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那個曾經唱著《南方姑娘》如今卻哼著“走到玉林路的盡頭,坐在小酒館的門口”的民謠歌手趙雷,將一首《成都》帶到了《歌手》的舞臺。或許昨夜過后,來成都和小酒館的人會更多,會有更多的情侶向往玉林路的盡頭,會有數不清的游子喝著小酒,談論著這座陰雨的小城,回憶那時擁有著浪漫愛情的自己。
從現場嘈雜版本到北京演唱會版本到大事發聲版本,再到專輯正式版和如今的《歌手》版,很多人其實也是前幾個月某音樂平臺將其推至首頁才聽到這首歌。從節目開播前至今,趙雷的微博粉絲數量已經從33萬飆升到將近41萬。網友紛紛感慨,因為這首歌而戀上一座城。然而這首歌掀起的風浪,遠不止這么簡單。
對民謠護犢心切的人叫囂著雷子不該站上這么大的舞臺,走上成為一個爛大街的主流歌手的道路;而激進派卻反駁這些高舉著小眾優越感的人擔心過多;一部分人傲嬌地說自己的idol終于火了,而另一部分人則安靜地活在《成都》帶給他們的自我回憶中。
胡扒醫的思考卻不止于此——這首歌為什么火?它為何能引起這么多人的情感記憶?民謠又是否應該堅守住我們心中那片“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的凈土?
的確,趙雷的這首《成都》火了,它火得來之不易。
2010年,趙雷出現在我們的視野里,猶如一顆跌進平靜湖泊卻沒有泛起一絲波瀾的小石子,這個抱著把吉他參加快男卻連開場舞都靦腆到臨陣脫逃的男孩沒有給眾人留下任何印象,而三年后,翻唱了一首《董小姐》、反復炒自己和女友的愛情故事的左立進入了那年的全國十強;無獨有偶,兩年之后的《中國好聲音》里,我們看到了唱著民謠的張磊借著一首《南山南》攀至頂峰,而在這之前,趙雷參加了《中國好歌曲》,那首被劉歡激動地稱作近年來最好歌詞的《畫》將民謠的感動再次唱至每一個人的心里。2017年開年,趙雷登上《歌手》唱起《成都》,拿下第二名,要知道這一季的首發歌手陣容曾被稱作五季以來live實力最強。
如果說流行樂如大海,波濤洶涌地掠奪聽者情感,那么民謠就是一首小溪,涓涓細流絲絲浸潤心間。與其說是民謠打動了你,倒不如說它唱出了屬于你的故事。《成都》就緣起于趙雷初到這座城市的經歷。
2007年他第一次來到成都,在成都住了兩周,在玉林路小酒館駐唱的他結識了酒館創始人唐蕾。
“唐姐帶我去看了崔健的演出,后來我朋友的錢包丟了,拾到錢包的人打電話給朋友把錢包還給了他.....就是在成都經歷的這些小事情、小細節匯聚,讓我沒法不愛這座城市”趙雷坦言,后來他又陸陸續續來過成都很多次,到成都的感覺逐漸像是到家,特別親切,但不能留下來,又不能帶走,就把成都當做一個愛人那樣去寫,于是這才有了《成都》——這首致天府之都的一封情書。
值得一提的是,《成都》最初演唱就是在這個小小的酒館,一唱即激起千層浪,只是那時還沒有人發覺,這個屬于民謠的新時代,來了。
民謠從小眾走向大眾,究其根本是因為很多人感覺唱出了自己,很多人想起了本已埋藏在記憶深處的一些東西、一些人、一些事。民謠走心,它更貼近我們的生活,就像是繁華落盡后,老木頭房子中升起的壁爐火,也是每一個在現實生活中不愿意放棄追尋美好的人對純粹的音樂和生活的憧憬。
比如《南方姑娘》“南方的小鎮,陰雨的冬天沒有北方冷,她不需要臃腫的棉衣,去遮蓋她似水的面容...芳香在回某人的心頭,眨眼的時間芳香已飄散”被業內譽為不輸《董小姐》的民謠經典;再比如老狼的《同桌的你》唱出了多少人青春期的回憶;《少年錦時》用白描的手法描繪著一個古老城中的暗戀;好聲音中的那首《畫》說的是童年,談的是憂傷與孤獨,它直擊著有著共同記憶的人們心靈,仿佛讓人回憶起小時候丟失的那個心愛的玩具
民謠歌手們,誰沒幾個心中的姑娘?而我們心中誰沒幾個回不去的過往?
