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返狼群現實世界的格林童話
導語
“它雖然粗糙是因為它真實,而正是因為它真實才會‘粗糙’。”
歷時七年,將1700多小時的素材剪輯成一部近2小時的影片,對于導演亦風和李微漪而言,這是人生中奇妙而充滿使命感的事情,然而比起制作這部影片的過程,陪伴一只小狼成長,并將其成功反送回狼群的經歷對亦風和李微漪來說更是一場難忘的回憶。
出生并成長于成都的李微漪原本是一名青年畫家,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在若爾蓋草原拯救了一只出生近五天的小狼崽,李微漪給它起名為格林,從此兩個生命的喜怒哀樂便被捆綁在了一起。原本對寫作不太感興趣的李微漪將這段經歷寫成了四十萬字的長篇小說,而在她成書的過程中,亦風卻萌生了將這段經歷影像化的想法。
然而將想法付諸行動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導演亦風也表示其實有幾次一度想放棄,但看到很多人的幫助和鼓勵,再加上內心深處對于狼群生存危機的擔憂和對草原現狀的關注,讓他和搭檔李微漪堅持了下來。
拍攝《重返·狼群》亦風是有“私心”的。因為狼的平均壽命只有8年,而現在已經7歲的格林顯然已經到了暮年,亦風想在格林有生之年將影片做出來,讓更多的人認識真實的狼群,讓觀眾看到若爾蓋草原現在的樣貌,進而關注到人類的生存環境。
到今天,《重返·狼群》收獲了上映10天票房達2300多萬,豆瓣評分8.0分的成績,對于導演亦風和李微漪來說,這個成績恐怕有點始料未及,畢竟這部影片在不少觀眾看來并不是一部“合格”的電影:畫面鏡頭較為粗糙,剪輯手法簡單,沒有特效等等。
對于網友的評價,導演亦風并沒有直接回避,而是跟《影視圈》雜志分享了他的糾結和堅持:“最初因為拍攝的不專業,所以有些畫面拍下來不符合電影畫面的需求,我也在猶豫,有專家也在建議補拍和重現,但我認為真實就是這部電影的原則,所以沒有多管形式,只要內容真實,能打動觀眾就是好作品。”
而在影片找到愿意為之做發行的公司之前,亦風和李微漪也屢次碰壁,不少發行公司認為這是部好影片,但是出于對市場的考慮最終都選擇了放棄,甚至還有人建議讓他們將影片拍成劇情故事片,找狼來演繹一遍。但是這些都被他們拒絕了,因為保留真實性是他們做這部影片的初衷和原則,“它雖然粗糙是因為它真實,而正是因為它真實才會‘粗糙’。”導演亦風對《影視圈》雜志說。
隨著《重返·狼群》的上映和口碑的高漲,這段關于狼與人之間的感人故事也越來越被更多人所知,有不少網友甚至給導演亦風留言表示想看第二部。然而對于觀眾的熱情,導演亦風則顯得很冷靜:一方面出于對第一部上映后市場的考慮,另一方面是出于對殘酷現實的考慮,因為狼群生存環境和草原現狀已經變得令人擔憂,“雖然心情很糾結,但是我們對那片草原的關注不會減少反而會更多,接下來不是去拍片,更多的精力是推動以狼為主的保護區的建立工作。”
“任性”拍攝卻捕獲感動瞬間
“想對野生狼群和若爾蓋草原進行真實的展現,告訴大家狼的本來樣貌和草原的現狀,喚起人們對狼群以及現在生存環境的關注。用真實的素材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本來就是真實的,何必去演繹呢?”這是導演亦風決定用紀錄片的形式展現這段經歷的核心。盡管紀錄電影目前在中國電影市場并不吃香,但是比起故事片的戲劇性安排,紀錄片的真實性更能打動人。
在撿到小狼格林之前,導演亦風跟大多數人一樣對狼這一物種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兇殘,冷血,會吃人。但是遇到格林后,亦風改變了這一想法,從格林身上,亦風看到了很多狼群不為人知的一面:知恩圖報的性格,通人性的智商和情商等等。在與《影視圈》雜志的交談中,導演亦風也感慨是小狼格林的帶領才讓他和李微漪真正關注起野生動物的生存和草原的變遷。
