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快些到吧 我就可以去香港
1997快些到吧 和他去看午夜場……
20年前,盼著香港回歸,唱著《我的1997》的艾敬,抱著一把吉他,用直白的吟唱,觸動了萬千你我的心。在流行音樂還是港臺風大行其道的那個年代,艾敬的民謠就像一股清流,清新明澈,令人印象深刻。
可似乎就在這個女孩剛要大紅大紫的時候,艾敬卻轉身不見了。
20年后的今天,我們再次想起了這首歌,想起了那個哼唱出多少人對香港回歸祖國期盼的女孩。
其實,艾敬始終還是那個艾敬,只是她選擇了另一條路,轉身在藝術領域,繼續大放異彩。
艾敬1969年9月10日出生在沈陽的一個文藝家庭,父親是艾敬的音樂啟蒙老師,一把二胡帶著艾敬走入音樂殿堂。16歲考進沈陽藝術學校聲樂系并登上舞臺隨沈陽歌舞團巡回演出。17歲時便來到北京,考入北京東方歌舞團,并錄制了當年曾創下600多萬盒卡帶銷量的音樂專輯《大趨勢》,艾敬演唱的其中一首《沈陽啊,我的故鄉》紅遍大江南北。
因為“長得像山口百惠,笑起來像栗原小卷”,艾敬1989年主演了電視連續劇《情魔》。畢業后主演第一部電影,湯臣電影公司出品的《五個女子和一根繩子》3年后在國際獲獎,艾敬因此登上《大眾電影》的封面。
隨后和香港著名詞作家、音樂制作人劉卓輝的浪漫邂逅,鑄就了艾敬的專輯《我的1997》,“1997快些到吧,我就可以去香港,和他去看午夜場。”歌中所唱的“他”,就是和艾敬相戀10年的劉卓輝。
而艾敬并未就此止步,第二張專輯《艷粉街記事》就將自己的歌聲推向了海外。里面有一首《外婆這樣的女人》,據說是艾敬專門為自己的外婆所寫,此后艾敬更是接連出了《追月》以及好幾支民謠單曲。不過后來艾敬卻因事業不順選擇了辭職,以自由人的身份尋找靈感。
再次出現在大眾視野中的時候,是在《馬大帥2》里扮演趙本山的老婆玉芬。沉寂幾年的艾敬也憑借《馬大帥2》再次回歸公眾,不過很快她又從銀幕上消失,轉行做起了畫家。
2007年,她首次以職業藝術家身份出現,現在已成為第一個在中國國家博物館、中華藝術宮、米蘭昂布羅修美術館辦展覽的當代藝術家。
艾敬的工作室在靠近798的環鐵藝術區,記得一次記者的訪問,將當時艾敬的狀態展現得格外生動、真實。艾敬是完美主義處女座,“不放過自己,也不放過別人”是她們的信條。連對訪問時攝影師選好的位置和角度都提出了調整建議,“我覺得這張畫做背景不太合適,我給你找個合適的”、“我覺得從這個角度拍更好,相信我”,攝影師依著她的提示重新選定位置和角度,最終的效果非常不錯。
對于艾敬的個性,妹妹艾丹曾在文章中寫道,“我已經為人母,而我姐姐還是很慣性地關心著我、管著我,見到我還會從頭到腳說一番,就算是我稍微精心打扮她也能挑出毛病,而且一針見血。……我經常被她問到煩、管到煩。我覺得自己又不是小孩子,當然會安排好自己的生活。可她還是沒從她指揮的角色中脫離出來。直到后來她在藝術中找到了情緒的出口,我的日子才好過了些。”艾敬對于自己更不能輕易放過。除了必要社交,她幾乎都泡在工作室,潛心她的創作。
其實早在1999年,艾敬便已經開始接觸藝術、學習繪畫。這個天生對藝術有著獨到見解的處女座女孩,在音樂領域大紅大紫,在藝術圈更是創下了一番天地。
2008年今日美術館“ALL ABOUT LOVE”展;2012年中國國家博物館“I LOVE AIJING,艾敬綜合藝術展”;2014年中華藝術宮“LOVE AIJING,艾敬的愛”展;2015年米蘭昂布羅修美術館、2016年紐約馬樂伯畫廊,一系列重要展覽的舉辦讓藝術圈對這個執著、驕傲的女人刮目相看。
艾敬作品《Walking in the Sun#5》
艾敬作品《Walking in the Sun#7》
艾敬作品《生命之樹》
最近一次的露面,是今年的4月18日下午,轉型藝術家的艾敬攜首部全英文版新書《Aijing Love Art 2007-2017》在北京三里屯PAGE ONE書店舉辦了新書發布會。這本書,是艾敬過去十年的總結,而這已是她的第五本書。
用她的話說,“只有告別才能繼續前行”,她用這本書告別她的十年。
這個因為香港回歸讓我們記住的女孩,
不停地在她心中的藝術之路上前行,
雖然在我們的視線中漸行漸遠,
但艾敬還是那個艾敬,
對藝術追尋的腳步從未停歇,
只是換了一個方式,
也因此,
讓我們收獲了更多的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