一首首簡簡單單如在原野中吶喊的民謠,配上一把木吉他,略帶滄桑的嗓音,彈奏演唱出來的淡淡憂傷,只要你也是那個有故事的人,難免不會跟著流淚。而聽趙雷的歌,如果沒點回憶,你也來不了共鳴。
固然做民謠太小眾,歌手們普遍都窮過,甚至民謠歌手彈唱的愛情都被嘲笑,但聽它的人愛的就是這種生活的歷練,它主導著人的思緒,就像詩歌和短篇小說的妙處一樣
我們期待美好
現實不夠美好
于是我們在不斷追尋
因此,那些護犢心切不愿民謠太過大眾的粉絲其實并不是有著所謂的小眾優越感,只是無法釋懷心中那一首首不曾被快餐時代的音樂沾染過的屬于他們心中的歌被喧囂的時代所湮沒,有些故事或許只有那些經歷過的人才懂,民謠不是上不了臺面,也不應該窮。
回到問題的最初,趙雷的《成都》為什么火?
這種網友紛紛代入自己個體情感經歷的不常見現象恰恰表明了它引起了太多人的共鳴,而成都這一地名恰恰就是公共記憶的最好載體。在城市里,我們不能輕易地找到共同話題,但如若大家都是成都人或者對成都有所印象,那么可以共享的就是“成都”這個地點。就像《東京愛情故事》播出已過25年,但仍有大批的人去完治和莉香呆過的地方旅游,尋找自己心目中關于的愛情理解。
如果說地名已經起到了凝聚情感的作用,然而在非熟人的城市,還遠遠不夠,因此這首歌能引起人們的情感記憶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它是融入了情感故事的大眾傳播產品。
可以這么去理解,《成都》是一首十分討巧的歌曲,歌詞里真正與成都相關的詞句并不多,拆解出來不過“垂柳”“陰雨”“玉林路”和“小酒館”。而其他的就是我們都在經歷的兒女情長,關于愛情、關于甜蜜,也關于回憶。我們用它去承載自己的故事,獲取情感的交流與共鳴。
當故事與城市發生連接,化學作用便是代入感。每個聽到這首歌的人都會對成都產生好感,好感來自于這座城市的方方面面,正是這些美好的點滴觸動了全國其他城市人民的神經。所以,在只見歌名,不聽歌聲的時候,我們已經為《成都》腦補出一系列美好的意象。當簡單的旋律流出,趙雷唱出了這些美好,自然我們也仿佛跟著歌聲來到這里開啟了一段旅行。
我們喜歡它,不僅僅是因為可以聽著它哭出聲來,還因為,它是一種對不如意生活的側面表達,我們追求的終究是一種純粹生活的向往。
而對胡扒醫來說,會更有感觸,如果一條路與一段感情有了聯系,那它就不只是一條路,是大醉后會突然出現的回憶,生長在成都的20年,這樣承載著回憶的路有太多。當《成都》響起,聽哭了觀眾,也讓胡扒醫為這樣熟悉的旋律在這樣的大舞臺上響起而由衷的開心。當喜歡的東西被更多的人喜歡,共鳴的東西引發了更多的共鳴,我們能做的,或許應該是沉默地用心去感知這些在繁華城市里安靜吟唱的民謠。
音樂是心靈的捕手,當你沉醉其中,你就會明白這些獨有的感受屬于你、我,我們每一個人。“有一個地方只有我們知道”指的不應該單單是這首歌否認不為人知,而是那些讓你流淚讓你笑讓你安靜下來的情緒只有我們自己知道。
曾經那個livehouse票價80元的是趙雷,劇場880元的是他,登上《歌手》舞臺將民謠唱響的還是他,或許今后他的演唱會不再廉價,但趙雷還是那個趙雷,盡管這首歌好像會開始爛大街地出現在超市、賣場、咖啡館;而成都,始終都是我們每一個人的成都,也是你心里那個獨一無二的城市。
有一個段子是這樣講的:
什么是搖滾?
睡了吧?沉沉的睡著......死了吧!痛苦的活著......
什么是民謠?
微風中,夕陽下,兩個孩子,蕩秋千......
每每聽到民謠,胡扒醫都會跟著音樂在腦海里描繪著屬于自己的畫,當旋律響起,就任由其一筆一筆在腦中那張白色的宣紙上,一點一點水墨流暢然后渲染散開。或許這就是我們那一點點的私心,不是來自于優越感,而是因為民謠本身,就是安靜的存在,是繁華世界里的一股清流,是應該沉默地、用心去感知的音樂,是所有民謠粉小心翼翼地想要收好的自己的故事。
就像無法長大的趙雷低吟的這首《成都》,讓我們掉下眼淚的不止昨夜的酒,讓我們依依不舍的不止故人的溫柔,成都,帶不走的,只有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