在拍攝《重返·狼群》之前,亦風并沒有拍攝電影的經歷,只是一名攝影發燒友,喜歡帶著單反相機記錄行走之間的感動瞬間。當時記錄小狼格林的成長也是出于一種紀念,直到2012年格林回歸狼群,李微漪的書出版后,將這些影像素材串聯成片的想法才逐漸浮出水面。
拿著5個小時的粗剪素材,亦風找到了《狼圖騰》的作者姜戎,在看了一部分之后,姜戎很欣喜的告訴亦風這些素材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如果做成小視頻就可惜了。在姜戎的建議下,亦風決定將它制作成電影。
之后的6年時間里,亦風和李微漪邊學剪輯邊制作影片,將5個小時的粗剪版濃縮成近2小時的“院線版”。雖然中途有專業團隊的幫忙,但是有些經歷的感受是專業性無法替代的,因此他們謝絕了專業團隊的幫助。亦風也笑言:“目前在中國或者世界范圍內,由兩個人完成的影片據我所知(我們)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有意思的是,這部影片看上去情節很連貫,實際拍攝過程“缺乏周期性”。“拍攝過程全靠感覺,比如那陣子我想拍了,機器開著,或者天氣不錯,尤其在草原適合拍攝,我就拍一點做素材。其實因為天氣、氣溫等原因沒有記錄到的鏡頭也不少,而影片中故事之所以連貫只是在剪輯時下了點功夫讓大家看起來比較連貫。”
不過“隨性”的拍攝過程也遇到了不少麻煩,比如高原地區低溫嚴寒,有的時候遇到難得的鏡頭,各方面準備就位了等來的卻是“低溫無法開機”的顯示,而機器電量不足也是“家常便飯”之一。
外因所帶來的遺憾不止這些。因為缺少專業的照明設備,因此夜間亦風和李微漪跟狼群接觸所記錄的畫面也十分有限。
有不少網友也表示,這是他們今年看過的最不像電影的一部電影,但足以震撼內心。言之“震撼”實則是被細節所打動。影片沒有精良的畫面甚至也不見具有戲劇性的編排,甚至沒有煽情的音樂,一切都是自然記錄自然傳達。從小奶狼時期被李微漪救下并帶回嘈雜的都市,到再次回歸充滿野性和自由的草原,狼與人的相處點點滴滴都在細節之處打動著觀眾。
影片中,格林和李微漪分享一顆大白兔奶糖、李微漪腳受傷了,格林很聰明的牽來一匹馬讓李微漪“騎”著回屋里、李微漪教格林捕捉獵物等細節鏡頭都是偶然間拍到的,尤其是格林為李微漪牽馬的場景,當時為了拍下格林并未攻擊牛群當證據的影像,沒想到卻記錄下了格林牽來一匹馬救受傷的李微漪,這令亦風十分震撼和感動。
幸運的是,最終亦風拍到了狼群集結的畫面,為了更好地呈現狼群集結這一難得的場景,亦風一度徒步跑了一兩公里才找到合適的角度,在日落的那一刻,用剪影效果記錄下了格林重返狼群的情形。回憶這段經歷,亦風依舊感慨,“如果沒有拍到格林回歸狼群的情形,估計影片也沒法制作和成立,那么大家質疑的聲音就更多了。所以我常說是老天在眷顧我們,格林在冥冥中保佑我們。”
跟人打交道比跟動物打交道要難
亦風告訴我們,其實當地牧民對于狼的態度是亦敵亦友,他們不僅沒有把狼視為殘害生命的動物甚至有些年長的牧民將狼當山神一樣對待,這可能源自于藏傳佛教的眾生平等的觀念。
曾經亦風很戲謔的跟李微漪說:“狼對人就全憑一張嘴,恨你就用嘴里的牙齒,愛你就用嘴里的舌頭,這個世界上能接受狼吻的估計沒有幾個。”說這段話時,亦風一臉的輕松,但是最初他也挺抗拒小狼格林的舔吻,熟悉后也便不躲閃了,更多的是享受。
接受小狼格林的過程,讓亦風獲得了最純粹的快樂。“跟動物相處很簡單,就是用心,用平等的關系對待,動物是懂的。在此之前我想格林長大一點了會不會翻臉不認人,但是后來發現并不是這樣,你對它好它也會對你好。跟動物打交道并不難,相比之下跟人打交道就難得多。”
亦風告訴我們與狼相處就兩種狀態:它愛你就使勁舔你,恨你就是朝你齜牙。盡管它有殺傷力,但是如果你對它好,它會把它最溫柔的一面展現給你,狼群最高禮遇就是翻身亮肚子,用舌頭去舔你。
其實為了跟狼群友好相處,亦風并沒有少花氣力。
