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正月初七,馬上就是正月十五了,今天說說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汾陽地秧歌。
我找到了一條視頻,感謝“馮建琴”和她的朋友們。該視頻拍攝月2014年,值得傳播的正能量。
乍一看這扮相是不是有的人感覺像唱戲?很多人一聽秧歌,太土了,說白了外行看熱鬧,內行看門道,秧歌隊共有十二人參加,稱為十二角身。四個磕花棒的、四個打鼓的、四個篩鑼的。磕花棒的由侍衛們裝扮,打鼓的由太監們裝扮,篩鑼的由宮女們裝扮。因此,磕花棒的是武士形象,一招一式都屬武術套路,一身的英雄慨;打鼓的是丑角形象,時時處處表露出一種不安分的調情舉動;篩鑼的是少女形象,以掩飾不住的愛慕之心,總想去接近武士,而往往受到:丑角的挑逗與阻攔。
汾陽“武場地秧歌”,演員角色造型獨特,其舞蹈形式由武術動作和勢法演變而來,表演套路豐富,變化多端,主要有開場大陣、二龍出水、蛇褪皮、蒜辮子、單勾心、十字花、三十六連勾、兩條龍雙引等。
汾陽地秧歌分為以舞蹈為主的 “武場地秧歌”和以誦唱為主的“文場地秧歌”。一般在演出時,先出場的是武場地秧歌,在他們的套路走完以后,圍成一圈由專門的演員演唱,這屬于文場地秧歌。唱畢,再回歸原隊列形式,整個隊伍再向前行進,開始下一輪的演出。
汾陽地秧歌的傳承為松散型,絕大多數人是因愛好在業余時間參加活動,以自娛為目的,傳承的季節大多在冬季農閑季節,一般為三四個月,學藝之人可同時拜多人為師,也有無師自通的,因而地秧歌的師承關系也就少有純粹的“一脈相承”。老藝人急劇減少,70歲以上的秧歌老藝人僅存三人,60歲以上的秧歌藝人也屈指可數。汾陽原來200多個村莊有秧歌隊,而現今能組織起秧歌隊的村莊不超過15個。
大街上基本已經看不到了,之前提到正月十五在廣場或許會有匯演,但也是草草了事,怎知是否無人可傳?公眾hwdybb,會持續關注有意思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