一個中國青年,而不僅僅是潮汕青年。蘇心蕊傷心地哭泣不是沒有理由的。
第一次與母親進行了“天井談話”后,林奕新再一次與母親商談自己欲往蘇州發展的計劃,然而,面對新舊文化的激烈沖突,林奕新還是屈服了。盡管林奕新不顧一切地跑掉了,導演用長鏡頭俯拍舊宅群落的全景畫面和林奕新佯裝沒有聽到妹妹的哭喊:“阿公中風了!”林奕新仿佛變成了真男人。
然而,林奕新沒有選擇心蕊,選擇了留在潮汕。因為他屈服于現實,留在了母親身邊。盡管林奕新曾說過:“我對夢潔不是愛”;還唱過“我愛的人不是我的愛人。”
當心蕊夜訪來到林家時,她徹底失望了,一番子夜對話后顯得冷漠蒼白。最后,心蕊選擇了離開!留下的是沙灘上的腳印、夕陽,大海作證。這是一場悲??!聽到那哀傷的音樂,看到心蕊那離去的身影,我們仿佛也看到了近百年前中國青年受愛情煎熬的身影。這群追求幸福的身影中,有胡適、李叔同、魯迅......這些愛情故事仿佛在循環上演,連綿不斷。
導演一反中國式喜劇大團圓的結尾安排,西方悲劇式的結尾也許是《鮀戀》的又一個意義所在。這一結尾,其實在影片開始不久后的“鐵軌對話”早就已做了鋪墊。兩條鐵軌永不相交!導演這一手法頗似《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有異曲同工之妙。
俗話說:“有情人終成眷屬”。但是,在中國,這恐怕只是文人筆下的一種浪漫。著名歌星鄧麗君的個人生活就是這種悲劇。她曾與馬來西亞林氏青年和成龍有緣相戀,無緣而終!之后,便是兩次連續的個人生活的失敗。林奕新唱得好:“我愛的人不是我的愛人。”在物欲橫流的當今中國,竟然有人還在高調:“寧在寶馬車里哭,也不在自行車上笑。”這豈不是還在循環打造一個又一個新的悲劇嗎?!
林奕新維護了道統,但失去了自我。他陷入了鄰居大媽“雞毛蒜皮”的家務瑣事之中。然而,影片再次安排林奕新與蘇心蕊回望中學生弟弟妹妹們之時,留下了一連串感嘆......
馬克思說得好:人的現實本質是一切社會關系的總和。人的本質屬性是社會屬性而不是自然屬性。失去自我的林奕新只剩下了軀殼,自然屬性占了優勢。但人還是要有一點精神的!多一些自我!盡管林奕新多次表露要有眾多宗親關系的情節,但他的精神滅失了!他給自己找到了理由“我現在做事不尋求答案了!”以此來安慰自己!“而我的美好記憶只保留在了21歲那年!”
人總是要有些精神的,有錢無愛的婚姻是動物!人的婚姻決不能湊合!否則,寧可不嫁!寧可不娶!絕不湊合!
如果有人說,人類已沒有了愛。那是謊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