為了拍狼群集結他等了將近半年的時間。等到狼群已經不容易,要讓害怕人的狼很“配合”更是難上加難,于是亦風選擇先放棄拍攝,跟狼群先建立相互信任,最近的一次是,狼群在進食,亦風在離狼群50米開外的地方抽煙,有一只狼死死的盯著亦風,他只能裝著沒事兒一樣,但是心里很緊張,“我得表現的很淡定,保持彼此不干擾的狀態。”
久而久之,狼群放下了對亦風和李微漪的警惕,在最后狼群集結的時,當亦風架起長焦拍攝狼群,它們不再躲閃,“我覺得這是狼群對我的一種信任,很感動。”
雖然獲得豆瓣8.0分的成績讓亦風和李微漪有些意外,但同時目前還不能覆蓋宣發費用的票房也讓他們感到一絲焦慮,不過亦風表示希望觀眾通過這部電影獲得一些關于尊重自然的啟示以及通過狼性對人性的反思,“其實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沉睡了一匹狼,內心有本性對自然自由的向往,我想通過影片喚醒人們心底沉睡的狼。”
特效大片之后觀眾渴望回歸真實
在這過去的一周時間里,前后兩部紀錄電影《重返·狼群》《岡仁波齊》引起了人們的關注,亦風也表示這是一種很好的現象,只是在歐美大片的強勢圍攻之下,中國電影市場顯得非常可憐,不過好在這兩部影片依然有不錯的上座率,這種現象其實是國內觀眾在看慣了歐美特效大片后,在渴望回歸真實的一種訴求。
其實一直以來觀眾對于紀錄片存有誤解,從電影發展史來看,世界上第一部電影是紀錄片,“紀錄片是電影的長子,我們不能忘記這個長子。”
目前中國紀錄電影市場,不管是觀眾還是市場都要換個思維想問題,既然電影紀錄片有別于電視紀錄片,那么它一定要用有別于電視藝術的表現手法來呈現內容,這樣觀眾才能看到更多不同的內容。
對于亦風導演啟發最大的一本書是美國的紀錄片導演伯納德寫的《紀錄片也要講故事》,在此之前,亦風并不太了解紀錄電影,但是看過書之后才明白電影紀錄片用故事片的形式呈現,才能有別于電視紀錄片。
去年《我們誕生在中國》獲得了6657萬票房,盡管相比起之前幾部中國紀錄片電影票房有很大提升,但對于中國紀錄片電影是否迎來了春天的說法,亦風導演給出了否定的答案,畢竟個案的成功并不意味著這一類型的影片在中國市場上有了立足之地。
“就目前而言,中國紀錄電影高口碑低排片的巨大反差就不足以說明中國紀錄片電影的春天到來了,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導語
“它雖然粗糙是因為它真實,而正是因為它真實才會‘粗糙’。”
歷時七年,將1700多小時的素材剪輯成一部近2小時的影片,對于導演亦風和李微漪而言,這是人生中奇妙而充滿使命感的事情,然而比起制作這部影片的過程,陪伴一只小狼成長,并將其成功反送回狼群的經歷對亦風和李微漪來說更是一場難忘的回憶。
出生并成長于成都的李微漪原本是一名青年畫家,一次偶然的機會讓她在若爾蓋草原拯救了一只出生近五天的小狼崽,李微漪給它起名為格林,從此兩個生命的喜怒哀樂便被捆綁在了一起。原本對寫作不太感興趣的李微漪將這段經歷寫成了四十萬字的長篇小說,而在她成書的過程中,亦風卻萌生了將這段經歷影像化的想法。
然而將想法付諸行動的過程并非一帆風順,導演亦風也表示其實有幾次一度想放棄,但看到很多人的幫助和鼓勵,再加上內心深處對于狼群生存危機的擔憂和對草原現狀的關注,讓他和搭檔李微漪堅持了下來。
拍攝《重返·狼群》亦風是有“私心”的。因為狼的平均壽命只有8年,而現在已經7歲的格林顯然已經到了暮年,亦風想在格林有生之年將影片做出來,讓更多的人認識真實的狼群,讓觀眾看到若爾蓋草原現在的樣貌,進而關注到人類的生存環境。
到今天,《重返·狼群》收獲了上映10天票房達2300多萬,豆瓣評分8.0分的成績,對于導演亦風和李微漪來說,這個成績恐怕有點始料未及,畢竟這部影片在不少觀眾看來并不是一部“合格”的電影:畫面鏡頭較為粗糙,剪輯手法簡單,沒有特效等等。
對于網友的評價,導演亦風并沒有直接回避,而是跟《影視圈》雜志分享了他的糾結和堅持:“最初因為拍攝的不專業,所以有些畫面拍下來不符合電影畫面的需求,我也在猶豫,有專家也在建議補拍和重現,但我認為真實就是這部電影的原則,所以沒有多管形式,只要內容真實,能打動觀眾就是好作品。”
