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侯艷 編輯/大菁小怪
電影《銀河護衛隊2》里,小樹人格魯特萌化了的一眾觀眾,當小樹人笨拙地把音箱線和隨身聽連在一起,隨著復古旋律響起,小樹人開始翩翩起舞。
相信看到隨身聽的觀眾,會想起聽著walkman,那是一代人的美好記憶,回憶起帶著耳機、騎著自行車走在上學路上的自己。
除了《銀河護衛隊》懷了一把舊外,韓劇《請回答1988》中,精準的年代細節還原,時不時給追劇的30歲以上你我他帶來共鳴。
在阿澤的屋子里,正煥找出一盤磁帶,放進錄音機里,按下播放鍵,德善、善宇陷入了回憶中。想想我們的1988年,當時我們的隨聲聽里播放的是齊秦的《狼》,還是趙傳的《我很丑,可是我很溫柔》呢,亦或者是小虎隊的《青蘋果樂園》呢?
《頭條娛樂》邀請了幾位歌手和樂評人,聊聊“那些年我們一起聽磁帶的日子”,或許也能勾起你的些許回憶。
張信哲:寧可餓肚子都要攢錢買磁帶
還記得張信哲的《過火》《思念》……嗎?應該是很多80后都曾購買他的磁帶。
直到現在,在張信哲的簽售會或者發布會現場,還會有很多歌迷帶著他的磁帶到現場。
“歌迷很喜歡帶來他們收藏的磁帶,我覺得磁帶成為一個具有音樂時代代表性的東西,歌迷拿著你的磁帶,說明他們真的非常喜歡你,而且非常長情,跟著你一起成長到現在。”
張信哲透露,他也會收藏自己的專輯。“收藏磁帶是肯定的,這是我事業的記錄,每一張專輯也都會有備份。其實各種形式的作品,我都有保存。”
談到自己收藏的第一盤磁帶,張信哲回憶道:“我買的第一盤磁帶是臺灣一個校園民歌比賽歌曲集錦,叫金韻獎專輯。我國中的時候,很喜歡這些民歌,這些歌曲都是學生自己創作的。”
當時張信哲為了買磁帶不吃午餐,省下餐費。“我寧可餓肚子都要把錢存下來,買一張自己喜歡的磁帶。”
當說到自己出的第一盤磁帶時,張信哲回憶起當時的情景,依舊激動萬分。“第一次看到《說謊》這盤磁帶的時候,我心想終于有了屬于自己的一張音樂磁帶可以留下來,就算人沒有紅、歌沒有紅,我也覺得足夠了。”
出道20多年的張信哲經歷過音樂載體的歷次更迭,在他看來這是一個必經的過程,“經歷了這么多不同的階段,音樂隨著載體改變也有很多改變。這短短二十幾年,從黑膠,到磁帶,到線上發行,這個過程回想起來挺有趣的。”
汪蘇瀧:會認真把磁帶上所有的字看完
作為接近90后的歌手,汪蘇瀧對磁帶也有種情結,他也有攢零花錢買磁帶的童年。“我買的第一盤磁帶是陶喆的,應該是十二三歲的時候。別的同學都用零花錢去買溜溜球等玩的或吃的東西,我都用來買陶喆的磁帶了。”
身為追求完美的處女座,汪蘇瀧從沒有翻錄過磁帶,他堅持原版永遠是最好的。“我會認真把磁帶上所有的字全部看完,包括發行編碼這些細節,我都要看完。”
在聽磁帶的年代,很多聽歌的人非常注重B面第一首歌。汪蘇瀧回憶,當時歌手似乎都喜歡將情歌放在B面第一首歌。“我現在做自己的專輯,也會想把第六首歌(相當于磁帶B面第一首)設成最抒情歌曲。”
高中后,汪蘇瀧不再聽磁帶,而改為聽CD機,那些之前收集的磁帶被他放在家里,或者說堆積家里的某個角落更為確切。
徐良:磁帶至今整齊擺放在書櫥中
同樣身為80后歌手的徐良,他聽磁帶受到爺爺的影響。“我音樂的啟蒙者是爺爺,他很喜歡聽磁帶,我印象最深的是他買回了一盤《瀟灑走一回》在家里循環播放。他還經常在家翻錄磁帶,分享給自己的朋友。”
而徐良回憶,自己買的第一盤磁帶是任賢齊的《心太軟》。“記得是一個夏天,我和父母一起去游泳,在回家的路上買了這盤磁帶。”
在收集磁帶上面,徐良并沒有偏好,“誰的磁帶我都有,誰的好聽我就收集誰的,都不想放過,有時候經常單曲循環一首歌。”
如今,磁帶已經成為了他的一種童年記憶,他把收集的磁帶整整齊齊的擺在書櫥里。
三石一聲:喜歡用鉛筆倒帶
聊到對于磁帶的記憶,樂評人三石一聲說那時記憶最深的就是用鉛筆插入磁帶孔倒帶,而這些記憶又帶著那一代人的共鳴。
三石一聲買的第一盤磁帶是周華健的《小天堂》,他坦言他對于收集磁帶有強迫癥。“當時家里面幾個大抽屜,同一個抽屜里,必須裝同一家發行公司的磁帶,比如美卡公司的放一起、金典音像放一起、上海聲像的放一起。“我還特別愛惜磁帶,一定不外借,現在家里那幾個抽屜的磁帶還好好擺放著呢。”
作為樂評人,多聽音樂很重要,“我聽陳奕迅那會兒,還沒有人知道他呢,直到我聽的第四年,《十年》才走紅。還記得孫燕姿的磁帶,因為當年美卡發行磁帶是階段性變色,她同一張經歷不同的再版,都能有不同的磁帶顏色,我就一直買。”
三石一聲因為買的多,練就了一項特長。“我可以一手快速折疊歌詞拉頁,還喜歡用鉛筆倒帶,不過現在都用不上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