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斯特一生創作了大量鋼琴曲,其中改編曲是不可忽視的一部分,尤其是他改編的舒伯特藝術歌曲,飽含深情卻不嬌柔做作,樸實溫潤又不乏精妙之處。現在,友友就借王羽佳演奏的三段演奏視頻,給大家分享李斯特的三首改編曲:《紡車旁的甘淚卿》、《水上吟》和《魔王》。
《紡車旁的甘淚卿》
《紡車旁的甘淚卿》是舒伯特在 1814 年 10 月以歌德的同名詩歌創作的藝術歌曲。
▼ 舒伯特《紡車旁的甘淚卿》,D118
Schubert : Gretchen am Spinnrade D118
Schubert : Lieder-Barbara Bonney
我的心兒不寧,我的心兒沉沉,哪兒沒有了他,哪兒就是荒郊,這整個的世界,就如一座囚牢 …… 我為了尋他,才向著窗外了望。我為了尋他,才偶爾走到街上。他雄健的步伐,他高貴的身影,他唇邊的微笑,他炯炯的眼神。他說話的語言,好象流水幽泉,他握著我的手,啊,還有他的親吻!…… 我要和他親吻,千遍萬遍不停!就讓我在他的吻中,送掉我的余生。
詩中體現的是甘淚卿對愛情的向往,但那卻不是真正的愛情,只是魔鬼創造的假象與幻想。所以甘淚卿的心緒完全是徘徊、猶豫和無助。
李斯特對《紡車旁的甘淚卿》的改編,無論是節奏還是結構,都與舒伯特的原作一致,但是,在舒伯特的原作中我們可以聽出鋼琴聲部與人聲部分的地位是相同的,而李斯特改編后的版本則把鋼琴部分處理得格外深沉,從聽覺上來說,使人懷揣不安、難以平靜。
《水上吟》
與前一首《紡車旁的甘淚卿》相比,《水上吟》表達的感情并不強烈,它是坐在船上的人悠靜又懷舊的心態。
▼ 舒伯特《水上吟》,D774
Schubert : Auf dem Wasser zu singen D774
Schubert : Lieder-Barbara Bonney
在波光粼粼的水上,小船像天鵝一樣游弋,激起歡樂的漣漪。我的靈魂也象小船一樣蕩漾,天空中的落日,翩翩起舞在船邊的波光里 …… 明天還要讓時間帶著閃亮的翅膀飛去,就如同它的昨日與今夕。直到擁有飛得更高、更有力的翅膀,我自己也將從時間的潮汐中消失。
這首詩是施托貝爾格的作品,描寫了坐在水面小船中的人對已經流逝時光感慨的場景,舒伯特的原曲靜謐而充滿傷懷。
在李斯特改編的版本中,前半段幾乎一動不動地搬運過來,直到作品進行了一半之后才逐漸增加長度,因此,原本寫意的詩歌在李斯特手里得到了充分的延伸與擴展。絕妙的是,縱然和聲織體被加厚許多,這首曲子的音色依舊清透明亮。
《魔王》
《魔王》是舒伯特 1815 年根據歌德同名詩歌創作的敘事歌曲,這個作品由不同角色組成:陳述者、父親、孩子、魔王,他們分別有不同的特點。
▼ 舒伯特《魔王》,D328
Erlk?nig, D.328
Great Artists of the Century - Ian Bostridge - Schubert: 25 Lieder-Ian Bostridge / Julius Drake
將單聲部八度處理是李斯特在很多改編作品中經常用到的手法,主要目的是強化旋律,在《魔王》中,李斯特將這種方法發揮得淋漓盡致,使曲中的人物充分發揮了各自的特點:陳述者語氣平白直敘,令人感到消極和陰冷;父親急迫、慌亂,令人感到無助;孩子恐懼、緊張,讓人心疼又無能為力;唯獨魔王的音色具有誘惑性、充滿了虛假的幸福。
李斯特的《魔王》也是一首標準的“炫技曲”,尤其是高潮段落,伴奏在高速跑動的同時主旋律依然細膩又清晰地依附在其中,并且還保有著豐富的歌唱性,戲劇感極強。李斯特在這首作品中用他自己的音樂語匯講述了生與死、美與丑、光明與黑暗的對立和沖突。
聽到這里,也許小伙伴們已經發現了,李斯特的這幾首改編并不像其他作品那樣將原曲譜寫成了“幻想曲”或“隨想曲”,而是基本不改動和聲性質,并在很多地方都只是采用了移植、復制等方式,極大地保持了作品的原貌。在這樣的作品中,鋼琴既充當樂隊,也充分演繹人聲的歌唱性,沒有誰能不被打動。
最后,請回答友友的問題:你還喜歡李斯特的哪些改編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