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木眾
在朋友圈被《成都》刷屏的同時,也讓大眾再一次見識到“民謠”的威力。
“音高決定成績,品位決定層次”這是音樂競技類節目慣用的套路,當“飆高音”成為歌者們短兵相接的利器,觀眾的審美疲勞必然會被掀翻屋頂的海豚音給震醒。
于是,抱著吉他、安靜吟唱的趙雷成為當中一股清流,而娓娓道來的《成都》憑借清新質樸的旋律和歌詞,瞬間擊中觀眾的心。
不出所料,在號稱五季以來實力最強的歌手陣容中,趙雷以絕對優勢輕松拿下第二名。那首刷爆朋友圈的《成都》,數據當然也十分可觀:“僅24小時便刷爆網絡,登榜速度999%”,這是今日頭條推送的消息。
當然,《成都》的一夜爆紅并非首例。
民謠歌曲之所以躋身全民流行的行列,還得多虧了選秀節目的助推:2013年《快樂男生》,左立的《董小姐》讓原唱宋冬野家喻戶曉;隨后,張磊在《中國好聲音》里的一首《南山南》讓馬頔成為全民推崇的偶像,從商場小店到街頭巷尾,那句“你在南方的艷陽里大雪紛飛,我在北方的寒夜里四季如春”隨處飄蕩。
不難看出,民謠如今已成為擺上臺面的大眾狂歡,而不是以前那個深藏在街頭巷尾的小眾自嗨。早前在蝦米音樂聯合新浪微博推出的年度Top20金曲榜中,有90%都是所謂的民謠或泛民謠作品,令人跌破眼鏡。
再反觀豆瓣音樂人里小有名氣的梁曉雪、陳鴻宇、陳小熊、謝春花等,全是走的民謠Folk路線。以光速占領大眾消費高地的民謠,頗有“忽如一夜春風來”之勢。而《成都》的走紅也引發了大眾對于民謠的討論。
光速圈粉的民謠
走紅的潛質有哪些?
1.情感共鳴的回音壁:
一座城市的形態,在于它朦朧的輪廓,更在于它留存的記憶。正如北漂族聽好妹妹樂隊的《一個人的北京》會泣不成聲,坐在火車上聽李志《關于鄭州的記憶》會悄悄想起那里的姑娘,趙雷的《成都》哼唱的也是一些稀疏平常的小事:玉林路,小酒館.....歌中熟悉的名詞引發了本地人的共鳴,同時也勾起了外地人對成都的回憶和憧憬。當歌詞引發聽眾共鳴、旋律直擊大眾內心,或許,打動人的正是這份不加粉飾的真情流露。
玉林路的小酒館
之前李宗盛在北京現代音樂學院的演講里,就建議學生們做音樂先從民謠做起。“民謠是更加純粹的音樂,某種意義上的極簡主義。”李宗盛認為,通俗易懂的歌詞和簡單入耳的旋律是民謠能夠迅速籠絡人心的主要因素。
2.情感噴發的宣泄口:
當生活壓力造成情緒壓迫時,情感噴發成了唯一宣泄的方式。無論是“夢醒后還是依然奔波在風雨的街頭,有時候想哭就把淚掩進一腔熱血的胸口”還是“我在南方的艷陽里,大雪紛飛”;無論是“人們不敢說話不敢停下腳步,因為心動常常帶來危險”還是“西去而復旋轉的飛鳥,我們生來就是孤獨”等都是最真誠的情感表達。范·容克說:“當一首歌聽著不那么新潮卻也不過時,那就是民謠。因為人的感情不會改變,永遠年輕,永遠熱淚盈眶。”
伴隨著民謠爆紅的
還有不絕于耳的爭議
諸多事物皆始于小眾,毀于普及。這是文化產物的致命傷。洗腦神曲《小蘋果》和《江南style》就是典型的例子。之前網易云音樂整理了一份名為《那些被毀了的好歌》的歌單,從張學友到齊秦、從莫文蔚到蔡健雅,每一首歌都經得起推敲,但每一首歌你也不會再想點開播放。
讓時代金曲落得如此田地的罪魁禍首必然是市場的過度開發。不論是對于文藝作品還是文藝工作者來說,這都是無法避免又無可奈何的事。所以,當趙雷的《成都》霸屏朋友圈時,有一部分人抱以嗤之以鼻的態度。
去年,鮑勃迪倫獲得諾貝爾文學獎讓民謠成為爭議焦點,有人覺得將文學類的頂級榮譽頒發給歌者是一件違背原則的事。一部分人對于民謠被神化的現象也表現得義憤填膺。那么,相較于流行歌曲,民謠的爭議性到底在哪?
根據知乎、微博以及豆瓣所搜集到的資料來看,對民謠樂倒戈相向的網友有一部分是忠實的“民謠粉”,他們認為“互聯網的飛速發展使得民謠被越來越多的端上大眾文化的餐桌”,綜合了他們的觀點之后發現他們厭惡的并不是民謠本身,而且被過度商業化后遺失本色的“偽民謠”。
還有另一部分網友覺得民謠“門檻低”、“技術要求低”、“不需要過硬的理論知識”,相較于編曲復雜的流行音樂和更需要技術考究的古典樂來說,民謠被推崇至頂尖位置著實有點名副其實。再加上經過一大波選秀節目的推波助瀾,被冠上“爆款”頭銜的民謠頻繁出現在朋友圈時,反感情緒頓時增加。“一直覺得民謠很俗氣,煙啊酒啊女孩啊,沒有一點意義”這是來自某音樂網站的熱評。
民謠確實不應該被神化,說到底它依然還是接地氣的生活小調,但被詬病成“俗氣”倒也不至于。在馮小剛電影《私人訂制》中有段臺詞,“什么是俗?什么是雅?沒搞清楚。交響、芭蕾、昆曲,古代的就是雅嗎?宮廷的就是高的嗎?以年代判斷價值,社會等級區分高下,那是文物觀,不是藝術觀。我就不說這本身就是庸俗了。”
回到《成都》被刷屏的命題。趙雷在《歌手》中一舉擊敗多為實力唱將,拿下第二名的好成績,充分說明了民謠厚積薄發的威力。以光速登頂各大音樂網站排行榜和朋友圈,也證明了民謠極大迎合了當下群眾的精神需求和情感訴求。
耳帝在微博稱,《歌手》第三期競演結果證明“當下觀眾對于頂尖翻唱的審美疲勞以及對優秀原創作品的強烈渴求”,技巧也許并不能成為叩開觀眾心門的磚石,這一點,原創實驗音樂先鋒——龔琳娜早前在《全能星戰》的敗北就是一個鮮活的例子。
或許,觀眾的投票既不是沖著高超的演唱技巧來的,也不是沖著稀缺的原創作品來的,接地氣的生活小品往往更能引起大眾共鳴。藝術源于生活,對于音樂節目來說,老百姓的消費理念或許只是——好聽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