而在影片找到愿意為之做發行的公司之前,亦風和李微漪也屢次碰壁,不少發行公司認為這是部好影片,但是出于對市場的考慮最終都選擇了放棄,甚至還有人建議讓他們將影片拍成劇情故事片,找狼來演繹一遍。但是這些都被他們拒絕了,因為保留真實性是他們做這部影片的初衷和原則,“它雖然粗糙是因為它真實,而正是因為它真實才會‘粗糙’。”導演亦風對《影視圈》雜志說。
隨著《重返·狼群》的上映和口碑的高漲,這段關于狼與人之間的感人故事也越來越被更多人所知,有不少網友甚至給導演亦風留言表示想看第二部。然而對于觀眾的熱情,導演亦風則顯得很冷靜:一方面出于對第一部上映后市場的考慮,另一方面是出于對殘酷現實的考慮,因為狼群生存環境和草原現狀已經變得令人擔憂,“雖然心情很糾結,但是我們對那片草原的關注不會減少反而會更多,接下來不是去拍片,更多的精力是推動以狼為主的保護區的建立工作。”
“任性”拍攝卻捕獲感動瞬間
“想對野生狼群和若爾蓋草原進行真實的展現,告訴大家狼的本來樣貌和草原的現狀,喚起人們對狼群以及現在生存環境的關注。用真實的素材告訴大家一個真實的故事,我們本來就是真實的,何必去演繹呢?”這是導演亦風決定用紀錄片的形式展現這段經歷的核心。盡管紀錄電影目前在中國電影市場并不吃香,但是比起故事片的戲劇性安排,紀錄片的真實性更能打動人。
在撿到小狼格林之前,導演亦風跟大多數人一樣對狼這一物種存在一定的刻板印象:兇殘,冷血,會吃人。但是遇到格林后,亦風改變了這一想法,從格林身上,亦風看到了很多狼群不為人知的一面:知恩圖報的性格,通人性的智商和情商等等。在與《影視圈》雜志的交談中,導演亦風也感慨是小狼格林的帶領才讓他和李微漪真正關注起野生動物的生存和草原的變遷。
在拍攝《重返·狼群》之前,亦風并沒有拍攝電影的經歷,只是一名攝影發燒友,喜歡帶著單反相機記錄行走之間的感動瞬間。當時記錄小狼格林的成長也是出于一種紀念,直到2012年格林回歸狼群,李微漪的書出版后,將這些影像素材串聯成片的想法才逐漸浮出水面。
拿著5個小時的粗剪素材,亦風找到了《狼圖騰》的作者姜戎,在看了一部分之后,姜戎很欣喜的告訴亦風這些素材是目前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如果做成小視頻就可惜了。在姜戎的建議下,亦風決定將它制作成電影。
之后的6年時間里,亦風和李微漪邊學剪輯邊制作影片,將5個小時的粗剪版濃縮成近2小時的“院線版”。雖然中途有專業團隊的幫忙,但是有些經歷的感受是專業性無法替代的,因此他們謝絕了專業團隊的幫助。亦風也笑言:“目前在中國或者世界范圍內,由兩個人完成的影片據我所知(我們)可能是獨一無二的。”
有意思的是,這部影片看上去情節很連貫,實際拍攝過程“缺乏周期性”。“拍攝過程全靠感覺,比如那陣子我想拍了,機器開著,或者天氣不錯,尤其在草原適合拍攝,我就拍一點做素材。其實因為天氣、氣溫等原因沒有記錄到的鏡頭也不少,而影片中故事之所以連貫只是在剪輯時下了點功夫讓大家看起來比較連貫。”
不過“隨性”的拍攝過程也遇到了不少麻煩,比如高原地區低溫嚴寒,有的時候遇到難得的鏡頭,各方面準備就位了等來的卻是“低溫無法開機”的顯示,而機器電量不足也是“家常便飯”之一。
外因所帶來的遺憾不止這些。因為缺少專業的照明設備,因此夜間亦風和李微漪跟狼群接觸所記錄的畫面也十分有限。
有不少網友也表示,這是他們今年看過的最不像電影的一部電影,但足以震撼內心。言之“震撼”實則是被細節所打動。影片沒有精良的畫面甚至也不見具有戲劇性的編排,甚至沒有煽情的音樂,一切都是自然記錄自然傳達。從小奶狼時期被李微漪救下并帶回嘈雜的都市,到再次回歸充滿野性和自由的草原,狼與人的相處點點滴滴都在細節之處打動著觀眾。
影片中,格林和李微漪分享一顆大白兔奶糖、李微漪腳受傷了,格林很聰明的牽來一匹馬讓李微漪“騎”著回屋里、李微漪教格林捕捉獵物等細節鏡頭都是偶然間拍到的,尤其是格林為李微漪牽馬的場景,當時為了拍下格林并未攻擊牛群當證據的影像,沒想到卻記錄下了格林牽來一匹馬救受傷的李微漪,這令亦風十分震撼和感動。